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解有心 疏评不疏——再嚼《论语故事》这块香馍馍


 

心解有心 疏评不疏
——再嚼《论语故事》这块香馍馍
 
近几日,乘着时间空隙,将那本《论语故事心解》重又咀嚼了一番,顿时又生出许多回味来。
 
先说这“心解有心”。
之所以对这本“故事心解”如此“不舍”,是因其与相同题材的书籍有明显的不同。与一般“国语”解说类书本貌似权威的教条解说相比较,这本“故事心解”妙就妙在,它将论语中的一些章句为骨干,将其作为每个故事的线索,串联成一个个生动形象的论语故事,而在故事叙述的过程中,再将那些论语“原版”的章句,来一个设定了具体情境的“心解”。如此一来,我便先因其书中故事的精彩而进入,再因其对伴随着故事情节对论语章句的运用而产生出在别的书中无法获得的理解与认识。
作者对于论语故事的陈述与铺陈,看似随意,却是有心得很。他对于每个论语章句后的情景故事的描述,可谓是浅入浅出,娓娓道来,然在相关故事行进到适当程度时,将论语的相关章句埋于期间,顺着故事的进展而了无痕迹地加以点出。作者对于几百年前当时情境的揣摩与描绘,令我读来,居然有一种现场感,令我与书中的人物,一起聆听、感受到孔老夫子那一眼洞穿人心的神机之韵、以及一针见血的直白训诫!
别的不说,单说这开篇头一章,写的是孔子的弟子子贡的故事。根据附于书后的“相关人物介绍”,在孔子的诸多弟子中,子贡可是个“人物”啊,因为子贡的口才不凡,故长于外交,经常在各国间做使臣,用今天的话来说,还真解决了不少“国家间的政治和军事争端“哩。就连后来司马迁也如此评价子贡道:“子贡一出,十年之中,五国有变。”可想见,子贡这么一个“人物”的分量。
然无论是怎样的一个人,只要被孔子那锐利的目光一扫射,便像被扒光了身上所有衣服般,万般地心虚和无地自容。连各国的“国君”都尚且如此,就更枉论作为弟子的子贡了。因此,书的开头,是这样叙述子贡的心态的:
子贡挺起胸膛,深深吸了一口早晨清新的空气,悠然迈开大步。近来它官运恒通,财运发达。一想到这里,他就感到身心畅快,步子迈得更加轻快了。
一路上,子贡因为老师对于其一个弟子颜回的赞美而顿生疑虑,不知道老师究竟对于自己的才能得到运用会有怎样一种看法和态度。后来,他自感还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相通了问题。因而,当他一路想着走来——
当子贡进入大堂的时候,他的脸像沐浴着阳光一般光彩熠熠,连他也感觉到自己容光焕发。光线微暗的教室里,许多弟子正肃然静坐,他们苍白的面孔,放佛微弱的星光,漂浮在子贡的眼底。可是当子贡看到孔子端坐在弟子们当中如同一颗神秘的恒星一般庄严时,他不禁有点紧张。
类似以上的对于弟子们面对孔子所产生的各式各异奇怪而又确实的心态,作者的描述可谓精到。想来作者如此的描述,其实际新机,则是为了衬托出作为圣人的孔子的庄严和“不可一世“来罢。
在每一个故事的叙述当中,作者为我们呈现的孔子,是一个具有绝对的洞察力、并且说话“豪不考虑”对方感受的一针见血的刻薄老人。但我这里之所以将“豪不考虑”打上引号,只是因为我感觉到,孔子对待弟子的教育方式,是这样一种棒喝的方式来着——首先,对于弟子们满怀期待的热面孔,他总是毫无同情心地以自己的冷屁股回应,弄得对方(弟子)顿时心灰意冷,非但没有了一开始自以为是的成就感,而且因为场合的关系(有其它弟子在场,很没面子)而感到无地自容。但是事情过后,那位弟子便又可以从先前的苦涩中回味出老师对于自己的良苦用心,于是,自己对于某件事物的认识便会产生一个不大不小飞跃来。    
看来,孔子用得是毁灭(也有称“寂灭”的)——建立——再毁灭——再于一个更高层面的建立……如此往复,令弟子在某件事物上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阶段和层次。
 
