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知道统筹方法论
目前中国主流思想是讲统筹。但是很少有人能说清什么是“统筹”方法,很少人知道“统筹学”的来源,更很少人知道统筹是一种“方法论”,也没有人思考统筹方法论与信息化的内在关系。这种情况的延持,可能会严重的妨碍中国的发展。
比如,中国经济的宏观调控从2003年开始已经多年了,始终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2008年重要的宏观政策方针发生三次重大的转折变化,缺少预见性和稳定性等。许多专家(如尹中毅先生)对此提出批评。但是没有任何人从方法论方面思考和提出:市场经济的非线性变化和宏观调控的线性措施如何统一,如何使宏观调控的步骤和合理性适应于市场的非线性变化(即多向、转折、曲面、放大、变性、加速度等特点)。市场的非线性变化要求宏观调控不能够采取“目标---措施”的二点一线模式或留有余地的方法。改变宏观调控方是要用统筹的方法论作为指导。
比如,企业管理常常局限于细化过程和量化成效,加强可控性等。但是若不注视企业领导和组织及文化,管理就不会稳定和连续。企业的成功首先是“做正确的事”。正确的事是由领导决定的,不是管理决定的。其次是“正确的做事”。这包括组织和管理两个方面。它们互为条件,有什么样的组织就会有什么样的管理。因此企业的管理要受到企业的领导和组织的决定性制约。但是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领导和组织,也就不能够按照一种模式进行管理。如何将企业的管理和领导和组织等统一起来,就需要统筹方法论的指导。
比如,中国的改革不仅要遵循中国的发展规律,还要遵循改革自身的规律。任何大的复杂的实践活动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它对于实践活动的成功和成效起到制约作用。同样改革不仅要研究中国的情况和条件,还要研究改革的情况和条件及规律。要研究一项改革措施的实行会不会成为改变另一项改革措施的方向和效用的条件,以及它们的关系会发生什么改变。要将中国的实际情况和改革的实际情况统一起来,只有按照改革的规律办事,才不会“事后诸葛亮”,才不会总是“摸着石头过河”。(今年初,厉以宁先生提出改革的六大任务,却不能够说明六大改革任务的内在关系,更说不清各项改革的顺序和方向。犯了兵家的大忌:打哪儿指哪儿)要将中国的发展规律和改革的规律统一起来认识,就要用统筹方法论。
比如,任何组织的长远发展都要有战略指导。在信息化条件下市场和环境的变化呈现出非线性,难以用现在的思想方法去认识和制定未来的战略。必须要用未来的思想观念和方法去认识和判断未来的趋势和规律。如何用未来的思想观念和方法认识未来并制定相应的战略,是各级组织和企业难以逾越的障碍。因此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的专家承认“应对危机要有新的思想体系”。但是专家难以说清新的思想体系在什么条件下可能产生?新的思想体系有些什么特点?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用统筹方法论指导。
上述情况说明针对非线性发展特点的对象、对于不同前提的管理、对主体和客体的客观规律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对未来的发展的研究等事项都要有统筹方法论指导。因为现行的方法已经不能够或者难以应对问题对象。同时也说明统筹不仅是方法,而且是组织各种不同方法运用的方法论。
统筹方法论是华罗庚先生从美国组织120所大学和20万人协同研究阿波罗登月,组织多种学科方法的实践中,认识并提出来的。在全球化条件下,新的理论和方法和工具越来越多。必须要有科学的方法论指导诸多的方法合理协同、匹配使用。这是本文要说明的。
成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