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存回补完成后 中国经济会很麻烦


  

MSCI除日本外其他亚太区股指自3月初以来已累计大涨达45%,股市的这种反弹是因为市场认为世界末日不会来临,产量也不会永远停留在最低迷的时期,亚洲工厂的生产线重现生机,自然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也不例外。

我们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可以归结为去年全球范围的去库存运动的反弹结果。韩国所提供的部分库存数据是亚洲除日本外最全面的,根据这些数据,此前库存量在急剧下滑,直到最近对中国出口回升。制造业库存量与12个月移动平均出货量比率从200811月的七年高点1.13急遽下跌,到今年3月才趋稳至1.02. 随着全球存货收缩放缓,先行指标和生产指数亦已上升。

当前我们所经历的或许是史上最大规模的库存回补过程,库存周期近来成为市场一大推动力,需求回暖对市场的影响则远远不如,从风险承担意愿回升已持续两个月,但大宗商品的反应一直落後于股市,便可见一斑。中国的工厂与其亚洲国家的工厂一样,也因为这场全球范围的库存重建而受惠。

无疑当前各主要经济体的政府刺激措施、减税及消费者支出诱因都将为库存的重建提供支撑,但有一个问题却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重新堆满仓库与满足持续性需求毕竟有很大不同,即便库存重获补充,市场仍可能面临全球经济复苏缓慢、而又不易巩固的不确定性,对抗市场波动的能力也会遭到削弱。到时,中国现下所享受到的惠利,具不具备可持续性也是颇值得怀疑的,毕竟终端需求依然萎靡不振。与此同时,仅靠重建库存也难让企业利润得以持续强劲增长,当随着库存重建的逐渐完成,当前的这种工厂的生产线生机还可维持多久呢,这是值得我们关切的。

毕竟市场仍面临金融业、欧美消费者和业务缩减以及财政赤字扩大等不确定因素,(虽然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4.8%,但毕竟中国的消费总量占世界消费的总比重还很低。)这些因素现在远没有在股市中得以体现,因此我们认为目前亚洲特别是中国的股市存在估值过高的现象。

如果库存渠道满了,而最终需求并没有积极的反应的话,那么人们不得不面对上述的这些事实。据此我们认为中国乃至整个世界下半年都将会极为麻烦。而这种麻烦并不是来源于当前市场所忧虑的通货膨胀。

我们的研判是:随着库存回补的结束,及工厂产能的惯性生产,最后困饶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经济的,则是新一轮的去库存运动,及因其而带来的通货紧缩的加剧。

对于当前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经济的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消费不足,而消费不足的根本又在于“购买力不足”。正如瑞典的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塞尔(Gustav Cassel)所认为的:萧条来临时,“购买力不足”的根源还在于通货紧缩,其具体表现在支付工具的不足。古斯塔夫·卡塞尔(Gustav Cassel)给出的救治办法是:采取货币政策,增加支付工具的供给,继续增加储蓄,抑制利率,鼓励实际资本的生产,以此来消除通货紧缩。也正如古斯塔夫·卡塞尔(Gustav Cassel)的研究结论一样,我们也认为像当前这样的,由政府举办公共工程或援助私人企业的办法,只能适得其反。原因是政府筹措资金,势必加重资本市场和纳税人的负担,进而必然会妨碍私人企业的活动,如此长期以往,反而会降低整个社会的经济活跃度。何况这种由政府主导的投资,只会进一步扩充产能而增加库存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