对于孔子弟子的心里描绘是如此,书中对于各国“国君“的心里揣摩也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
根据书中的叙述,孔子作为圣人,当时在各国已经是上下皆知的一个大人物。但对于每个“国家”的国君来说,孔子就像是一块鸡肋,他们一方面都想请孔子过来,好装点起自己国家(或者国君自己)尊敬圣人、理解道理的正面形象;但是,孔子高深的观点、高层次的管理信条,又是他们所无法承受的,他们都担心孔子的到来,会破坏掉原本的“社会稳定”——真一个叶公好龙的奇妙心态。
孔子就是在各国执政者如此吊诡的心态中间,进行着他的步道事业。
书中《孔子周有列国》这辑当中,有一个“孔子与叶公”的故事。一开始就描写了叶公对于会不会见来到他这个小国的孔子的左右不定的心态——
“如果我会见孔子,他可能带来一些谁都不敢当面加以反驳的治国理想,若是听人他大放厥词,老百姓很容易受到蛊惑,以为先王之道很快就会实现……”
但是,转而他又想到:“据说孔子来到叶国的消息已经引起百姓的议论,他们说是么国家将会改变……若果我真的向孔子学习治国之道,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但是,那么德高望重的人不远万里来访问我的国家,作为国君的我却对他一点也不加以理解,似乎也有些说不过去。如果因此使老百姓怀疑我的德性,结果就更糟糕了。另外,也得考虑邻国的态度,万一邻国说是么叶国是一个小国不懂得礼遇圣贤或者说孔子根本不屑理睬我,这些话对我岂不是很大的耻辱吗?……
后来,叶公终于召见了孔子,并在与孔子见面时的对话,书中也做了极为精彩的揣摩与展现。
——说作者的心解有心,就是在我看来,作者正是凭借着近乎于现场感的陈述与描写,展现出孔子作为圣人,在面对各方面的需求、质疑、甚至对抗时的从容与睿智。
作者的“心解“,妙就妙在,在将每一个精彩生动的故事不露声色地平铺直叙的过程中,将论语中原本为现代人所感觉有些生涩、干瘪的章节、语句,恰到好处地加以呈现,从而为现代人的思维方式所接受。
 
好。说了书中作者心解之“有心“,再来看看批注者不“疏”的疏评。
对于这本《论语故事心解》,我的读法跟读其它书籍的方式有所不同。我是先读浅显的、生动的故事,待故事全部读完后,再从头到底甄字灼句地读批注者的“疏评”。这样一来,那些疏评便在我眼前展现出其非但不“疏”,反显严密的高深来。
我惊叹与疏评者对于书中相关章节的评批,竟如另一部宏伟深智的论语书论。个中的目及所至、笔端所及,无不令我对论语作为一种历史哲学著作的高深丰富甚感仰止。非但如此,批注者因相关章节的内容而引申开来的对于人生这里或天地万物之定律的探究与认识。
在本书的“疏评”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疏评有这么几条,这里实录其中的一部分,供大家评赏——
“一以贯之”的“一”就是以明心为“一”;“贯”,则是明心之后合于日常生活中见闻知觉的一切。这在儒、释、道三家都是一样的学问。其中有路线问题,大是大非。一种解释,道之所以得本于一贯,一贯本于多学,所谓“多学即下学,一贯则上达,上达自下学来,一贯自多学来,非多学,则无可贯;非一贯,无以得道”。这是学问渐成派,古有朱熹,今有钱滨泗。另一种解释,在没有一贯之前,学、道俱是罗网、荆棘,要“激励奋进、决破罗网;焚烧荆棘,荡夷污泽”。想要学问养成,首先就得整明白人之所以为人,我之所以为我。这是认为弥漫宇宙人生只是一个大知觉性,知觉性之所以表现是生命力。“道人”,“人心”,统是一心。“个个人心中有仲尼”。不学而能,是谓本能。若论本能,不但是人,“虎狼,仁也。”(庄子)为学、修道,都是在生活中的事儿,不是离了生活而有学、有道。这是一切即一派,古有陆、王,今有徐梵澄。至于孔子,孟子,这些往圣先贤,在学问渐成派看来是学问渐成,在一切即一派眼中则一切即一。同句话解释不同,统一考证既无路,各人感悟也纷纭,只好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了。好在,真公真婆,说来说去,说得也都不是三家村里的人是我非,而是琼楼玉宇论大是大非。其出发点,是向上、向前、进取的;其所依托,也都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亲证。是大人之争也,不是腐儒。
如此之评,岂有疏哉。
   
    综上所言,《论语故事心解》这本小书,果然是蕴含了超出其书本页面所能涵盖的惊人函量呢。
故而虽知人都说吃人家嚼过的馍馍味道总会隔了一层,我却对其咀嚼再三,不忍放手!
 
                               感于2009年5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