包装时代的来临,从本意上来说是一件好事,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综合国力的不断上升,中小企业制度化的日渐明朗,使得一切在社会和谐次序推进下的任何事物都反映出了“信心“两字。当然,这样的一种状态,更多是出于对于眼前的情景的认可及未来的期许,按照之前很多学者和过来人的见解,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关键是要有一个“程度”的掌控,即不能太过也不能太保守,否则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然而,人性的欲望有时候就像水中海绵,当深处一个默许的环境及利益超过自己的平衡点时,那么极度膨胀的心智是很难把握,这一点无论是从古代还是现今都可以从许多案例中了解。
职场生活中的包装情节也随处可见,最典型的例子是在当企业在进行招聘时,很多前来面试的应聘者,总有很多喜欢在和面试官的对话交流中扩大自己过去的成就或是虚拟一个之前成功的案例来以此标榜自己获得一个晋升的机会。这样的一种现象一直都没有被目前的主流价值观念所改变,当然,应聘者本意是好,因为说明其本身是有一个期待的东西在里面,但殊不知这样的一种短期的规避方式,从根本上是包不住火,就算成功了也会在今后的工作进展中露出把柄,最后导致双方机会成本的浪费。所以最妥当的方式,就应该是在最开始的面试过程就如实的坦白自己,你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就表现出最真的自己,如果不适合的话也可以另寻他路。
其实,这样的一种包装形式延伸开来说,在任何一个地方你和任何一个人对话都可以理解为是一个面试过程,只不过可能不会出现短期结果,但是也可以视作一种长期的待续。所以作为一个职场人士来说真真实实的坦白自己,感受生活,永远比刻意的包装来的稳健务实。况且在这一个信息化越来越透明的时代,包装的形态将会越来越少,如果还是继续,那就应该只能当中一种生活中的趣味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