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对话:关于复旦大学自主招生的辩论


网络对话:关于复旦大学自主招生的辩论

  

网络对话:关于复旦大学自主招生的辩论 

http://www.whbw.net/bbs/dispbbs.asp?boardid=2&id=234&page=1&star=1
  

章星球按:历史学者永德在燕谈网转帖了《复旦自主招生公平吗?》,引起了一场讨论,正反双方都有高校教授和曾经有高校管理经验者,文化本位社会研究网章星球参与了这场网路对话,现将辩论内容整理如下,以供关心教育改革的朋友参考。

 

复旦的自主招生公平吗?

 

文章提交者:杞人忧地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上海复旦大学实行自主招生已经几年了。今年复旦通过自主招生的名额为500名,先是通过10门课的考试,得分前700名参加面试,由5个教授分别对一个学生进行面试。最终决定录取与否。
     记得孩子去面试的时候,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复旦附中)参加面试的学生几乎都穿校服,而其他学校的面试学生穿校服的不多。目前自主招生录取名单已经公布,复旦附中预录取的(包括保送的)有105名,几乎占了复旦附中毕业生的1/4。而上海中学、华东师大二附中等名校预录取的却在50名左右。
     
     复旦附中参加面试的学生综合素质难道真的比上海中学、华东师大二附中等名校要高很多吗?
     复旦大学如果抱着照顾自己子弟学校的目的,对自己附中学生多多预录取,难道是一个著名高校应该做的吗?
     这样的自主招生能体现公平性吗?
      在当今道德低下,物欲横流、学术失范的情况下,高考对一份改革,就意味着多一份不公正不公平,这样的自主招生,我看不要也罢!

 


永德


复旦自主招生了,中国二十多年的神圣高考制度终于被讨厌它的人给拉下神坛,招生终于不再靠分数,而是靠招生老师的面试,完成了从“法治”向“人治”的倒退。

高考虽然有很多弊端,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FU败和贿赂横行的国家,高考有力地维护了公平性,最大限度地杜绝了权势,财富,关系的影响,是社会公平最强的守护神,也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底线之一。在高考制度下,贫寒孩子可以考上复旦大学,上海滩新贵的公子未必能考上。

这样的制度长期以来让某些有权势的人感到不方便,于是采用了各种变通的办法,实际上是绕过高考,暗渡陈仓。比如省三好生加20分,保送生面试入学。三好生,保送生的评选标准完全是主观的,老师说了算的,这就让许多有权势,有钱家庭的孩子得以靠给老师送礼,打招呼被评为省级三好生,被以保送生的名义送入名牌大学。报纸上不是揭露过中学在推荐保送生上作弊,受礼的案件吗?

毕竟三好生加分,保送生免试入学只占招生的一小部分,广大普通家庭的孩子还是有一定程度的公平竞争的机会。但是现在复旦大学推出的自主招生改革,连笔试都不需要了,完全靠面试,靠招生老师的印象,这简直就是把高考完全当成了私营企业的招聘,录取与否我说了算,把高考当成了超女PK,老师就是评委,看我是否喜欢你,看得上你,哪有客观的标准?

这种招生机制下,对考官老师的送礼,行贿,打招呼一定会蜂拥而至,最后就会变成一场走过场的FU败招生,变成权力,财富的较量,招进去的都是背景显赫的家庭的孩子,贫寒家庭的孩子将被拒之门外,不管你多么优秀。

诋毁高考,是最卑鄙的一个阴谋,高考如果有缺点弊端,可以从考试题目上改进,达到正确引导中学教学,选拔真正富有创新力,潜力的学生。废除高考,那些权势家庭,富豪家庭额手称庆,从此名牌大学就是为他们的子女开的。

就算能剩下个别没有贿赂和打招呼的名额,贫寒家庭的孩子,从小没出过县城甚至乡镇,面试肯定是张口结舌,被淘汰掉,难道这样的孩子将来一定不能成为大科学家吗?北大副校长陈章良就是农民孩子,潘石屹就是农民孩子,他们当初要参加复旦面试,肯定被淘汰。


跃入我的海洋~~~


老木匠


这有点污蔑了。

第一帖的作者应该是为自己的孩子打抱不平,第二贴就完全是胡扯了。

附中的孩子穿校服居然也可以成为罪状?面试教师实现都看过材料的,哪个考生是哪个学校都摘录过的,哪里要什么校服来显示。

参与面试有200多位教授,5个教授是随机搭配的(按文理医社工5科),面对的考生是面试前半小时抽签决定的。哪里那么容易买通。

面试还是要做题目的,只是题目比较活,需要基础知识扎实,能够融会贯通。

 

章星球

可以想像教育领域全面而系统的假公济私就要开始了.


