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通货紧缩简述


日本通货紧缩简述

陈柳钦

(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天津,300191

一、发生

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泡沫破灭后不久,在日本经济运行与发展中就开始出现出一系列通货紧缩性征象。在1997-98年和2001年的萧条期,经济均为负增长(1)。与泡沫经济刚刚崩溃时的萧条期相比,后面的两次萧条期问题更加严重,这种负增长严重损伤了日本经济的活力。泡沫经济崩溃后,土地价格和股票价格急剧下滑,结束了资产价格的通胀。紧接着1995年前后,一般物价也开始下跌,并且一直延续至今。从图1中可以看出,GDP通货紧缩因素持续下落,通货紧缩已成为日本经济的深刻问题。由于地价的下跌,金融机构增加了大量泡沫期的不动产融资等不良债券,同时由于自身拥有的大量股票价格的下跌,造成自己资本比率的下降。因此金融机构的实力明显减弱,导致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到后来商品和服务价格也持续下降,日本出现了典型的通货紧缩。从1989年以来,日本的消费物价指数(CPI)的变化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参见图2。其中1994年和1995年出现负增长,1999年到2002年再度出现长时间的负增长。如果从日本20世纪90年代的批发物价指数来看,则更能反映日本通货紧缩的状况。参见图2。日本长期通货紧缩严重打击了日本经济,20世纪90年代,美国和欧洲经济经历了一个长时期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时期,而日本经济却在这十年中长期陷入衰退之中。

1  名义GDP和实际GDP的变化

资料来源:内阁府《国民经济计算》

 注:阴影部分为经济衰退期

2日本19912002年的消费物价指数增长率变化图

3 日本1990年一2000年的批发物价指数图

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经济可以说处于长期停滞状态,陷入战后最严重的萧条时期,被称为“失去的十年”,或是“失去的90年代”。

二、特点

根据日本官方观点,此次日本经济出现的通货紧缩状态在战后还是第一次,在战前历史上也只有在1881年开始的松方财政紧缩时期和1927年的金融恐慌时期出现过。在战后日本经济的运行与发展中,也曾出现过多次物价下跌现象,但大多具有局部性和短暂性的特点。认真研究此次日本通货紧缩,发现其主要呈现如下特点:一是原发型。日本的统计数据表明,日经42种商品指数从1991年、国内批发物价指数从1992年开始出现下降。当时,美国经济迎来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繁荣期,亚洲经济也生机勃勃,日本经济的外部条件不仅不坏,而且比较有利。那时,中国对日本的出口尚处于较低水平,1991年和1992年,中国对日出口仅分别占日本GDP0.41%0.45%。在此之前,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出现通缩,很难想象能有哪个国家将通缩“病毒”传输给日本。可以说,日本的通缩起源于泡沫经济崩溃,而导致泡沫经济的原因也在于日本经济内部。二是资产缩水主导型。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的房地产价格持续下降,股票跌幅更是巨大。2003225日的日经平均股价仅相当于19891229日收盘价(38915.87日元)的21.5%,跌幅达78.5%。房地产和股价大幅度下跌带来了如下的连锁反应:资产大幅度缩水→银行背上大量不良资产,金融机能近乎瘫痪→企业因失去必要的金融支持而大量倒闭→失业率上升→打击国民消费信心→需求不足→企业收益下降→裁员或压低工资→居民收入预期下降→消费低迷……。三是时间拖得长。从股价大幅度下跌的1991年算起,日本的通货紧缩超过了10个年头。通货紧缩迟迟不能消除的重要根源在于日本政府在结构改革上摇摆不定,走走停停,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过剩设备和供给能力的处理迟迟没能到位,财政赤字越积越大,不良资产久拖不解。

