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是我们的最爱!
护士是我们的最爱!我从事医疗行业将近三十年,只有今天,我才发出这份感慨!没有亲身经历磨难和生死与共,没有这种感觉。今天在和平和正常的环境下,我也要再说一声:护士是我们的最爱!我希望大家也会感觉!
昨天上午从成都赶回来参加中大肿瘤中心庆祝5.12国际护士节就是冲着护士们来的。去年也约莫在这个时候,我接受了你们曾益新院士的邀请准备参加你们的护士节活动。也恰好是这天,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了!这天的下午,我接到卫生部的指示,马上组织医疗队……,在这个情况下,我向曾院士发出不能参加你们中心的庆祝活动的请假短信,也是一个突如其来的改变,曾院士生气了说:“你以后不能来就不要答应,否则我们还可以请别人,你现在搞得我们措手不及!”我知道院士很不高兴,院士不高兴,我很麻烦,我回复“我知道你一定会理解的!因为我们是好朋友!”第二天的晚上十点多,我在上飞机那一刹那,收到曾院士的短信:“我非常理解你的难处了
注意身体!”这时候,我热泪盈眶!内心发出:理解万岁!感谢你,好朋友!
自从南丁格尔创建现代护理学以来,护理事业成为世界各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护士,是医疗卫生战线的一支重要力量。我省广大护理工作者,无论是在日常的医疗护理工作中,还是在重大自然灾害、疾病流行和人民健康受到威胁的关键时刻,都能够恪尽职守,履行救死扶伤、服务人民的神圣职责。特别是在去年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工作中,我省护士无论是参加医疗队奔赴前线,还是在后方接受950名地震伤员的临床救治一线,都表现出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和崇高的职业操守,涌现出一大批先进模范,今天,我们不能忘记南丁格尔女士等先辈为护理事业做出卓越的贡献,也不要忘记参加5.12汶川大地震紧急救援的护士们,她们临危受命,奔赴抗震救灾最前线的天使情怀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光大!
今天这个特别日子,使我想起很多跟随我第一时间奔赴震中的护士们,特们以超乎男人的毅力,坚守在最恶劣的环境,其中许庆敏护士的故事很值得我们再次阅读。
许庆敏,广州市胸科医院护士,在汶川大地震的第二天,她就冒着生命危险,跟随我带领的广东医疗救援队到受灾最严重的汶川映秀镇开展救援工作,在抗震救灾中表现出色,践行了救死扶伤的诺言。
穿越死亡之谷 奔赴重震灾区。5月12日,仍沉浸在护士节欢乐气氛中的许庆敏,随着汶川地震的一声巨响顷刻间悲痛不已。南丁格尔的誓言不时在她耳边响起,身为医护人员可以为受难的同胞做些什么?晚上十点多,当她得知单位将派出医疗队前往汶川地震灾区时,毅然报了名。当时护理部的陶曙主任知道她六岁的女儿最近几天一直在发高烧,担心可能患手足口病,让她重新考虑,但她义无反顾地坚持说“让我去吧,我有在外科工作的经验,还接受过心理咨询的专业培训,这时候最需要我这样的人”。
5月13日晚,许庆敏坐上了飞往四川的救援专机,机舱内弥漫着凝重的气氛,她看着窗外深沉的夜空,星星时隐时现,似乎听到一个个生命在向她呼唤,灾区的生命之窗还有几十小时就要关闭了,快!快!!