老木匠

引用:

原帖由 章星球 于 2009-4-28 22:15 发表
可以想像教育领域全面而系统的假公济私就要开始了.

星球兄论断过早了。

可以告诉大家的是,事实上每次自主招生考试,本校教师子弟的淘汰率和整体淘汰率保持一致。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章星球

回老木匠,我只是觉得这个改革存在很大的制度漏洞,不管复旦试点的结果怎样,制度本身的漏洞是个事实,复旦的试点也许是成功的,本次也许并不似首帖所怀疑的那样。但这恰恰可能是个危险,复旦的试点如果被轻率地评价为“成功”了,就可能导致这个制度在根本不成熟的条件下迅速普及,其结果,在中国目前的政治环境下,就极可能是大规模的假公济私,社会底层子女的上升之路将进一步被阻断,社会阶层的裂痕也自然会越来越深了。我们甚至不能排除这种可能,由于在试点期间,面试的教授们在道德上还是自律的,从而酿成本次的“成功”或“公平”局面,但过了这一关,却可能意味着巨大的利益蛋糕将摆在教授们面前,本次即使是公平的,制度漏洞决定了不能保证下次继续公平。

教育要自由,因当另寻他径。我个人的看法还是要靠鼓励私办教育,在私立学校师生之间是更纯粹的市场关系,教授根据个人判断择选学生,大家双向选择是公正合理的。但公立学校来自公共财政,是全民共有的公共资源,统一高考比学校自主招生更合乎公正法则。改革的方向应该是,学校自主出题可以,但考试仍然是统一监管的,更不能搞面试、为教授提供FU败机会。



kemingqian

四川新闻网 复旦大学面试招生题目五花八门(附部分面试题)

本次面试招生部分考题

  1、讨论一下《无极》、《一个馒头的血案》给网络生活带来的启示。
  2、如果你是校长,会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3、说出全国政协常委委员名字。
  4、说出现任复旦大学校长的名字。
  5、描述你所希望的大学生活的一天。
  6、说说对社会上乞讨者的看法。
  7、“两会”是哪两会?
  8、评价你校交响乐团成员?
  9、简述你理想中的宇宙。
  10、在1分钟内列举这瓶水的用途。
  11、请谈一下数学以后的发展方向。
  12、你对“安乐死”有何看法?为何我们要禁止“安乐死”?
  13、请为你眼前的这个闹钟估价。
  14、由你自己选一个话题阐述一番。
  15、用3、4、5、6算24点。
  16、请列举钟有哪些用途?
  17、请说出你父母的生日。
  18、简述无罪推定和有罪推定。
  19、三轮车有几个主动轮?哪几个?你觉得地球上怎么会产生生命?
  20、说明生活是三角形物体。

  ■复旦大学、上海交大通过面试发出598份预录通知书
  ■没有标准答案,没有评分细则,甚至不在于对错,面试招生以什么标准选人
  ■复旦面试专家:主要考学生的综合素质,根据经验分析学生的可塑造性

  4月6日,随着598份“预录取通知书”的寄出,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面试招生”在一片争议声中落下帷幕。收到通知书的上海学生将成为我国教育制度改革历史进程的见证人:他们不是通过高考,而是通过面试获得了入读这两所名校的资格。

  虽然此次面试招生试点范围仅仅局限于上海市的两所高校,面试招生名额也仅仅限定于每校300名,不足两校今年招生总额的10%,但仍然引起公众的强烈关注,赞成者认为此举打破了“一考定终身”的“独木桥模式”,可“不拘一格选人才”,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唐安国甚至认为是“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破冰之旅”;反对者则担心面试招生会引发职务FU败,而导致新的“教育不公”,甚至有人在网络论坛上感慨此乃“中国最后一道公平防线的失守”……

  抛开公众舆论的分歧、猜测与质疑,此次面试招生试点怎样运作?复旦、上海交大首次打破了高考这一分数选拔标准,依据怎样的标准选拔人才?它能在多大程度上“不拘一格选人才”?4月5日,记者飞赴上海,展开了深入调查。

  面试优中选优,成绩仍是主要选拔标准?

