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京多次,但终归不敢随意拜访北大,北大对于我来说是神圣的,是我一个久远的梦想,也是一生没有实现的愿景:北京大学,因此北大在我的心中一直都是无比的神圣,是我一生都难以逾越的高峰。
终于,决定拜访北大,此刻对于我来说有着敬畏,这也许是源自于内心深处不自信的惶恐,浩博精深的中华文化对于我来说,只不过是匆匆而过的草芥之徒,无缘登堂入室,有幸能够斑中窥豹罢了。
我一直倔强地认为北大的重量是其他学府无可比拟的,毕竟中国文化之脉、中华之魂就在北大,北大之魂就是中国之魂、华夏之魂。从拖着长辫子的老爷子辜鸿铭,再到百花齐放的蔡元培、马寅初等等,中国近现代史可以说北大人留下的浓墨重彩的一笔。
但是,我的内心深处更加清晰地一个人,在我的心中,他们真正地代表了北大的精神和灵魂——王国维。1927年6月,国民革命军北上时,王国维留下“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遗书,1927年的初夏,阴历五月初三,想不开的王国维,转了两圈,看看周遭无人,一头栽进颐和园昆明湖。在其50岁人生学术鼎盛之际,为国学史留下了最具悲剧色彩的“谜案”。
一代大师就这样的离去,以水为祭,以水为归,觅渡、觅渡?渡之何处?大师的离去了,也带走了中华文化的魂灵。虽然有时候坚守会被误读为迂腐,但是坚守的信念更是一种回归的执着,回归于母体的眷恋,一种源自于灵魂深处的大爱。正是这样的坚守,才使得一代又一代传承不息的精神,这是一个民族的根本,这是一个民族不会消失的基因。
当枪炮和刀笔都在打碎了旧世界,当五四精神成为了时代记忆,当我们宣告久远的过去,就像一把锋利的剪刀,完全地剪断了联系在身上的脐带,新的生命诞生了,新的世界来临了,但是未来将向何处?道路在薄雾中不清晰延伸。
而今天,当我们看到古文成为了比英语还难以理解的语言,这让我们丧失了一度填满胸腔的自信,我们应该扪心自信,我们是否真正找到了自己。当大鼻子、蓝眼睛的老外用英语为我解读中华的文化,我们是不是觉得这是最大的悲哀,自己的历史竟然需要别人来解读。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而当一个人、一个民族背叛了历史,背叛了过去,那么他将会被历史遗忘和遗弃。想一想,古印度、古埃及、古希腊为什么消失了,人类可以跨越时间的河流,但是人类永远无法剪断历史的河流。
中华河流绝对不会被一道高山所阻隔,文明古国为什么只有中华源远流长,没有最终的消失,这是因为中华文化的存在,中华有魂,才会有过去、现在和未来。因此,我想当我们习惯吐出几个英文字母以表达自己与时俱进的同时,是不是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来吟诵一下我们的文字,解读其中的意境,是不是我们应该有这样的坚守,寻找那个曾经被我们遗弃的过往,未来的路,那是向上攀援的阶梯,那是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用青春的积淀,那个大写的名字叫“中国”。
站在和风淅淅的未名湖畔,想了太多,无法让自己平静下来。跨越了千年,内心无法淡定。但是,我一直这样的骄傲,因为我能够的内心深处吟诵着大师留下的诗词,能够解读得懂文字背后意境,我还有根。
最后,就以王国维大师的文字而结束,这样的语言至美,绝对不应该孤芳自赏,但愿有一天更多的中国人、更多的老外都能够以平平仄仄的强调去吟诵,那么这一天就是中华真正的时代。
拼取一生肠断,消他几度回眸。
人间事事不堪凭,但除却“无凭”二字。
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
聊复浮生,得此须臾我。
乾坤大,霜林独坐,红叶纷纷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