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族反省意识的一点思考


 

  说实话,本人不喜欢《南京南京》,充分证明了陆导另辟蹊径的变态心理。



  前天去电影院看了<南京,南京>, 本来想接连把《拉贝日记》看完,心情实在沉重不堪而作罢,隔了一天,昨晚去电影院看了<拉贝日记>……一直到现在,我象掉进了一个和日常生活不相干的时空。

  同一历史事件,两种不同视角。《南京南京》从中国人的角度出发,通过几个人物的故事线展开,可以看出在编剧上花了工夫, 但是在影像紧凑表达,情节铺垫上略显平淡。

  

  这样的瞬间,看一次,心揪一次

  《拉贝日记》则是从一个在南京的德国人角度出发,虽然没有对中国人的正面表现,却从一个外国人情感态度的变化,看到了一种对生命的挣扎,无奈和慨叹。

  影片的大场面和小细节紧紧相扣,人物线索层层铺垫细腻感人,历史的资料片和影片结合得天衣无缝,让人信服。对一些暴力场面并没有回避,人性的善恶就在这种极端的夹缝中碰撞!

  往常看电影,总是能偶尔喝口水,喘口气,但是在看《拉贝日记》的时候,直到出现字幕,手边的水还是满的,我完全忘记了! 当时的感叹只有一个:希望全世界的人都能看到这部影片!都能了解这段历史!

  

  有报道说“以进入中、德、日三国院线为目标的中德合拍巨制《拉贝日记》,日前曝出可能放弃日本市场。由于从国际视角出发正面表现了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因而在日本遭到全面禁映。日本几家著名的国际发行商都已拒绝看片。”而影片中扮演战犯朝香宫鸠彦的日本著名影星香川照之,也在日本遭到非议和批评。

  虽然同处远东的东亚地区,中国和近邻日本却有着很多本质的区别。姜文的《鬼子来了》是我目前所看到的对这两个民族特点有最深入骨髓刻画的一部影片。虽然没有如《南京南京》和《拉贝日记》这样的正面战争冲突场面,但是在人性冲突上形成的张力,一点也不亚于以上两部影片……值得反省。

  

  对比德国和日本,日尔曼帝国,带有强烈的理性主义色彩,法西斯暴力的外衣下,有一种对极权,民族纯粹的理想主义“情怀”,很多哲学家,比如尼采,他的哲学就有一种阳性外张的气质,对太阳的崇拜和日本似乎有相似的地方,包括日本的国旗也和太阳相关,日本民族也有这种暴力,扩张,自律,理性的阳性气质,从这方面看,德国和日本的确有诸多相似之处,但是,日本的民族又从东方文化中传得了很多阴柔的一面,这是日本区别于德国的一大特色。这也是为什么,每当我分析这个国家的时候,我常常会有一种如履薄冰的感觉,这种阴柔和阳性的结合体,有着太多不轻易得到释放的能量,当这种扭动力达到不可负荷的程度时,爆发一如原子弹,有着强大的杀伤力。  

  在一本美国人在二战后对日本进行的人类文化学分析的著作《菊花与刀》中,对这种扭曲的双面性有着很到位的阐述:“日本人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爱美,既蛮横又文雅,既保守又善于接受新事物,而且这一切相互矛盾的气质都是在最高的程度上表现出来的。”论及二战,这本书的作者也通过当时的一些战俘调研资料有过一些分析:“顽抗到最后一刻的日本战俘,把他们的极端军国主义的根源归于天皇,他们不过是‘奉行圣志’,‘安慰圣上的忧虑’和‘奉天皇之命去捐躯’而已。”如果说大屠杀的行为也是因为某个人物的疯狂决定,那么是否也意味着希特勒自杀后,德国人就可以至今都不用为他们给别人带来的巨大创伤而道歉?德国没有!