5月14日凌晨,专机在大雨滂沱中降落在成都双流机场,医疗队立即转乘大巴向震中孤岛---映秀镇进发。当汽车行至紫坪铺大坝的山脚时,余震不断,司机遗憾地说:进入映秀已经没有路了,你们只能跟着解放军先遣部队的脚印继续步行向前吧。在总指挥的统一领导下,医疗队立即精简行装。许庆敏偷偷地把水和干粮精减了一半,只想尽量多带急救用品。宽大的军用背囊很快塞得满满的,男队员帮她扛上肩膀的时候简直令她透不过气来。一路上,她扛着队旗和队长走在前面,背上的物资越走越重,累的时候只好将背上的行李轻轻在乱石堆上靠一靠,让红肿的肩膀得到瞬间的休息。当听到赶往灾区路上的解放军战士看着她们的队旗惊讶地念道“广东医疗队,医疗队也来了”的时候,使命感使她继续精神百倍地向前走。
赶到码头的时候暮色已经渐渐笼罩,前面还有一个多小时的水路,驾驶冲锋舟的民兵出于安全考虑不肯开船,队员们苦苦哀求:“早一分钟,受灾的群众就多一分生还的希望”,民兵被深深地打动了,开出了当天的最后一艘船。14名队员紧挨着坐上了限载10人的冲锋舟,水线已经压得很低,再加上余震不断,随时都有覆舟葬身的危险,但医疗队仍不肯舍弃任何一件急救物品。船负重前行,她仰望着两边,大坝上宽大的裂痕向他们龇牙咧嘴,两边的大山被削成像随时崩塌的“雪山”,与相向的冲锋舟相遇时,船剧烈地晃动着,掌船的民兵向大家发出急迫的命令“别动、别动”,队员们全部屏住气保持着一种平衡的姿势,船尾的队友不断地把涌入的水往外面舀。无边的“水库”和两边巨大的滚石使她们的船更加渺小,雄伟的跨库公路桥被生生地截断了,犹如好莱坞的计算机特技,又像咧嘴的虎口。夜色悄悄地降临了,漆黑中,医疗队员打着电筒向前方照射,却怎么也照不到对面的码头。20时30分,医疗队终于到达了阿坝铝厂码头,准备外撤的灾民们看到广东医疗队的到来,关切地说:你们是医疗队的?去映秀的路很危险,千万不要夜行。预报今天有7级余震,可能还有山洪暴发,你们赶紧找个安全的地方……
虽然医疗队进入映秀救治伤员的心情很急迫,但晚上已经不可能再前行了。在当地老乡的指引下,他们用了将近一个小时终于爬上了已经成为废墟的阿坝铝厂,与其它地方相比,这里还算相对安全,医疗队商量后决定就在此扎营。这一夜,许庆敏和她的队友们在哗哗的涧流声和滚石滑落的轰隆声中疲惫地入睡了。入夜,越来越冷,冷彻心肺,把带来的所有衣物都穿在身上,仍然冷得不行,有些队员爬进了被遗弃的汽车里。许庆敏和队友小张紧紧相依,互相取暖,一夜都能感觉到大地在颤抖,有两次震得特别厉害,觉得像要掉进无底的深渊。不清楚发生了多少次余震,也不知这些余震都有多少级,就这样迷迷糊糊,等天边泛起鱼肚白,他们又开始继续赶路。
那是一条沿着半山腰仅十几厘米宽充满泥泞的羊肠小道,山上不时有滚落的巨石,脚下是波涛汹涌的岷江。每前行一步,都要死死地盯着脚下,寻找相对安全的落脚点。许庆敏不敢回头看后面自己走过的路。有两次,她脚底一滑失去重心,幸好旁边的队友陈志光及时地伸出他的手杖把她拉住;队友小张穿着大大的雨鞋陷入了淤泥中,无法自拔,稍一挣扎就会掉入翻滚的岷江,迎面而来的乡亲把她从鞋子里“揪”了出来,紧随其后的队长王文费劲地把鞋子一只一只地拔出。强烈的余震不断,几乎每隔十几分钟,大地就会颤抖一次,随之而来的是滚下的巨石,如果早走一步或迟走一步就有可能被砸个正着。前行中陆续迎来逃出的灾民,他们带着期盼和惊讶,看着这支往地震高危灾区前进的队伍:“广东来的?医疗队来了!”正是这种期盼支持着,医疗队躲过滚石、攀过悬崖、爬过塌桥,穿越“死亡谷”,终于到达了映秀镇,成为第一支进入震中重灾区的外省医疗队。
忘我救死扶伤 安抚心灵创伤。映秀镇是汶川大地震遭破坏最严重的地方,且余震频发、强烈,危险度极高。医疗队到达映秀镇的漩口中学不久,一群抬着伤员的解放军战士从远处奔跑而来,许庆敏和队友赶紧迎了上去。一位刚从废墟里挖出来的老婆婆被抬了过来,医生们围上来为她做全身检查。伤员越来越多,有被抬进来的,有被背进来的,有被搀扶着进来的,他们都是看到了广东省医疗队高高飘扬的队旗而涌来的。看着没能及时处理而已经结痂的伤口,许庆敏感到揪心地疼,灾民们是多么期盼医疗队早一点到达呀!
