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问题和原因看欠发达地区如何解放思想


 

 
 
从问题和原因看欠发达地区如何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法宝。目前,思想不解放是制约欠发达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当前各地竞相发展、科学发展的形势下,作为具有欠发达地区普遍代表性的凤翔县,在与发达地区相比中找准问题、分析原因,对于推动新一轮解放思想和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尤为重要。
一、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目前许多不合时宜的观念还束缚着干部群众的手脚,成为制约凤翔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障碍。
一是思路目标上的安于现状。当浙江人“敢冒天下人不敢冒的险,敢吃天下人不愿吃的苦,敢赚天下人不敢赚的钱”和“与强的比,与高的攀,与快的赛”时,我们一些干部群众受“小农意识”和“传统文化”的耳濡目染,要么患得患失,缩手缩脚;要么经常自我感觉良好,满足现状,小富即安,小进即满。
二是政策执行上的畏手畏脚。当深圳人“敢为天下先,非禁即入,敢闯禁区、险区和盲区”时,我们一些干部习惯了旧体制留下来的工作程序,不敢试不敢闯,不敢越雷池半步,启动慢,拉闸紧,使“红头文件、领导批示、重要会议”成为方法惯性。
三是招商引资和发展环境上的小我严重。浙江是“客商怎么称心怎么干,客商怎么安心怎么办,客商怎么开心怎么办,客商怎么舒心怎么办”;我们一些部门和干部是口头上解放,行动上不解放,怕出乱子,怕担风险。
四是职能履行上的本位主义。苏州所有部门和单位“一切围绕经济建设,一切服务经济建设和发展大局”,而我们一些部门特别是条条部门和执法单位本位主义严重,小部门、小团体利益至上,权利分割,在服务上“有所不为”,在彰显权力上“大有所为”。
五是抢抓机遇上的犹豫缓慢。江苏人讲“失去一次机遇,就要落后一个时代”,大机遇他们强力抓住,小机遇他们想方设法变大,没机遇他们积极创造机遇,改革开放以来,他们先后抓住了三次机遇,实现了三次飞跃;而我们一些干部在机遇面前一看二慢三通过,大机遇变成了小机遇,小机遇不是没抓好就是没抓住。
六是思维和方式方法上的固步自封。温州提倡“在争论中出名,在不争论中发展”,苏州倡导“解放思想,敢想敢干,拼命发展”,而凤翔一些干部要么主观上想解放思想,但在实际行动中又放不开手脚;要么把解放思想当作口号和表态,坐而论道,光说不干;要么默认了“轻熟理念”的思维定势,总认为“老路好走、老框框好用、老办法好使”,不想去冲破“思想牢笼”、走出“观念罗网”、扔掉“习惯手段”,进而表现为“中心意识不牢,市场意识不浓,竞争意识不强。”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加快发展的思想障碍,前进道路上的意识瓶颈,必须下大决心克服。
二、原因分析
(一)历史的影响。凤翔历史悠久辉煌。据记载,在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凤翔就分布有氏族公社的村落。夏代为华夏九州之一的雍州之域,商代称为周国,开始有文字记事。公元前677年,秦德公徙都雍城,历19公294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始置雍县。公元757年,即唐肃宗至德二年取“凤鸣岐山、飞翔而去”的祥瑞之意,改雍县为凤翔县、升为凤翔府,称“西京”。直到1941年凤翔专员公署迁宝鸡前,凤翔一直是关中西部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悠久的历史是凤翔人引以为豪的骄傲,但也积淀出了厚重的传统观念。这些传统观念如不加以摒弃,反而会形成观念约束力。比如,凤翔干部群众中很多人易于拿过去值得骄傲的东西包括观念、习惯来衡量今天的人和事,约束自己的行和为,从而在客观上容易守旧保守,循规蹈矩,放不开手脚。
(二)地域环境的影响。凤翔地处800里秦川的最西端,历史上作为关中西部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位置延续了3000多年,区位优势、政治优势和自然优势,既造就了凤翔人坚韧、刚劲和务实的性格,但同时也造就了凤翔人的安分知足、小富即安。加之作为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大县,人口的大多数生活在农村,直接从事小规模的农业经济活动,使得许多人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价值观念,多多少少受到小农经济的影响。目前,基于小农经济基础上的价值观念仍随处可见,比如,家庭意识较强,依据血缘、亲缘、乡缘在人际交往中分亲疏,处事小打小闹,眷恋故土,不愿脱离自己熟悉的地方和人群去创业;稍有成绩,往往容易满足等等。