  

  上个星期在德国的访问,有机会接触到一些德国的学者,外交部的工作人员,以及一些平民百姓。 《拉贝日记》的海报在很多街区娱乐场所以及电影院都能看见。 这部影片能在德国获得奖项也充分说明了德国人对二战,对当时德日联盟所给中国人带来的伤害的反省。

  Billie Pittke 是外交部的陪同,在和她谈起一些历史的时候,她说,其实现在的德国人,一直还是生活在一种内疚的阴影里。你没有办法让历史的潮流倒退回去,只有面对它。

  

  包括在谈到对丽芬斯塔尔的看法,这位天才的导演,曾经因为和希特勒互相欣赏,而创作了后来成了纳粹美学范例的电影:《信念的胜利》《意志的胜利》《奥林匹亚》等等。 尽管她一直为自己辩护说自己的电影是“非政治”的,尽管非纳粹化委员会对她最后做出的结论不是 “纳粹分子”,而是“纳粹同情者”,但她仍然面对大量的各种指责。当一个女人的名字与阿道夫·希特勒和他的第三帝国联在了一起的时候,她的一生就不再平淡无奇。

  当法西斯和美学相遇,这种纠缠难解难分的时候,是否丽芬斯塔尔的美学可以只放在艺术的领域孤立地看待?美国犹太人作家苏珊·桑塔格在《迷人的法西斯主义》中写到:里芬斯塔尔的电影“不仅仅是一种现实的再现,更是为了制造记录而制造了现实,并最终以记录取代了现实”。 

        30年代德国承办奥运的会场, 当年的奥运是希特勒用来宣扬"纳粹热爱和平"的一次活动.

  或许,我对这位具有特殊性格气质的女性导演的偏爱似乎还是来自于她的影片。这次在德国和这里的一些文化从业者谈起丽芬斯塔尔的时候,我说,艺术家和政治家是因该得到区分的两种类型。有些德国朋友的反应出乎我的意料:“是的,她是一位天才的导演,但是,我并不欣赏她,因为她在事后一直没有正面地主动地承认过。她把“纳粹”推得远远的,仿佛和自己没有丝毫关系,这样的做法并不诚实,也缺乏反省意识。” 

  2004年前采访德国导演施隆多夫的时候,我问他:“为什么总是选择一些很沉重的历史话题来拍摄,比如在《铁皮鼓》《第九日》《大罢工》《死刑》等等影片中涉及到的德国纳粹时代、当代德国社会极右派、极左派恐怖分子的题材?”他说:“历史的价值不是让它成为过去,而是成为现在和未来的一个参照。如果说能把对一段历史的反思通过影像的方式让更多的人一起思考,不是更好吗?施龙多夫在几年前就表示出对南京大屠杀题材的兴趣,而且也做了大量的调研和走访。

  没有一个人一生不会犯错误,没有一个国家不曾在历史中走过弯路,我想人类之所以还有些希望,是因为我们还有反省意识。

  日本是一个在亚洲国家中最早汇入西方发展模式性的国家。从政体到社会制度的建立,一方面虽然保存了皇族的传统,另一方面在西方化和现代化的路径上,却是比亚洲任何国家都走得更坚决更彻底。 二战后,日本人的生存能力,凝聚力完全体现出来了,他们从废墟中绝地而起,但是这种对待南京大屠杀历史事实表现出来的缺乏反省意识和承认勇气,绝对是一种民族值得正视的巨大缺憾。个人的分析之一:勇气的缺乏,突显了一个岛国民族对自己生存资源和状态的不自信在低迷的时期显现出歇斯底里,寻求自我保护,自我武装,在得到发展以后,依然没有摆脱这种骨子里的恐慌和不安,从某种意义上说,极端就是脆弱的反射;个人的分析之二:如果说从日本人的角度有他独特的生与死的极端生命哲学,那么用这种哲学对待自己的国民可以理解,用来对待邻邦的30万生命,不可思议!如果说希特勒有着一种疯狂的日耳曼民族优越感的话,日本这种暴行所依存的信仰是什么?而德国对待犹太人的暴行之后一直到现在都有着事实的承认,深刻的反省。不承认意味着什么?

  日本演员香川照之说:“因为它是禁忌的话题,因为人们不讨论它,所以我想参与这场电影,帮助日本人改变对待自身过去的态度,现在是时候承担起责任了,是时候面对曾经发生的一切了,如果我们曾经犯错,我们就承认它,讨论它,分析它,去建立一个不同的与历史的联系。”

  但愿能有更多的日本人能让人感受到这种人性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