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新之曾是中国最活跃的财经传媒人之一,历任《三联生活周刊》主笔,《经济观察报》财经主笔和驻华南首席记者以及华南新闻中心主任等职务,现为亨通堂文化传播公司总策划。他也为海外多份财经报刊撰写文章,也曾经在《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等多份主流媒体撰写专栏,涉及财经、历史、文化、艺术等等范畴,笔锋兼具成熟圆滑和老辣刻薄的功力。陆新之由1994年起关注追踪万科公司,亲身经历和见证了万科公司发展历史上的关键时刻,对于王石的管理风格以及管理思想形成有深入了解和精辟思辨。
问:请谈一下创作《王石管理日志》的背景和出发点,你希望它们能够给中国的商业历史留下怎样的思考?
答:《王石管理日志》是2008年,也是改革开放30年之际的时候,我重点创作的一本书。因为我相信,他缔造和率领的万科,可以说是过去30年之间,最成功的新型中国企业。讨论过去30年的中国商业环境和企业变迁,不能忽视王石和万科。这是一个非常生动的标本案例,也是非常真实的一场现代企业制度尝试。
问:你曾经出版《王石是怎样炼成的》,几年后,为什么又再一次把关注点放在他的身上,两次的角度或者内容是否有重合?
答:我由1994年3月30日接触万科起,十五年来,一直对于王石和万科很感兴趣。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我是离这家公司最近的媒体工作者,尤其是目睹这家企业由小到大,若干关键时期的转折,都非常耐人寻味,对于中国的其它新兴公司,非常有借鉴价值。2004年元月,我出版了《王石是怎样炼成的》,那是第一本系统分析王石和万科的书,其后,王石继续创造辉煌,真正进入企业主升浪。所以我会在事隔五年后,换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和方式,将最新的王石和万科展示出来。因为这个写法非常特别,可以说其中的内容大部分都不一样。有一些2004年前的事实,现在的点评和分析,也是对于原来事件理解的提升了。
问:你曾经说,2008年5月前,王石是打造个人品牌最成功的企业家,2008年5月之后,他的不当言论受到媒体的质疑,作为一个对他相当了解的财经作家,你如何理解他当时发表这个言论的初衷?
答:我们理性来看,王石发表的那一次言论,道理上并无不妥。但是,发表的时机显然不合适。我理解他发言的初衷,直到现在也没有改变,就是提醒大家,如何进行可持续的慈善和公益活动。实际上,王石几乎将自己超过一半的收入投入到慈善公益事业之中去,他平时也身体力行地参与环保事业。但是,对于明星企业家来说,肯定要考虑自己的影响力以及公众对于自己的期望值,任何发言和行动,都要有比起一般企业家更高的标准,要更慎重。
问:这个事件即将过去一周年,而万科又陷入房地产涨价风波,再次受到媒体质疑,这一次,你如何分析他其中管理思想的脉络?
答:王石统领下的万科在2008年遭遇太多是非,在媒体之上经常遭遇负面报道,对于公司品牌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王石有一个适应作为公众人物、明星企业家的过程;万科的角色,同样需要经历一个进化,就是由一个较为优秀的房地产公司,变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公民,既能够为股东贡献利润,又能够为社会带来正向价值。朝这个方向,王石和万科都在努力,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来完成。
万科十七英里项目
问:王石管理思想的形成以及万科的成功在中国目前的商业环境中是否具有可复制性?
答:我恰恰觉得,最能够在中国目前的商业环境复制的公司就是万科模式。比起联想和海尔来说,万科有着更加清晰的企业管治结构、经理人团队和透明公开的企业文化。万科成功的偶然性更小,灰色地带小,其成长历程更加方便其他公司学习,也更便于操作。
问:作为一个致力于研究中国商业环境转变和解读企业案例的财经作家,近距离接触很多顶级企业家和企业,他们的成功带给你个人什么启示?
答:最令我感触的是,每个成功人物背后,都有一些不足为外人道的悲情故事。过去30年中国企业家的成功,一方面取决于运气和偶然性,另外一方面,也取决于他们的意志和个人奋斗。但是未来的中国商业环境,正在发生激烈的变化,以往的成功模式可能行不通,企业家未来的分化也会加剧。我个人会学习吸取他们身上积极正面的元素,试图提炼其中的规律性因素,这是我的乐趣所在。
王石和万科的成功有可复制之处
评论
3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