震后成为废墟的映秀镇,太阳肆无忌惮地曝晒着,没有一寸可以躲避的地方,伤员很快挤满了中学的操场,医疗队在开阔的河滩上,开辟了一处更大的临时重症病房,解放军用仅有的一块帆布为伤员撑起了一小片荫凉。不知过了多长时间,许庆敏累倒在操场边,身体像掏空了一样,两条腿似乎已不属于自己,浓浓的尸臭味令人窒息,她掏出半瓶水,和小张轮流湿了湿嘴唇,她们俩只有四瓶水,不知道还要坚持到什么时候。看到她们的总指挥廖新波副厅长从背包里找着什么,然后又失望地坐在一旁,许庆敏递给他一瓶水,他贪婪地喝了一口,感激地向她笑了笑。为了多带医疗物资,大家都没有为自己带更多的东西。夜幕慢慢降临,酷暑变成了严冬,大批伤员滞留在临时病区,医疗队从废墟里找来棉被为他们保暖,物资消耗了大半,没有补液、没有针剂,他们担心重伤员如何渡过寒冷的夜晚。医疗队点起了篝火,不顾劳累通宵守护在伤员旁边。许庆敏想,医护人员的守候是他们最大的强心针。第二天太阳升起的时候,直升机来了,她们将重伤员分批平安送上了飞机,每送走一个伤员,她心里都一阵激动,她看到生命的顽强,看到了生存的希望。
接下来的14个日日夜夜,许庆敏和队友们不忘南粤人民的重托和救死扶伤、拯救生命的使命,忘我地工作,以极大的爱心,为灾区人民提供全身心的医疗服务。这时,救治、安慰、关怀、支援乃至生活的信心,都是灾区同胞们所需要的。在往灾区的路上看到了很多令人震撼伤感的场面,看到废墟堆里面的尸体,许庆敏都忍不住落泪。她在出发之前,就想到面对这种大灾大难,肯定会有不少人有心理问题,于是她早就做好了准备,将所学到的心理干预知识第一时间地运用到救灾中,主动做起了心理辅导工作。
当一位老婆婆知道她们是从广州来的,就情不自禁地说:“我的儿子媳妇就在广州,如今这里的家和亲人已经全没有了,连身上的衣服都是捡的……”,看着老婆婆无助的眼神,许庆敏搂着老婆婆激动地说:“老妈妈,我替您儿子媳妇看您来了,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一天,一位妈妈来到医疗点,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想要一个口罩给她八岁的女儿,她的亲人已全部遇难,家也没了,如果不是女儿幸存,她简直没有活下去的勇气。许庆敏紧紧地握住她的双手,静静地倾听她泪水涟涟地讲述那痛苦的经历,每说一次,她就把心中的痛苦释放一点;每说一遍,她的泪水就少了一些,最后,这位妈妈找到了心理的支撑点:她一定要为女儿活着,好好活着。天灾无情人有情,坚强的母亲一定会培养出一位勇于面对生活的孩子。
一个年轻母亲带着三岁的儿子东东来处理伤口,孩子有些沉默,年轻母亲说,在地震发生的那一刻她拼命往幼儿园跑,幸运的她竟然真把孩子从坍塌的房子里掏出来,而一同午睡的其它同伴被压死在东东的旁边。许庆敏轻轻抚摸着小男孩的头,为他擦去惊惶的泪水,而且不停地说:东东不要怕,没事了,你看这么多的叔叔阿姨来帮助你们。她还告诉这位母亲要多陪孩子说话,多些拥抱和亲吻,以此让他忘却恐怖的记忆。
一个漂亮的小姑娘,她和两个双胞胎弟弟从学校逃了出来,可是在工厂上班的爸爸妈妈却永远离开了他们,懂事的她没有当着弟弟的面流露过多的悲伤和思念,而背向弟弟时,她忍不住落泪了。许庆敏爱怜地搂着她,任由她发泄哀伤,此时的小姑娘低声地问许庆敏:自己有点拉肚子,是否得了瘟疫?经过初步诊断,许庆敏安慰她不要担心,用点药就会好的,鼓励她要带好弟弟,好好读书。小姑娘坚定地点点头。
在坚强中感动 在坚强中成长。在这里,“坚强”是听得最多、说得最多的两个字,医疗队进来的路上,一批寻亲的老乡和志愿者与他们同行,其中有一位是小学老师,他自己所在的学校已经震塌,他坚持处理完遇难者遗体和安排好孤儿的生活后,才踏上到漩口中学寻找儿子的道路,他帮医疗队背着最沉重的物资,走在队伍的前面,不时地提醒,不时地帮扶,在狭窄的地方维持秩序,大声说:“让医疗队先走,他们是来救人的。”最后,他把医疗队送到了漩口中学。在分手前,小张拿出一瓶水,给小学老师、另一名志愿者和许庆敏每人各喝了一口,谁都不舍得多喝,轮了一圈以后还剩下大半。大家互道珍重后分了手,也不知道他后来是否找到了他的儿子,直到父亲节那天,许庆敏在抗震救灾专题报刊中,看到了他背着儿子的尸体回家的照片,他仍是那么的坚强。