(三)文化的影响。凤翔是全国文化先进县,以先秦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化积淀深厚,这既给雍城大地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为凤翔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人文环境,但先秦传统文化所派生的价值观念,又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凤翔人的思想。与齐鲁文化的道德理想和楚文化的浪漫主义不同,秦文化注重实际功利和农耕文明,把稳重、安分和政治地位作为评价人的主要标准。“君子不言利”,“文不言商、士不理财”,“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传统观念和官本位、喜欢讨论政治的氛围较为浓厚。比如,凤翔的农民在大门上有题牌匾的习俗,诸如“钟灵毓秀”、“物华天宝”、“春华秋实”等等不一而足,但最普及的是“耕读世家”,普遍认为只有读书和种地才是正经营生,于是当发达地区全民创业、大力发展经济的时候,凤翔不少干部群众却在引导教育自己的孩子千方百计上好学,对敢于创业的也多是从负面看,一般认为是“没念好书的结果”;许多人“官本位”意识浓厚,评价一个人,往往看政治标准多,看经济成分少,这些,造成了行政事业单位人才济济,企业家和生产经营人才严重不足等现象。
(四)旧习惯旧体制的影响。建国后,受长期左的思想和旧的经济、政治和管理体制的影响,沿海发达地区的新观念、新体制一时很难在凤翔生根。一些干部和部门,口头上主张要转变观念,要引入发达地区的思想观念,但具体做起来,由于涉及个人或部门既得利益而慢慢腾腾,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不解决实质问题。表现在职能履行上,或政出多门,相互扯皮,环节多,效率低,服务意识差;或政企不分,角色错位,在管理和服务中市场意识不强,计划思维有余,经济手段不强,行政手段有余。
三、对策建议
(一)强化发展意识,在抓住制约发展的主要矛盾,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地推进“打造魅力新凤翔、跨入西部百强县”上解放思想。要善于把理论的成果、上级的要求、外地的经验同乡镇、部门的实际结合起来,树立超常规、高速度、跨越式发展的新理念,树立“拒绝变化就是拒绝进步”的新理念,科学谋划,积极应对,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在结合上下功夫,在创新中求发展,在推进重点工作进程中不断取得新成效、实现新突破。
(二)强化服务意识,在转变政府职能,实现体制创新、转变职能上解放思想。机遇在犹豫中丧失,差距在争论中拉大,观念落后是最大的落后。要积极转变思维方式,树立“非禁即入、先干后论”的新理念,对基层的探索性实践要大力支持而不横加限制,对基层实践中采取的新举措要热忱鼓励而不评头论足,对基层在实践探索中出现的新问题要热情帮助而不简单批评。要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新理念,把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大局服务、为企业服务、为公众服务作为自己神圣的职责,积极推进体制创新,由“无限政府、有限服务”向“有限政府、高效服务”转变,为创建服务型政府奠定良好基础。
(三)强化改革意识,在发展壮大企业家队伍、推进非公有制经济提质增效上解放思想。发展经济,活力在民营,潜力在民间。要牢固树立“抓非公有制经济就是拉长经济发展短腿、非公有制经济就是企业家经济”的新理念,树立“你投资我铺路、你有难我帮助、你发财我发展”的新理念,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非公经济发展的《意见》和省上发展非公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在发展领域上,实行不禁止就是默许,无红灯就是鼓励;在社会地位上,倡导发财有理,发展有位;在扶持服务上,做到发展无止境,服务无上限,真正做到开放、放开、放宽、放活,让企业家多起来、富起来、社会地位高起来,促进非公经济的快发展、大发展。
(四)强化开放意识,在优化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中解放思想。开放是第一动力,环境是最大品牌。作为凤翔,当前一无区位优势,二无珍稀资源优势,加快发展只能靠扩大开放和营造良好的环境。要抓住当前南资北上、东资西进的机遇,树立“项目即机遇、发现即发展”、“无论是谁,只要能引进项目资金就是功臣、能人”,“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的新理念,积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五)强化创新意识,在立足和把握发展优势、创新奋进中解放思想。发展无止境,解放思想亦无止境。解放思想的过程实质是“思维创新、观念更新、方法翻新”的过程。一要积极创新思维。由过去的顺向思维转向逆向思维,引导干部群众由关注什么事情不能干转向研究什么事情可以干;由凡是红头文件规定允许的、其他什么都不能干,转向凡是红头文件和法律没有明令禁止的,什么都可以试、可以干,努力营造支持探索、宽容失败、激励创新的良好风尚。二要更新观念。要在着力破除“靠”字,树立自强不息的创业意识,自立自强,奋发进取;要破除“等”字,树立抢抓机遇的超前意识,敢于超越自我、超越他人、超越过去,向创新要发展资源,向创新要发展空间,向创新要发展动力;要破除“怕”字,树立敢闯敢冒的开拓意识,大胆地试,勇敢地闯;要破除“守”字,敢争第一,全面跨越,在全社会营造“真讲发展、真有本事、真正作为”的浓厚氛围。三要创新方法。从发展规律看,一个地方的发展,重在应势、用势、造势。应势主要指顺应发展态势,用势主要指用好自身优势,造势主要指创造有利形势。各级干部要加强学习研究,积极应势、勇于用势、善于造势。各级领导干部要走在解放思想的最前列,做解放思想的示范者、推动者,通过抓好“一班人”,推动“一层人”,带动“一群人”,形成解放思想、推进“三势”的强大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