  复旦大学采取的是学生自行报名的方式。据复旦大学分管招生工作的副校长蔡达峰说:“按照规定,凡符合高考报名条件的上海考生均有机会参加选拔。”但据记者调查,此次“自主选拔”,虽然与高考脱节,但学生平时的学习成绩仍是主要的选拔标准。

  复旦大学规定,报名者除了要符合“上海市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考试报名条件”外,还必须满足5种条件之一:“在全国或国际比赛中得奖”“在其他方面具备特殊超常才能”“担任区县以上的学生联合会主席团成员”“组织或主持过区县规模以上的中学生大型活动”等。而关于学习成绩则是“在中学的学业成绩或综合成绩最新排名列年级前茅,市级重点中学前50名,或区级重点中学前20名,或在普通高级中学前3名”。

  今年上海约有11万名考生,报名参加复旦大学自主选拔的有近1万名。3月19日,复旦大学举行了面试资格测试,测试内容涵盖了高中阶段语、数、英、计算机等10个科目的知识。5828名高三学生参加了测试,1185名获得参加面试的资格,最终有298人拿到了“PASS”。“这个难度和录取比例,已经远远超过了高考。”众多参试学生表示。

  上海交通大学采取的报名方式为“中学推荐”加“自我推荐”,而没有通过笔试“海选”,直接由学校从被推荐者中选择部分参加面试,但其选择中的重要依据仍然是“高中三年的各学科成绩单”。最终,该校通过面试给300名学生发送了“预录取通知书”。

  复旦大学此次录取的298名学生绝大多数来自上海各重点高中,来自普通高中的学生所占比例很低。而上海交通大学录取的300名幸运儿中,无一人不是重点高中学生。“给我的感觉是,所谓的面试招生,还是要讲究‘门户出身’和‘分数’的。”一位落选的普通中学学生失望地说。

  没有标准答案,专家怎样评判学生的表现?

  在此次面试中,复旦大学将170位专家(其中后备专家20名)按不同学科领域随机分为30组,每组5人;参试学生也随机分为5人一组,由每组专家与每组学生进行一对一面试,每次面试15分钟,一位学生将分别接受5位专家的面试,共计75分钟,然后专家们再根据面试结果按“A、B、C、D”四种类型评分,对每组学生进行淘汰。上海交通大学也将专家分为了5人一组,但具体面试方法稍有不同:5位专家聚在一起同时对一位学生进行约20分钟的面试,然后各自打分进行筛选。

  4月5日至9日,记者先后从100名参加两校面试的学生处收集到了500余道考题,这些考题涉及课本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比例非常小,多数问题涉及自我认知能力、对社会现象的观察能力、对时事的关注程度等,要想回答好,功夫必须下在课堂外,不少问题难度非常大,对学生的知识积累、综合能力的要求非常高。

  学生们列出了110道他们认为最难回答的问题,其中有“请举例说明你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如果你是20世纪40年代的纳粹公民,会如何抵制当时罪恶的法律?”“如果你是上海市市长,如何解决上海的交通堵塞?”“取消养路费而增加燃油税,对车主会有什么影响?这一政策哪些部门会支持,哪些部门会反对,为什么?”“给你一笔经费,让你策划一个大型活动,你会怎么做?”……

  “除了学科专业知识,专家们面试时提的多数问题,显然都难有标准答案,那么,以什么标准来评判学生的表现?这个评判的过程不透明、标准模糊,其评判结果的公平性、公正性又何在?”上海某重点中学的教务处主任质疑说。

  据了解,该校有99人次参加了两高校的面试,最终有33人次获得了通过。高达三分之一的录取率并没有让老师们心服,因为他们认为这些学生本就是“尖子生”,即使通过高考“硬考”,也肯定能过关,甚至有些学生还能考取北大清华。该主任表示:“我个人对这种选拔方式持保留意见。从录取情况来看,并没有什么特长生和偏才生被录取,反而有几个‘尖子中的尖子’落选,而且专家提的问题对学生要求太高。作为老师,我们认为主要还是要应付高考,不能分散工作精力,也不能引导我们的学生去分散学习精力。如果整个教育体制和录取大环境没有改变,这样的试点就不会有太大实际意义。”

  一名已拿到复旦大学预录取通知书的考生则表示:“这个面试结果说明高校不再仅仅只重视我们的分数,但我觉得有不妥的地方,因为对那些性格内向、不善口头表达的学生是一种新的不公平。”

  专家把握尺度,如何体现公平性和公正性?

