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照片上了《人民日报》


我家的照片上了《人民日报》

虽然现在网络很发达,各种消息更新很快,但经常地还是习惯看报纸。在国外的中国人,看得最多的中文报纸大概莫过于《人民日报》(海外版)。在每天国航飞往世界各地的航班上;在各中国驻外派出机构的办公室里;甚至在国外的一些图书馆的阅览室里,都会看到《人民日报》(海外版)。

周末翻阅这周的《人民日报》(海外版),忽然看到了一张照片,照片拍摄的的房间非常眼熟,再仔细一看,照片中的人物更是熟悉之极——这是一张父亲端坐在书房写字台前思索和写作时的照片。对于我们家人来说,这种场景真是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每每走过父亲的书房,几乎总能看到这样一幕。记得在中学学习摄影的时候,我也给父亲照过类似的照片。

这是刊登在5月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第8版中央的一幅照片,在海外,在母亲节这天,能在中国的国家媒体上看到父亲的照片,看到我们熟悉的家,看到记者对父母采访的叙述。一种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在照片的下面还配有记者写的一段采访报道,转载如下:

袁世硕的书房(名人书斋)

    世间历代有鸿篇,硕果方传千百年。

  大块文章惊四座,家园学舍赞高贤。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齐鲁世称文明礼仪之邦,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贤哲辈出,他们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诸多领域都作出了重要贡献。而研究先贤们思想、著述和业绩的名家也是层出不穷。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袁世硕,则是我国当代研究中国古典文学成就突出的一位。

  4月27日上午记者前去拜望这位现代齐鲁名家。教授住在山东大学南院宿舍。由于书太多了,房间显得拥挤。书房在南面,东西两面高大的书柜里装满了中国古典文学类书籍,书柜前、书桌旁的地上也堆满了书。南窗的光线充足,临窗的书桌很适合读书写文章。

  书桌上摞着书,放着稿纸,原来先生应安徽教育出版社之邀,正在整理对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研究的专著,准备写30多万字,已写了20万字,年底即可脱稿。教授自1980年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评为博士生导师以来,已培养硕士生、博士生各20余名。

  “我现在还要抓紧整理、编辑我的恩师冯沅君、陆侃如先生的合集。在中国,两夫妇研究一个专业,而且硕果皆丰的不多。他们的研究成果在中国文学史上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说起恩师,教授仍是一片深情。

  袁教授的夫人严蓉仙教授送了我一本她去年出版的《冯沅君传》,手捧着书,她眼中也是充满敬意。袁教授送了我一本今年他刚刚出版的《敞帚集》,这是袁教授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又一本专集。

  记者由衷祝愿教授有更多的作品问世。

  袁世硕  1929年11月生于山东兖州。1953年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留校任教,1983年晋升教授,1986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为博士研究生导师。

  曾任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山东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学术兼职先后有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学科评议组专家、全国高等学校古籍整理与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山东省古典文学学会会长。

  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50余年。在教学方面,至为敬业,为人师表,多次被评为本校优秀教师。1984年,指导外国留学生、进修生,获教育部“从事留学生工作成绩突出”奖。参加教育部高教司主持编写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文学史》的编撰,担任第八编“清代文学”主编,获教育部优秀教材一等奖。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四卷本、二卷本),获教育部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出版著作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古籍整理方面的有《清诗别裁集》(标校)、《王士禛全集》(主编)等,作家生平考证方面的有《孔尚任年谱(附交游考)》、《蒲松龄事迹著述新考》等,解析诠释作品方面的有《文学史学的明清小说研究》等,理论研讨方面的有《文学史的性质问题》、《文学史与诠释学》、《迦达默尔艺术作品存在方式论质疑》等等系列论文。 

  本报记者  潘衍习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