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车的市场脐带


    随着国内汽车的逐步发展,山寨式的汽车已经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质疑,在国内自主品牌发展渐成气候的今天,这种质疑更代表了对中国汽车未来发展的担忧。究竟是山寨有理还是山寨没戏,山寨文化在国内汽车市场上还要走多远?要搞清这个问题,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恐怕还要从市场基础上着手。

  对于山寨车的市场状况,有消费者表示,大部分全部拒绝购买山寨车,但拒绝的理由非常集中,是因为山寨车质量得不到保障。其中一位很早购买过山寨车的被调查者更是对山寨车痛陈弊端:汽车经常坏在路上,结果,很多次其都是油乎乎地去见客户,闹得狼狈不堪。其他被调查者大都表示对山寨车的质量和品质、安全不放心,表示不会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不会轻易购买山寨车。而当笔者把奇瑞和比亚迪、吉利等品牌罗列出来后,部分受访者表示会考虑购买这三家的产品。而在调查中,只有一位消费媒体主编表示,其不买山寨车的原因是拒绝一切山寨的东西。
 
  由以上调查显示,虽然山寨车遭到大部分消费者的拒绝,但国内消费者对山寨车拒绝的理由,仅仅局限在产品质量和安全保障等产品层面,并没有太多涉及到山寨的模仿行为本身。这符合大多数中国消费者注重实用的消费性格。由此可见,山寨作为一种文化,大多数消费者对山寨文化并没有在文化上的批判和抵制。这应该是山寨文化在今天仍大行其道的根本原因。也就是山寨车只有质量还过得去,可能有些消费者仍然会选择山寨的产品。

     市场是厂商动作的唯一风向标,特别是对于处于发展中面临生存压力的汽车厂商,更是如此。消费者对山寨文化的质量的担心,实际上恰恰表明了其对山寨汽车不会更多地从文化上加以较真。这恰恰是山寨文化横行的原因所在。

  从厂商来看,模仿学习再到独立开发车型是后来厂商必经的阶段。对汽车厂商来说,实际上外观设计费用还是能够负担得起的,一切的原创成本可能都不是问题。而问题的关键,也恰恰在于市场。即新车型的市场反应和市场预期。而对于国内汽车厂商来说,尽管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对市场判断的能力。但与模仿成熟车型比较起来,后者的市场风险还是更小的。于是,相比较而言,山寨仍然是汽车厂商的最优选择。

  之所以近期有关模仿的话题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一是大家对国内自主品牌发展成绩有了一定的认可,认为自主品牌已经具备了原创的能力。二是上海车展吉利版劳斯莱斯的亮相,引起了质疑。但在笔者看来,汽车厂商对成熟产品进行模仿,根源还是一种对消费习惯的尝试把握,一种对市场趋势的尝试把握。而对市场和消费的把握,是汽车厂商天经地义的工作,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众所周知,消费是收到生产引导的。在漫长的汽车历史上,正是一些成熟厂商的设计引导了消费的潮流。在这种情况下,后来者只有依靠模仿,才能把握市场,这是不争的事实。

  或许一位国内手机生产厂商老总的话可能更能道出中国所有自主品牌的苦衷:人家设计出来的东西,一出来就是经典,可是为什么我们原创出来的东西,一出来人家就说难看。所以,山寨文化的积极意义,在于厂商对市场的尊重和尝试把握。我们看到,不管是吉利和奇瑞,前期都会在小型车上进行模仿,在今天其小车设计也越来越有自己的原创,这是有目共睹的。吉利劳斯莱斯出来后,遭到口诛笔伐。这也是其开始尝试豪华车的开始。汽车厂商的市场行为是分产品线的。小型车、中级车和豪华车,不能说某一个厂商在小型车等大众车型上已经有了发展的基础,其也必然具有了设计豪华车的实力和基础。因而把模仿豪华车的行为,看成了自主品牌发展的整个趋势都是要模仿。汽车厂商进入新领域,比如SUV,奇瑞进军商用车,长城开始生产小型轿车,都是要通过模仿来实现的。美国汽车发展了一百年了,但其在小车设计生产上的实力仍然微乎其微。不能把厂商的发展阶段与其在某一产品线上的生产实力混为一谈。否则我们得出的就是消极的观点。

  总而言之,汽车厂商的模仿和山寨,有其深刻的市场根源。只有认识了市场根源,我们才能认识到山寨汽车的利弊,才能为最终消除山寨找到出路。这是山寨车的市场脐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