三、影响

愈演愈烈的通货紧缩对日本经济的运行与发展造成多层面的消极影响。其中主要是:(1)恶化企业经营环境。一方面,物价下跌势必导致企业同等规模的生产量只能获得更少的销售收入,从而在生产成本不变时导致企业收益减少;另一方面,在名义利率不变时物价下跌同时即意味着实际利率的提高,从而意味着企业的实际偿债负担加重。以19982000年为例,由于通货紧缩,企业实际的债务负担就增加了3.5%。在泡沫经济崩溃和长期经济停滞的形势下,由于企业债务增加,债务负担就格外加重了。而无论是收益减少还是实际偿债负担加重,都会导致企业经营环境的恶化。(2)恶化了劳动力市场。日本的失业率,在高度经济增长期时,一直保持在极低的1%左右;第一次石油危机后上升到2%;其后一段时间最高达到3%;紧接着就迎来了泡沫经济期,失业率一下又降到2%。但是,泡沫经济的崩溃,完全改变了这种状况。失业率快速地大幅度上升,超过了3%,又超过了4%,现在已经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达到了5%(图4)。(3)加剧消费需求低迷。其作用途径主要是,当物价下跌导致如上所述的企业销售收入和经营收益下降时,企业一般会对工资水平进行调整,而工资水平的降低又会导致工薪家庭收入相对减少,从而进一步减少家庭消费需求,以致形成了通货紧缩的恶性循环:①由于制品价格下跌,企业的销售额和经营收入减少;②由于工资的下降刚性,在工资成本不变或有所提高的情况下,企业的经营收益就大幅度减少了;③由于实际利率提高,企业借款成本提高,超金融缓和的政策效果被大大抵销了;④企业设备投资从资金筹措成本提高和企业收益减少两方面同时受到影响,从而投资萎缩;⑤由于企业设备更新缓慢、开工率降低,职工失业增加,加班时间减少,收入减少,从而国内需求进一步恶化;⑥物价进一步下跌。(4)加重财政赤字危机。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日本政府为刺激景气连年实施了大型的赤字财政,从而导致了债台高筑。20003月末,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债务总额已超过了600万亿日元,约相当于GDP12倍。在这种情况下,只要通货紧缩1%,政府的实际债务负担就会增加6万亿日元,财政重建的难度是越来越大了。从19972000年度,日本的国税收入由539415亿日元减少为456780亿日元,三年间减少了15.2%。在导致税收减少的因素中,除政府为刺激经济回升而主动采取的减税政策外,物价下跌导致企业利润和个人收入的减少也是其重要原因,尤其是在法人税和所得税都采取累进税制条件下,税收减少还要明显大于物价下跌的影响程度。

 

 

4  失业率、有效招工比率(一个季度,季度调整值)

资料来源:总务省《劳动力调查》,厚生省《职业安定业务统计》

四、应对

为重振日本经济,结束通货紧缩成为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然而,对于日本来说,通货紧缩是二战后初次出现的问题。因此,对于长期习惯于如何应对通货膨胀的日本当局来说,如何设计一套能有效应对通货紧缩的政策篮子,成为新的政策课题。如何消除通货紧缩现象?面对泡沫破灭后的经济衰退,为了刺激经济增长,日本政府在19923月开始了“经济景气对策”,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具体措施是:围绕公共投资,多次扩张财政支出和减税政策。这一时期财政政策的主要特征是:以恢复经济增长为目标,扩大财政支出和减税,财政收入和支出的缺口通过发行国债来刺激经济低迷。财政支出方面的具体措施详见表1;减税方面的具体措施详见表2。这些政策一定程度上刺激日本经济的短暂复苏,但总体而言收效甚微。

 

 

119922001年间日本的财政支出

时间

主要内容

资金规模(万亿日元)

序号

1992.8.28

扩大公共投资,帮助中小企业解决面临问题,促进民间设备投资

10.7

1

1993.4.13

同上

13.2

2

1993.9.16

整建社会基础设施,帮助中小企业解决面临问题

6.2

3

1994.2.8

扩大公共投资,帮助中小企业解决面临问题,减少所得税

15.3

4

1995.4

大阪地震,紧急救灾,帮助中小企业解决面临问题

7

5

1995.9

扩大公共投资,帮助中小企业解决面临问题

14.2

6

1998.4.24

扩大公共投资,减轻租税负担

16.75

7

1998.11.16

缓解惜贷,扩大公共投资,增加就业

23.9

8

1999.11.11

增加就业,基础设施投资,支持中小企业和风险企业等

18.54

9

2000

财年补充预算,增加就业,基础设施投资

48

10

2001

财年第1次补充预算,加强就业,扶植中小企业,加速结构改革

1

11

2001

财年第2次补充预算,扩大产业投资,扩大公共投资

2.6

12

资料来源:张玉棉等::《论日本财政政策对股市波动的影响》[J],《日本问题研究》2008年第1期。

 

219941998年日本的减税措施

时间

减税规模

制定过程

1994.1.28

67万亿日元

政府案预计

1994.2.3

5.3万亿日元

政府案预计

1994.2.8

5.47万亿日元

政府最终决定

1998.3.29

34万亿日元

政府、自民党方针

1998.4.9

4万亿日元

首相声明

1998.4.24

4万亿日元

政府最终决定

1998.10.6

7万亿日元

首相的内阁会议发言

1998.11.12

7万亿日元

政府案预计

1998.11.16

6万亿日元

政府最终决定

资料来源:张玉棉等::《论日本财政政策对股市波动的影响》[J],《日本问题研究》2008年第1期。

在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上,货币政策措施主要集中在利率调整方面。在1991年先后3次下调利率的基础上,19921995年日本中央银行又连续6次下调利率,使央行基本年利率从1991年初的6%降低到有史以来最低的1995年的0.5%。同时,日本银行还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影响短期金融市场利率。使这一时期的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相应持续下降(见图5)。自从1995年基本利率降低到0.5%的历史最低水平以后,虽然在经济再度进入衰退时,曾经几次探讨进一步下调利率的可能性,但鉴于利率政策的严重失效和日趋明显的“流动性陷阱”,最终未能实施。尽管如此,市场利率仍在继续下降,银行存款利率等已经接近零。从政策效果上看,货币政策针对陷入困境的金融业进行了有效救助,对于日本通缩的改善和经济的复苏可谓功不可没。

