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从四川省公安厅了解到,“5·12”地震遇难人员身份识别DNA数据库已收合格样本3000多个,通过比对成功认亲近200例。
作为善后工作一部分,民政部、公安部、卫生部在去年5月20日决定建立“5·12”地震遇难人员身份识别DNA数据库,公安、卫生部门要对无法辨认身份的遗体进行编号、记录、拍照、提取可供DNA检验的检材,并由公安部门统一保管和检验。
灾后遇难者面容或其他体貌特征往往无法直接识别,亦无身份证件可供辨认,通过提取毛发、牙齿等身体上的DNA检材,然后与家属的DNA数据进行比对,可以快捷、准确地确认遇难者身份与亲缘关系。
在接受本刊记者独家采访时,四川省公安厅刑侦局刑事技术处有关负责人透露,法医在震后抢救生命和交通施工时对5000多具遗体进行了处理,除当场可辨认身份的外,其他遗体全部提取了DNA检材,且全部为合格样本。
一年来,通过该数据库已比对出近200例,其中包括去年5月31日在抗震救灾中牺牲的邱光华机组5名烈士及其他13名遇难者。
该负责人称,此举乃“中国人权史上的一个标志”。不过限于遗体发现、法医参与以及除当场辨认外,目前样本数量已是根据实际尽力而为,在确认遇难者身份、数量方面起到“辅助作用”。
截至2008年9月25日,汶川地震确认69227人遇难,17923人失踪。这是至今的最新数据。
国务院新闻办于今年4月发布的《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中承诺:“尊重遇难者,对地震中遇难和失踪人员登记造册并予以公布。”
“对遇难者的尊重,把人性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是大地震给我们留下的一个补偿性进步。”四川省委政研室副主任李后强说。
附:“5·12”地震遇难者DNA数据库将建立
2008-5-21
为妥善及时处理四川省汶川地震遇难人员遗体,预防地震灾区疫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灾区群众身体健康和公共卫生,维护灾区社会稳定,民政部、公安部、卫生部近日联合制订了“5·12”地震遇难人员遗体处理意见,对遗体处理方式、遗体辨认程序、境外人员遗体处理、卫生防疫、协调配合和经费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意见指出,根据遇难者有效身份证件或经亲属辨认,能够确认死者身份的,由民政部门安排火化;不具备火化条件的,土葬处理。既无有效身份证件也无亲属辨认,无法确认遇难者身份的,公安、卫生部门根据灾区实际情况,要尽力对遗体进行编号、记录、拍照、提取可供DNA检验的检材,并由公安部门统一保管和检验,建立“5·12”地震遇难人员身份识别DNA数据库。遗体及时火化或土葬。遇难者经确认是外国人的,遗体由中国殡葬协会进行防腐处理,遇难者身份确认、通知、遗体运输等问题按有关规定处理。
意见强调,遗体搬运和土葬,应当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参照卫生部有关技术方案进行。为避免因遗体腐烂造成环境污染,在遗体发现后应尽快完成相关鉴别程序并进行处理。在遗体处理时,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尊重遇难者尊严,并做好遇难者家属安抚工作。
目前,民政部等已将意见下发到灾区各市县救灾指挥部和各救援单位遵照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