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效原理与通货膨胀
刘宝瑞先生说的一个单口相声里,有一个人物外号叫“小便宜儿”,他贪小便宜儿到了偷吃人家烧饼上芝麻的程度。
经济学让我们每一个“经济人”总是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收益,于是“经济人”就有了一个共同的外号“占便宜”。
正是因为经济社会中有各种“便宜”,才会引发竞争,又因为充分的竞争才能使社会经济均衡发展——这是自由主义经济学的观点。由此推论:政府干预越少越好。
“占便宜”的竞争必须合法合理,不损害他人和公共利益——这是制度经济学的观点。由此推论:政府应该关注公共利益。
等效原理是从另一个角度理解这一问题的,如果经济社会充斥着各种“便宜”,无论政府干预与否,也无论充分竞争是否会消除这些“便宜”。在争占“便宜”的过程中必然带来周期性的经济大动荡,通货膨胀就是其恶果之一。
我们的经济社会必然也应该朝这样的方向发展:同一个经济人面临不同的经济选择,收益的差距(即便宜)仅是烧饼上的芝麻而绝不是整个烧饼。当然更不能大到如做房地产与养猪那样天上地下的大差距(大便宜)。
——题记
亚当·斯密的名句“看不见的手”,把自由市场的充分竞争原理概括得淋漓尽致,一直被自由主义经济学派奉为金科玉律。但是,历史已经证明,市场失灵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以凯恩斯为代表的经济学派,强调使用“看得见”的“政府之手”加以纠正。然而,时间又证明,政府失灵的例子还是时有发生。为什么“看不见”的市场与“看得见”的政府都会失灵呢?因为忽略了经济学的等效原理。
经济学中的等效原理
最广为人知的“等效原理”源自物理学。爱因斯坦1915年建立广义相对论,其基本假设有三个:广义相对性原理、光速不变原理和等效原理。所谓等效原理的简单表达是,在封闭箱中的观察者,不管用什么方法也无法确定他究竟是静止于一个引力场中,还是处在没有引力场却在作加速运动的空间中。也就是说非匀速运动和引力是等效的,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完全相等。
在经济学中同样存在一种等效原理,是沟通经济学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的一种新的思想和方法。
从经济学思想发展史上看,凯恩斯之前是没有宏观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学一直推崇“看不见的手”,每个理性的经济个体,都在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收益,追求自己的最优解,结果会自然形成社会整体经济的最优解,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根本无须政府做任何干预。当然这种自由放任的经济学理论后来遇到了很多的困难,所以才产生了宏观经济学。但是宏观经济学使用“看得见的政府之手”,一直强调社会整体经济的最优,相对忽视了经济个体的状态。也就是说,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之间一直没有相互统一。
经济学的等效原理是,同一经济体(个人或企业)在同一时点上,经济选择决策的或有收益相同。
意思是说,当一个人有10万块钱的时候,是去投资好呢?还是去储蓄好呢?又或者是去消费好呢?在市场充分竞争的条件下,在准完全信息的条件下,无论做出什么选择,其或有收益价值应该是相同的。也就是说,无论投资、储蓄,还是消费,你在决策的时候,获得收益的概率是一样的。不存在这样的问题:有人去储蓄,他是一个傻瓜;有人去投资,他就特别聪明。
如果有了等效的投资环境,做房地产和养猪的收益基本是一样的,就不会出现大家一门心思都去做房地产的局面,从而导致没有人愿意养猪,猪肉的价格持续暴涨的结果。
通货膨胀:投资、储蓄与消费的不等效
2007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8%,通货膨胀的压力在明显加大。虽然影响通货膨胀的因素也很多,但是从等效原理的新视角出发,本轮通货膨胀的成因和解决方案将豁然开朗。
从城市居民的角度看,投资股票、购买基金的行为,明显好过把钱存银行,也好过直接消费。在储蓄、投资和消费之间,居民毫无疑问地选择投资,且热情极度高涨。这就是因为投资、消费和储蓄不等效了。投资挣钱了,吸引大家都去投资。这种跟风投资造成了一个虚假的繁荣和收益,而股票的财富效应反过来又造成了一部分畸形的消费。
从企业的角度看,如果做房地产能挣大钱,为什么还要去养猪呢?把地圈起来盖楼卖掉,跟做一个养猪场或养鸡场是不等效的。所以重点资金都投向了制造泡沫的这种“高收益行业”,造成我们众多基础行业特别是农业积重难返。
