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息未必是应对通缩良策(删减版见于《新京报》5月12日)


国家统计局5月11日公布的4月份主要经济数据显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降1.5%,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6.6%。由于4月份以来统计数据喜忧参半,此次CPI数据更引人注意。与之相伴,关于央行小幅减息的预期也随之高涨。

在宽松货币政策推动下,流动性迅速复苏是中国经济抵御危机冲击的最大优势。眼下银行体系内流动性充裕,信贷放天量增长,经济出现企稳的迹象。 货币政策面临向左走向右走的关键期。

2009年以来,世界上主要货币的美元、欧元、日元、英镑、瑞士法郎,均已进入低利率的量化宽松时代。相比之下,中国央行不但未步后尘,且自2008年12月23日下调人民币存贷基准利率和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之后,货币政策特别是利率工具一直保持静默,没有进一步调整。

在货币政策上中国央行仍然行有余力。纵使水、电、气等公用事业价格上调,但CPI的增幅至第三季度仍然会出现负数,通缩阴影挥之不去,令央行有下调利率的空间。

然而存在一定的降息空间,并不意味着就会降息。从本轮经济周期看,利率工具追随CPI、PPI而被动调整,做忽上忽下的直线运动,已使中国经济大吃苦头。2007年以来,为应对全球过剩流动性冲击下的CPI和PPI加速上升之势,基准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总量型政策工具,作为紧缩性货币措施,运用越来越频繁,2004年1次,2005年1次,2006年2次,2007年6次,2008年上半年5次。但非但未治愈通胀,也无法解决金融流动性和实体流动性分布不均衡问题,还加剧某些领域的流动性困境。

在当前形势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时,保持利率政策稳定最为重要。首先,从通缩看,尽管二季度CPI和PPI还可能继续下行,但从翘尾因素看,物价的底部或将逐渐明朗,尚难推断通缩状态,为此降息也“无的放矢”。其次,CPI连续走负,无疑将增强公众及舆论对通缩的预期或认识,就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公众的消费信心形成打击。降息将对强化通缩预期推波助澜;再次,货币政策从政策的制订、实施,到发挥实际效果有一个过程,即存在“时滞”。各行业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不尽相同,从而影响到货币政策产生效果的时间长短不一。例如对汽车制造和房地产等行业时滞就比较长。在经济出现根本反转迹象前,利率保持稳定有利于巩固已取得的经济成果,形成良好的投资预期。

其实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央行采用结构型货币调控手段,以解决影响货币传导的结构问题更为紧迫:

一是引导新增贷款拉动民间投资。如果不能拉动民间投资,单靠银行贷款"孤军作战"对经济拉动仍然是杯水车薪。

二是引导新增贷款流向中小企业。3月的信贷资金总量中,5000万元以上的大客户贷款占贷款总额比例约60%。说明贷出去的钱大都流入国有大型企业和大型基建类项目,中小企业信贷仍难以到位。里昂证券3月中国制造业PMI指数为44.8,与4月5号中国采购与物流联合会发布的PMI有明显偏差。后者公布的数据为52.4。样本的不同导致调查数据的差异。后者的样本中包含更多的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从PMI的分歧也可看出中小企业未必受惠。

三是引导新增贷款带动消费。从贷款对象看,新增贷款中居民户贷款占比大幅下降,企业贷款占比大幅提高。在过去三年的第一季度新增贷款中,居民户贷款占比最低的也有13.3%(2006年1季度),2008年一季度居民户贷款占比为18%,而今年一季度这一比例只有9.2%,这里面既与今年一季度企业贷款增速较快有关,也与从2007年年底以来居民户贷款增速持续下降有关。居民信贷的下降,主要是居民中长期贷款下降,这与住房按揭及汽车信贷等中长期消费型贷款增速下降有关,2007年、2008年中长期消费型贷款同比增速一直在30%左右,而今年一季度这一增速只有12%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