  对来自公众的质疑,复旦大学一位参加了面试的专家表示“可以理解”。该专家称,之所以搞面试招生的改革,就是为了打破原有的“一考定终身”的旧模式,面试的评判标准肯定和以往的标准不一样,“任何一个制度都有缺陷,但更要看其积极的一面”。对一些大家普遍关心的话题,该专家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质疑一:无标准答案,如何评判学生表现?

  答:在现实生活中,很多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我们面试提的问题,多数都留有很大自由发挥的空间,这显然不可能有什么标准答案。学生回答得对与错并不是考察的重点,我们主要考察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思想品德、思维方式、逻辑能力、对社会的观察和思考、学习研究潜力、社会组织能力以及专长特长等方面,对这些方面的评判标准本来也是多元化的,我们会根据经验来分析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可塑性。举个例来说,如果回答中规中矩,我们一般只打中档分;而虽然答得不一定正确,但能表现出学生的独立思考、独到眼光的,我们往往会打高分;当然,回答得太离谱的,只能得低分。

  质疑二:尺度全凭面试专家把握,如何体现公平性和公正性?

  答:这就需要公众对专家、对学校有一个起码的信任度了。首先,学校在程序上,尽可能地杜绝了可能发生的不公平,直到面试前一天晚上,老师们才得到具体通知是否参加面试;分组时,是在面试前半小时随机划分的,不可能作弊;对学生提的问题,我们都无法事先准备,而多数是根据学生提供的自我介绍、现场表现,有针对性地提问。其次,学校很爱惜自己的声誉,我们也有自己的人品人格和职业道德。在面试时,我们会尽量发掘学生的能力和潜质,我相信将来的高校招生,会拥有越来越多的自主权,长此以往,招收什么样的学生、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会越来越体现一个学校的整体水平。“没有人会拿学校的前途开玩笑。”(据记者了解,该校有一位教授在面试前有熟人前来打探,该教授立即申请了回避,退出了面试。)

  质疑三:面试选拔是否招到特长生和偏才?

  答:总的来说,学生们的水平都还不错。我觉得这批孩子比当年的我们更聪明,知识面更广,各方面的应变能力也更强,几乎没有书呆子,但他们对社会的了解、时事的关注很少,责任感和使命感也不如我们那个时代的学生强,对自己的未来人生缺乏规划。在我面试的学生中,有几个表现比较突出的,但没有发现什么特长生和偏才,更没有碰到能让我眼前一亮的学生。但我认为这种模式是好的,如果继续坚持,应该能做到不拘一格选人才。“我不担心这种方式得不到推广,我只担心人们会把这种新的选拔方式改造成另一种‘应试教育’,我敢推断,明年如果还搞‘面试招生’,社会上肯定会出现‘面试训练班’之内的‘投机’机构。那样的话,我们的这次改革就真正失去意义了。”

  而据记者调查,该专家的担心并非多余。上海某重点中学的一位女生在参加面试后作了一份总结,总结列举了她所经历的面试中的“得失”和“经验”,分析哪些题是必答题,哪些题可以事先做准备,在面试时如何运用一些技巧反客为主引导专家等,其中有一条重要经验是“专家提的问题大都是从同学的回答中提出质疑或要求举例,”因此,“牛若吹得太大容易被识破”。

 


kemingqian


转帖的是一篇2006年的报道。

不管是笔试还是面试,任何考试制度都会带有一定的偏向性。复旦与国外很多高校一样采用先笔试后面试的方法,目的在于通过综合考试来全面判断考生能力,这种做法本身并无差错。

大家担心的是有没有考官会假公济私。若有,揭发出来,法律惩处也就行了。

“如果你是20世纪40年代的纳粹公民,会如何抵制当时罪恶的法律?”这道题目谁出的?