5 官方基本利率与金融机构贷款利率

官方基本利率            短期贷款利率            长期贷款利率

为了刺激银行的活力,改善信用收缩环境,19921995年,日本的金融自由化也有了很大进展。政府的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放宽金融机构业务范围的限制,允许银行设立控股证券公司与信托投资公司,允许证券公司设立信托投资子公司(1992年),撤消金融机构在开设分店方面的限制(1995年)。第二,设立短期债券投资信托基金(1992年)。放宽非居民发行国内债券和居民发行外债的审查标准(1992年)。第三,定期存款利率实行完全自由化(1993年),大额证券交易的手续费实行自由化(1994年)。这些金融改革中多数是在80年代确定的目标,但在很大程度上符合通货紧缩条件下货币政策的需要,因此,在这一时期得到积极的推进。日本自从1984年实行资本帐户本币自由兑换之后,日元汇率完全由市场供求决定。19921995年日本又经历了一次日元升值高峰,特别是19953月,一度上升到80日元兑1美元的历史最高水平。因此,这一时期日本政府经常入市干预,19954月制定了“日元升值对策”,增加大量预算,用于结构调整,抑制日元升值趋势。1995年下半年开始,日元开始进入贬值阶段。19984月正式实施新的《外汇交易管理法》,日元的自由兑换和流通全面自由化。此外,金融的分业管理体制进一步打破,政府取消了对设立金融控股公司的限制,证券市场的限制也大大放宽;另一方面,日本政府设立专门的金融监管机构,强化了金融风险监督和防范体系,严格了金融机构资产负债比例规则和信息披露制度。

在这里特别要介绍的是日本通货紧缩期间实施的“综合经济对策”。1998424日,日本执政党和政府提出了“综合经济对策”方案。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启动总金额达166万亿日元(1270亿美元)规模的经济对策计划。据计算,如果要使日本经济(GDP)增长率达到3%的水平,至少需要创造出15万亿日元以上的有效需求。以此为目标,“对策”制定了超过16万亿日元的市场启动计划。第二,扩大个人所得说、居民税的特别减税规模,并对设备投资、住宅购买等投资和消费行为实施政策性减税。1997年底确定的2万亿日元个人所得税和居民税减税计划已经从19982月开始实施。在此基础上,1998年追加2万亿日元的特别减税指标,并且在1999年继续实施2万亿日元的特别减税。这样,这项“对策”所追加的所得税、居民税特别减税总额将达到4万亿日元。与此同时,“对策”还制定了其他一些减税计划,其中包括对于中小企业增加设备投资、个人购买商品住宅给予政策性鼓励,实施总金额为3020亿日元的政策性减税。第三,大幅度追加新的公共投资项目。在“对策”中,日本政府明确宣布将中央和地方财政用于公共事业投资的实际财政支出确定为7.7万亿日元。新增的公共投资总额加上特别减税和政策性减税总额,日本的财政实际支出将达到12万亿日元左右,属于历史最大规模。第四,加快信息通讯、环境保护和社会福利设施等“新社会资本”的建设和完善。第五,为了培育证券市场,促进土地、债权的流动性,加快不良资产的消化处理。政府将设置相应的机构,负责对不良资产的权利进行清理、协调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关系、完善不良资产的回收机制。1998年颁布并开始实施《特定资产流动化法》(SPC法),允许民间企业设立特定目的公司(SPC),专门从事回收债权,经营土地、债权的证券化业务。政府对此类企业的不动产担保动用公共资金给予支持。此外,中央和地方政府将投入2.3万亿日元,由住宅、城市规划建设公团等公共机构收购和开发金融机构手中的坏帐抵押土地。

20016月,小泉内阁提出了经济改革方案。该方针分为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短期目标是加速处理不良债权;长期目标是改革企业、提高企业活力,促进“经济再生”。“经济再生”计划内容有:科学技术立国,为建设世界最先进的IT国家打下基础;人才立国,教育改革;为民间的活力提供条件(缓和规制和竞争政策);不仅改革规制,而且要改革制度(邮政改革、司法改革);资产市场和证券市场的结构改革;劳动市场的改革;税制改革等。这个长期计划实际上是为日本“壮骨补钙”,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0021030日,日本政府号出台了一项以加速处理不良债权为主要内容的“反通货紧缩综合对策”。这项“对策”主要由加速不良债权处理对策、产业再生、税制改革、雇佣对策和中小企业对策等几方面组成。在加快处理不良债权对策方面,日本政府决定,如果发生金融危机,将要求中央银行提供特别融资,以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在产业再生对策方面,日政府决定设立“企业再生和雇佣对策战略本部”,制定企业再生和雇佣对策的基本方针,首相任本部长。在税制改革对策方面,政府决定对研究开发型企业、信息通信产业投资实施减税制度,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在保障雇佣关系和扶植中小企业对策方面,日政府将设立特别资金为因加速处理不良债权而失业的人员的再就业提供支持,同时提高中小企业的无担保融资限额,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