杨超,许庆敏在汶川认识的羌族弟弟,他全家都在汶川县城,得知地震的消息后,他从北京赶回来,带着17个志愿者从都江堰步行两天两夜来到映秀镇。最难走的是紫坪铺水库那一段路,因为他们坐不上冲锋舟,只能沿着坍塌的大山爬过来,看着这个汉子满脚的水泡,她无法想象杨超他们怎么爬进来的。因为去汶川县城的道路全部中断了,有一座大山,连解放军都过不去,里面也没有人能够走出来,他们只好在映秀镇停留下来。当时杨超找到许庆敏,把冒着生命危险背进来的一大背囊药物送给医疗队,他说“这里的人现在很需要药物,希望能够救人,相信汶川县城的亲人也能够得到及时的帮助。” 许庆敏很感动,这些药物都是灾区伤员最急需的。送完药物以后,杨超又把自己带的干粮送给了许庆敏,执着的他要孤身一人越过高山爬进汶川县城,许庆敏不忍心看着他冒险,于是让他留下来作为志愿者在医疗队帮忙,其余的17个人帮助转运伤员。第二天,杨超作为向导随大部队一起向汶川县城方向出发了,临行前,他告诉许庆敏不用担心,他一定能平安到达,他们羌族的房子非常坚固,他们会没事的。他的坚定的语气,让许庆敏感受到了坚强。
有人问许庆敏,你在灾区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什么,许庆敏觉得,在那里一切原本简单的事情都变得不寻常,对女同志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灾区环境恶劣,卫生条件差,对女队员来讲,生理上面临着更多困难,比如要勤换内衣,由于他们没有多带生活用品进灾区,到达灾区后的头五天都没有换洗过衣服,内衣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已经结了一层层凝霜,外面的工作服沾染了很多血迹。在连水都不够喝的情况下,根本就没有办法刷牙和洗脸。后来他们找到了山上的一条小溪,就可以用手指刷牙;没有替换的衣服,许庆敏和小张靠多出的一件T恤轮流替换;没有地方洗澡,她们在小溪里擦身,用冰冷的雪水磨炼着她们的意志。即使能忍受溪水的冰凉,还要有一人放哨,以防山上滑落的石头击中。有几次,她们重回上一次停留过地方时惊诧地发现,这里已经被巨石占据。就这样,他们一天一天地坚持下来,直到道路打通后,补给送进来困难才有所缓解。
山河可以改变,道路可以阻断,房屋可以摧毁,但许庆敏和队员们救死扶伤、抗震救灾的决心不可阻挡。他们夜以继日、不眠不休地抢救、转送了几千名从废墟里挖掘出来的伤员,以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壮歌。他们和灾区人民肩并肩、手牵手、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伟大的中华民族是压不垮震不倒的!医疗队临时党支部根据许庆敏的出色表现和经受的考验,吸收她为中共预备党员。
从许庆敏身上可以看到勇敢、坚韧、认真、爱心、善良和智慧,她在医院是一位好护士;在学校是一位好学生;在家是一位好母亲、好女儿、好妻子;在危难面前,她舍小家顾大家,冒着生命危险忠实履行白衣天使的神圣职责,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救死扶伤”注入了崭新的时代元素,她是护士骄傲,广东的光荣,我们医疗队的杰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