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集思广益
当然,企业事务丰富复杂,单靠领导者的个人智慧是远远不够的,需要靠全体干部和员工的智慧。中国古代有一句话叫:“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1]用于现代企业则是指领导人要主动听取、善于下属的意见,善于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眼睛成为企业的眼睛,员工的耳朵成为企业的耳朵,员工的智慧成为企业的智慧:
怎样才能达到此境界呢?
最好的办法是使企业的发展成为员工的个人目标,使员工产生深切的认同感和责任感。第二篇讲到中国60年代的鞍钢宪法,就是现代企业成功“纳言”的极好案例。
退一步,员工并未在内心深处认同企业,有没有办法调动员工的眼睛、耳朵、智慧?也有办法,那就是设计一套奖励建议的制度。日本的丰田汽车目前发展势头强劲,大有希望赶超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成为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商。何以如此?丰田公司很早就实施这么一套建议制度。仅1976年一年,44000名员工提了46万多条建议,平均每人10多条,被采纳的意见达38万多条,奖励金额从500日元到10万日元不等。正是靠无数职工的眼睛、耳朵和头脑,丰田公司才有可能用低成本、高效率生产出数以千万计的高性能的汽车。当然,除了直接奖励外,丰田公司的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也使职工对企业有相当程度的认同感。认同感和物质奖励相结合,即阳和阴相结合,是丰田公司长期持续发展的不二法门,也是日本全面质量管理TQM的核心理念。
看了这个例子,许多企业家可能会跃跃欲试。但是,实际操作结果却常常并不那么理想。君不见,许多企业的职工意见箱都挂满了蜘蛛网?当员工对企业缺乏认同,当奖励建议的制度得不到认真实行,当最高领导人过于依赖少数专家或过于相信自己时,蜘蛛网上一定会布满意见箱的。
怎么办?领导者必须建立一个牢固的信念:蒸蒸日上的事业是需要无数人参与的,是需要正确领导(阳)和广大员工积极性(阴)相结合的。有了这种信念,言路一定会逐渐畅通,否则,言路就会逐渐闭塞。
此外,还有一些操作性的问题值得重视。
第一,偏听则暗,兼听则明。
企业内部看似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常常会牵涉到许多制度、原则和人事关系。只听一个方面的意见,很容易“按下葫芦浮起瓢”,不是解决问题而是给自己增添麻烦。所以,还有一句话更清晰地表达这层意思:“民别而听之则愚,合而听之则圣”。当正反两方面的意见都得到充分表达后,问题自然就清楚了,答案自然就出来了。在下属看来,这位上级很“圣明”,其实无非是兼听而已。作为上级,尝到了甜头,以后自然会更注意听取下属意见。
第二,谨言慎诺,保持主动。
许多领导或者不了解制度,或者是不按制度办事,常常喜欢下属感激自己。心存此一念,就会不由自主地答应下属的一些有问题的请求。有时候对某位下属有成见,又会先入为主地拒绝他的意见。这两种情形,都是领导者听取意见时的大忌:妄而许,妄而拒。结果,“许之则失守,拒之则闭塞”。可是,既不答应,也不拒绝,只带耳朵,不带嘴巴,这是否会让下属觉得这位领导软弱可欺、无足轻重,因而失去权威呢?正是这种顾虑,使许多年轻的领导人或者轻易答应,或者轻易拒绝。其实,我们要懂得,权威恰恰体现在郑重、缄默中。当领导人头脑中有丰富的全局时,每一个局部或细部的请求都会与全局衡量,就不容易快速反应。当领导人头脑中没有全局时,就容易听风是雨,轻诺寡信。
第三,觉人之诈,不动声色
如果有人利用畅通的言路挑拨是非、制造谣言或挟私报复,怎么办?特别是一些下属掩人耳目、谎报军情、夸大功绩、缩小问题,怎么办?有办法:“觉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先不动声色,假装很有兴趣,鼓励下属继续往下讲。谎言的特点是不可能那么系统、那么圆满,说得越多,漏洞就越多。一来二去,就可能找到关键性的自相矛盾之处,再加以揭穿或暗示——看情况而定,如果小谎,只是虚荣心在起作用,不妨给对方留点面子。公安局破案经常用这种手法。比如,发现了一个吸毒者,不是把他抓起来,而是跟踪他,看他从哪里取得毒品。找到了毒品贩子,再进一步找毒品的批发商,最后把整个地区的毒品经销网一网打尽。下属的恶意也可以通过一些蛛丝马迹追踪到,但前提是不要让对方察觉,要“觉人之诈不形于言”。
第四,警惕“私心、胜心、愤心”
所谓“私心”,是指私人利益、小集团利益。在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的前提下,企业领导人完全有可能结党营私,任人唯亲,控制企业的要害岗位,谋取私人小集团利益。当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时,小集团利益就很可能在起作用。一家制药企业连年亏损,新上任的总经理亲自调查了药材的采购价,发现普遍比市价高10倍。采购部和生产部异口同声说,这是优质优价。他又亲自到江西采购优质药材,找药检局鉴定,但药材运回企业后,质保部拒绝接收。原来,采购、质保、生产部和原总经理间形成了一个吃回扣的利益集团。个别不知情的基层员工检举揭发这种现象,很快会遭打击报复,开除了事。
所谓“胜心”,即好胜心或虚荣心。私有企业,又是亲自经营,总该会认真听取下属意见了吧?也不一定,因为有“胜心”会起阻碍作用。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形象或面子,明明错了的,也不承认,反而用更大的错误去掩盖已有的错误。用人不当,投资错误,分散精力,好大喜功,这是私企领导人常有的错误。这些错误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企业发展的绊脚石。有的员工恰好工作在被错误任命的人手下,有的员工恰好工作在错误的投资领域,有的员工恰好被调去参与那些好大喜功的事务,他们都会产生种种挫折感,逐渐会提出意见。但由于领导人的“胜心”起作用,这些意见都会被压制回去。
所谓“愤心”,是指领导人心胸狭窄,容不得当面顶撞的,容不得那些提过正确意见的人。虽然“愤心”的弊害有目共睹,但又有多少人能够心胸开阔,不计前嫌呢?当了企业领导的,常常并不是因为修养提高了,而是因为善于投机钻营,善于拍马溜须,或者善于拉帮结伙,这样产生的领导人,有“愤心”是很正常的。这样的领导上多少次MBA班,听多少次名家的课,恐怕都改不了他的毛病。
[1] 《六韬·卷一·文韬》,周文王与姜太公对话:“文王曰:主明如何?太公曰: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辐辏并进,则明不蔽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