 

章星球  

引用:

原帖由 kemingqian 于 2009-4-29 01:36 发表
转帖的是一篇2006年的报道。

大家担心的是有没有考官会假公济私。若有,揭发出来,法律惩处也就行了。

某党新闻发言人:如果大家担心的是一党专制下有官员假公济私,欢迎广大人民群众检举揭发,法律惩处也就行了。

乌龙茶

关键是主贴中的这句话:
   “复旦附中预录取的(包括保送的)有105名,几乎占了复旦附中毕业生的1/4。而上海中学、华东师大二附中等名校预录取的却在50名左右。”
    如果这是真的,不是自主招生的制度有问题,就是复旦大学有问题。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小只只

 

我倒是觉得复旦的自主招生是个进步,起码教授在学生成绩的基础上进行了面试,招生上海的好中学占到多数也非常正常,毕竟任何考试、面试都是一种选拔,自主招生自主选拔的成分会更多。至于说到什么后门FU败之类的,我觉得一般情况下不会有很大差别,甚至在公众(全体教师、家属等的监督下)几率更小,但推广乃至统一后就很难说了。说到走后门,路子野的永远会路路通的,只是看权力、关系到位不到位,即使在最严厉的统一考试下也不会避免,举个大家都明白的例子,开国领袖、元勋的子弟们都是通过正常考试凭自己的能力上了大学,你们信吗?


小只只

 

自主招生将是以后考试制度的一个创新,我坚信不移。



小只只

并且,市场经济的发展还将会有钱有势的生源创造更为优异的环境,这是市场经济的必然。
而一般学子的保障则在于国家的政策投入和倾斜,但是……



李旧苗


引用:

原帖由 章星球 于 2009-4-28 23:22 发表
回老木匠,我只是觉得这个改革存在很大的制度漏洞,不管复旦试点的结果怎样,制度本身的漏洞是个事实,复旦的试点也许是成功的,本次也许并不似首帖所怀疑的那样。但这恰恰可能是个危险,复旦的试点如果被轻率地评价为“成功”了,就可能导致这个制度在根本不成熟的条件下迅速普及,其结果,在中国目前的政治环境下,就极可能是大规模的假公济私,社会底层子女的上升之路将进一步被阻断,社会阶层的裂痕也自然会越来越深了。我们甚至不能排除这种可能,由于在试点期间,面试的教授们在道德上还是自律的,从而酿成本次的“成功”或“公平”局面,但过了这一关,却可能意味着巨大的利益蛋糕将摆在教授们面前,本次即使是公平的,制度漏洞决定了不能保证下次继续公平。

教育要自由,因当另寻他径。我个人的看法还是要靠鼓励私办教育,在私立学校师生之间是更纯粹的市场关系,教授根据个人判断择选学生,大家双向选择是公正合理的。但公立学校来自公共财政,是全民共有的公共资源,统一高考比学校自主招生更合乎公正法则。改革的方向应该是,学校自主出题可以,但考试仍然是统一监管的,更不能搞面试、为教授提供FU败机会。

有道理。我们这就承担过不少“改革”的试点工作,由于是试点,各个环节抓得比较细致、比较规范,保证了试点的成功,但正如章兄所说,因为存在很大的制度漏洞,一推广便走样了。比如现在大规模的选调村干部工作,最早也在我们那里搞试点,我全程参与过这项工作,如果有谁指责那次选调的公正性,我也可以举实例驳斥他,即便是市领导打过招呼的人,照样被淘汰。那次选调,为了确保试题不提前泄密,甚至调用了运钞车来运试卷,面试的50、60位考官,分别来自50、60个部委办局,临考前半小时才让他们抽签确定考场,要想提前打招呼、买通是相当困难的。临考前半小时让考官抽签确定考场,是确保面试公正性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会给考试工作人员增加许多麻烦,因为这意味着他们必须在20多分钟内排定考官座次、并打印好相关的表格,忙中容易出错,出错便会酿成事故,所以我们那次选调,我为了图省力(倒不是想徇私舞弊),提前就为考官分好考场并印好了相关材料,面试当天早上被领导发现了,觉得不妥,于是仓促之间重新抽签,领导的这种做法是完全正确的,但同样也是出于长官意志,而不是制度上的约束。如果不抽签呢?如果不抽签就是为了便于暗箱操作呢?


kemingqian

 

引用:

原帖由 章星球 于 2009-4-29 09:14 发表

某党新闻发言人:如果大家担心的是一党专制下有官员假公济私,欢迎广大人民群众检举揭发,法律惩处也就行了。

把大学教授和一党专制下的官员视为一体,属于思维短路。



李旧苗

我恰好在高校和机关都工作多年,我认为,当下高校的官僚化情形,比官场有过之而无不及。


kemingqian

明天再聊。先列一个关键字:ombudsman



李旧苗:

现在的大学教授中间,官迷太多,我一在高校工作的朋友告诉我,去年他们学校拿出一个处长的职位在校内进行公开竞聘,结果学校内没有位子的教授纷纷报名参加。在复旦这个个例上,我是相信木匠兄的解释的,但因为我本人在高校工作过,而且是给党委书记当秘书,有机会见识过高校内太多的丑陋东西,所以对于高校自主招生后,有可能会产生章星球所担心的“大规模的假公济私”,同样也表示认同。只要是面试,总难免会有猫腻,而且有些猫腻,做法相当隐晦,比如有某重要人物的子女进入面试,在他前一个考生离开考场、他进入考场之前,有个时间极短的间隙,考场负责人员可以巡查为由,进入考场,然后一句“接下来这个是优秀毕业生”、或者“在校即是党员”、甚至只要三、四个字点一下,就把信息传递过去了,当然,也会有考官不配合,但不配合不就得罪人了吗,下次还让你当考官吗。像这种事情,很难去查,更何况,由谁去查,又如何保证去查的人就一定是秉持公正原则的,尤其是在目前的体制之下。


小只只


比如有某重要人物的子女进入面试,在他前一个考生离开考场、他进入考场之前,有个时间极短的间隙,考场负责人员可以巡查为由,进入考场,然后一句“接下来这个是优秀毕业生”、或者“在校即是党员”、甚至只要三、四个字点一下,就把信息传递过去了,当然,也会有考官不配合,但不配合不就得罪人了吗,下次还让你当考官吗。像这种事情,很难去查,更何况,由谁去查,又如何保证去查的人就一定是秉持公正原则的,尤其是在目前的体制之下。
------
这种情况根本杜绝不了,再公正的办法也无法杜绝,只能是相对公正。路子野的在何种情况下都能一路绿灯的,只要是来头够大、关系够铁。旧苗说的是,扣条件还是公的呢,不说招生选举主席都是要定条件的,除阳谋外阴谋也一定会有,面试又不会当场决定,总得合议还得领导决定吧。

 


李旧苗

 

回小只只,相对公正,我上面讲的也的确是这个意思,而且我认为,如果单就公务员招考而言(高校自主招生我没参与过,不好信口开河),因为有相对严格的程序做保证,实际上已经实现了相对公正,公务员考试的笔试环节,和高考没有太大区别,面试环节则留出了漏洞,成绩倒是当场公布,但会出现我上面所说的那种情况,当然,必须说明一点,能动用组织人事部门负责人出面(而且是当着多个部门领导的面)打招呼的,来头必定是足够大,人大、政协的省市领导、一般部委办局的头头,绝对没有这个能量,这也保证了对绝大多数考生而言,考试是公平公正公开的。


小只只

能动用组织人事部门负责人出面(而且是当着多个部门领导的面)打招呼的,
----
中国的事根本不需要挨个打招呼,总会有牵头的,跟一个打招呼、暗示就行了。再说,组织、人事、招办部门是干啥的?事先招干、招生的对象的关系都是有数的,有记号的,有的来路大的根本就不用打招呼,人家根本就无需“脏”了自己的“口”和“手”。



李旧苗

不好意思,我就在组织部门呆了好多年,呵呵。我的意思,简单来说,在管干部的组织部门眼里,本市范围内,来路大的,并没几个,呵呵,这个不去展开讲了。而且,真正来路大的,根本就不需要去参加什么考试,他要进入公务员队伍,必须参加考试吗,不必呀,副科级以下才需要考,直接任命副科,就可以解决公务员编制了。


kemingqian

近代社会起源于公平竞争,近代教育也同样。义务教育提供制度上的机会均等,考试制度则体现竞争中的能力主义。

判断人的能力不易。任何考试制度本身都有缺陷,笔试也一样。在笔试的基础上加入面试,综合判断学生能力,这本身并不错,而且是很理想化的。考研究生时笔试加面试很普遍,考大学时因为学生人数众多,普遍采用笔试面试会有困难。网开一面,适当比例的用此方法来录取学生,对鼓励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益。