从农民的角度看,面临三个重要的经济抉择:外出打工、养猪和种粮食。打工一个月挣的钱比种粮食一年挣的钱都多,当然优选打工。所以中西部地区的很多省份,村里已经没有年轻劳动力,全部进城打工去了。那么留下的老年劳动力是选择养猪还是种粮呢?养猪的饲料和前期成本的价格是刚性且显性上涨,而猪肉价格潜在上涨这一信息,因为信息不对称,没有被农民了解到,加之环境和其他条件的变化,使得疫病成为养猪最大的风险因素,农民只能选择不养猪。养猪、出外打工与种粮食,三者完全不等效了。
不过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跟发达国家经济状况存在很大不同,我国目前消费通货膨胀表面看是消费超过供给,其实我国现在绝大部分的工业产成品还是处于相对过剩状态的。我们现在的“需求超过供给”,主要表现在农产品和原材料方面。所以,我们现在不应该抑制消费,恰恰相反,我们应该进一步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鼓励工业品、工业产成品的消费。这是全部经济问题主要矛盾。
规模需求理论引入等效原理可以解决通货膨胀问题。
理论上说,投资的收益和储蓄的收益,相互应该是等效的。可是消费在传统的经济学看来,是必须的,是天经地义没有收益的,为了满足刚性的生活需要,你不消费也得消费,几乎算是“咎由自取、活该倒霉”那一类。所以等效原理在传统经济学当中只在投资内部、储蓄内部、投资和储蓄之间等效,而消费与投资和储蓄都不等效,是完全孤立的,有时候甚至是与其对立的。
如果我们对消费是有奖励的,制订一个货现率,那么经济个体在选择消费还是投资或储蓄,收益都动态相同,就不会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
那么,政府应对结构性的通货膨胀,应该采取的措施(也是政府目前正在做的)是,避免出现各个经济体收益不等效的情况:抑制房地产投资,鼓励养殖业发展,提高生猪的收购价格,向农民传递价格信息,降低生猪生产成本,对于消费者则是鼓励良性消费,确保市场供应,等等。
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
实现社会整体经济最优有两个方法。一种方法是在自由市场竞争的条件下,通过经济个体的最优,最终达成社会整体的最优。这样的结果必然是宏观经济的大起大落。我国经济长期以来都存在一窝蜂现象,尤其在改革开放初期和各个转型时期,“不等效”太明显、太强烈了,在巨大收益的诱惑下,很多企业都是一哄而上,导致产业迅速达到饱和甚至过剩,最后一哄而下。例如家电与房地产行业,都曾经如此。
因此规模需求理论推荐另一种尽量减小经济震荡的方法,在“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共同作用下,通过微观经济个体等效,达成宏观社会经济的最优。近年来我们常常看到,很多企业家手里掌握的资金尽管很多,但是越来越不清楚自己到底该投资什么。同时,普通的消费者也越来越不知道,该去哪个餐馆吃饭才效用最大。这其实都是很好的现象,因为“等效”了。
经济学等效原理的前提是科技进步、信息通畅和未来即将实现的准完全信息状态。只有在准完全信息状态下才能够实现等效原理。例如“倒爷”的名号已经被历史尘封,就是因为信息越来越对称,等效原理越来越发挥作用了。
在准完全信息状态下,以最小代价换最大收益,这个传统的理性人假定不再成立。去投资,去消费,还是去储蓄,对你来说是一样的,价值是均衡的。如果经济个体觉得干这个也行,干那个也行,收益和成本都彼此差不多,那他就会根据自己的偏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现实的经济社会是大千世界,而不是大家都干一件事。为什么都不干一件事?是因为大家都是一样的,选择是等效的。那为什么又都选不同的事呢?因为偏好是不同的。准完全信息状态下,你选什么都一样。价值均衡,偏好不同,这是和而不同。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准完全信息状态和充分的市场竞争以外,政府必须搭建一个可调整的经济环境,包括法律、政策以及各种经济调节工具(如货现率、利率、准备金率等)。比如说,买股票在某一时刻可能特别挣钱,而储蓄就不挣钱。那么,从政府来说,就应该考虑,现在储蓄的收益低,投资股市的收益高,政府可以动用利率杠杆,提高存款利率,直到投资股市和储蓄的收益等效,使“过多”的钱从股市回流到储蓄里面去。比如说你可以买彩票,如果你中了奖,不说明就是不等效了。因为有概率和风险的因素,大多数人或者某人的大多数购买行为,还是不会中奖的。这就等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