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质朴,便成“伪歌”
——观《金色放歌——王宏伟金色大厅独唱音乐会》
○许石林
幸亏有了录音技术以及CD技术,使得人们能够将一位歌唱家的各个阶段的声音保存起来。这真是个令人感到矛盾的和尴尬的问题:一方面,录音技术使得音乐对于人们来说,十分便捷,招之即来;另一方面,由于有了录音技术的保障和招之即来的便利,人们反而不容易接近音乐、走进音乐、拥有音乐了,技术先进了,心却游离别处。正如古人无法治疗近视,于是就很注重保护眼睛,自从现代文明发明近视眼镜以后,人们糟蹋起视力来,毫不在乎,有恃无恐——是啊:都有近视镜伺候着呢!有准分子激光技术伺候着呢!
这是我在观看电视台录播的《金色放歌——王宏伟金色大厅独唱音乐会》 时候的感慨。与其说是感慨,不如说是失望。看完了全部电视录播,我就找出来王宏伟没有成名之前出的一张CD,这张由赵季平先生策划制作的CD,保留着年青的王宏伟生命和艺术的元气与张力!将其中的几首歌重新听了一遍,解铃还需系铃人,原汤化原食,我用没有成名前的王宏伟的歌声清洗了自己的听觉系统,将那个豪华的《金色放歌——王宏伟金色大厅独唱音乐会》驱赶到了记忆的边缘。我得感谢录音技术和CD技术,让我能够很便利地将歌唱家王宏伟定格在一张十几年前的CD上,就是说,我如果愿意听某些歌曲,我会选择十几年前的王宏伟,而逃离现在已经成名的、不为衣食发愁、到处鲜花掌声的、已经不会表达愁苦之情的王宏伟——一个听众有这种自我选择的自由吧?
民间俗话:“书真、戏假、歌是屁话!”话糙但理儿并不糙,其中也有文艺创作的规律和原理。用这种简单也许粗暴的总结,将文化信息化繁为简地总结成俗话,让民间不一定识字的老太太,也能依此执行古老的文化标准:鼓励子弟多读书而不要沉溺于歌乐之中。因此,“歌是屁话”,我的理解,并不是说所有的歌都是屁话,而是说歌是最不容易搞好的,不好搞就是高难度的,弄不好就是屁话。所以,中国古人才总结出一句有关音乐的真理:“惟乐不可以为伪!”一旦虚伪,就是屁话。民间俗语的表达方式,可以理解为警钟式的训诫,而不是铁定的判断。
再说回《金色放歌——王宏伟金色大厅独唱音乐会》,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整个音乐会没有一句让我感到是从内心里发出的歌声,即失去了他原本可以优越于同类歌唱家的质朴与真诚。没有了质朴与真诚,他的嗓音突然显得没有意义地干巴,共鸣似乎也不够。《西部放歌》那一句翻高儿:“……跟着那太(翻高、拉细、扬起)阳走!”尽管掌声雷动,但我认为那不是给音乐鼓掌,那是给一声喊叫鼓掌,是给一个由人声模仿的拉警报或汽车鸣笛鼓掌,其实维也纳的观众也是见得少了,如今要在黄河中游地区找一个嗓子能翻得这么高还富含情感的歌手,比买一只羊还容易。
王宏伟最不该演唱由胡松华、吴雁泽、李双江甚至刀郎演唱的歌曲。在演唱者珍稀地葆有质朴与真诚情感的时候,任何歌曲都是可以唱的,因为有质朴和真诚在那儿支撑着,怎么唱都能动人心魄。而如果失去了质朴与真诚,单纯技巧的模仿和试图超越,不仅徒劳,而且尴尬,让听者都感到不好意思。那首《妹子开门来》,最走形儿,与王向荣或者孙志宽的版本一比较,会让听的人感到羞愧;而《下四川》一首,绝对不可与姜家锵的版本放在一块儿听,那会令人懊恼不已,更不要说与甘肃的花儿王相比较了。
主持人杨澜的词儿显然是早写好了的,通篇溢美并充满强迫的意志,这是我们中国人搞晚会的习惯和通病,自己先把自己评价得很高,每一首歌曲都把观众带到了什么境界,反正一个晚上观众是跟着歌声到处找境界。
中国要向外输出文化,音乐首当其冲,中国也有这样的实力的高度,只要策划营销得好,中国的民族音乐是可以自流灌溉到别处去的。将中华民族的情感信息,通过歌声传播到别处,造福他人。
然而,失去了质朴和真诚的歌声即“伪歌”,别人也是可以听出来的,音乐既是跨越语言的艺术和信息,它能让人感受到质朴与真诚,也就同时能让人感受到虚假与矫情。韩国人嘲笑我们是文化赤字大国,法国人激我们要输出文化价值观才算真正的强大,我们自己也知道该到了输出软实力的时候了。可是,就凭着一场又一场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的“伪歌”,我们永远没戏。
2009年5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