大学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即追求学术自由。独立自治是对学术自由的最大保证。美国有两党,民主党上台了要大学往左走,共和党上台了要大学往右走,这些都是不可能的。大学讲究的是独立自治。我行我素,超然于世也是大学应有的的特征之一。

为了保持独立自治的地位,大学必须有自我净化监督机能。美国大学一般设有Ombudsman制度,专门处理校内学生以及校外公众对学校的意见。至于大学面试是否会引起教授FU败问题,若有事实,那就依法处理。若有担心,则可通过提问的方式来获取解释。公众的担心可以理解,若复旦有类似Ombudsman的制度,对其面试制度进行公开解释,许多疑心就可以化解。面试本身并无措。


李旧苗

我也认为,面试本身并没有错,不管是高校自主招生或招考研究生、还是机关招考公务员,面试都是考察一个人综合能力的判断依据,但对于当下的各类面试,我是抱有疑虑的,倒还不仅仅是担心FU败、担心徇私舞弊,而是对考官的素养、眼力不敢恭维。在高校时候,自主招生、招考研究生这类工作我没参与过,不好说,但我记得有一次搞个全校学生风采大赛,请了好几位教授作评委,我作为活动的负责人之一,后来有意识地浏览了一下他们的打分记录,惊讶地发现,他们对于同一个人的表现,竟会有如此截然不同的看法。大学教授,总体水平还是比较高的,到了机关,就更不堪了,一次机关招考结束后,我收集了所有56位考官的打分记录,专门作了一下分析研究,这56位考官中间,没有打出最高分和最低分的,仅有1位,面对同一个考生,考官打出的分数相差达20、30分,简直是太离谱了,如果是有些考官习惯给考生打高分、而有些考官习惯给考生打低分的话,那么对所有考生也还是公平的,但问题是,偏偏某个考官给某个考生打出了最高分,却给另一个考生打出了最低分,而且这里面猫腻的可能性还不太大,56位考官面对250位考生,在考前半小时随机抽签确定考场,提前买通的几率极小,这只能说明,这些人,事实上根本就不具备担任面试考官的资格。换一批人,也许情形依旧。当然,因噎废食,完全取消面试,既不必,看来也不太可能,但问题的确是存在着的。


小只只

旧苗兄说的也是,现在的人没有制度和职业操守的约束是不大好说,不论是多大的头衔都差不多。
由于掐架,看了一些复旦招三轮车夫博士的有关帖子和资料,开始以为是件新鲜事物,很是赞赏。综合分析之后,感觉还是很老套的故事,很老套的情节。
报道出去的伟正光原来以为有80%不可信,现在明白了需要再加20%,越是那样越是有猫腻。


章星球

引用:

原帖由 kemingqian 于 2009-4-29 10:41 发表
把大学教授和一党专制下的官员视为一体,属于思维短路。

————————————————————

党控制下中国的大学大概还称不上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吧?教授中有学者气象伯乐眼光的恐怕也不多吧?

 

章星球

复旦大学此次录取的298名学生绝大多数来自上海各重点高中,来自普通高中的学生所占比例很低。而上海交通大学录取的300名幸运儿中,无一人不是重点高中学生。“给我的感觉是,所谓的面试招生,还是要讲究‘门户出身’和‘分数’的。”一位落选的普通中学学生失望地说。
————————————————————————————
作为全民共有公共资源的大学就这样沦落为地方利益工具了,这不正是成规模的假公济私吗?

:李旧苗的观察可谓极其敏锐,但面试不仅是考官的整体素质不可恭维,同时更是FU败温床,面试潜藏的FU败机会基本无法控制。即使面试过程中可以限制考官的FU败,也不能限制地方性倾斜。复旦大学,应该是面向全国精英种子开放的教育平台。

面试,还可能使试卷考试中得高分的学生丧失机会,这对他们是不公平的,尤其很多农村孩子如陈志武张培刚一类,从乡下读完高中来到城市就是很内秀腼腆不知所措的,可以想像这样的大学制度推广后,就经济学界而言很多未来的陈志武和张培刚就要被扼杀掉了。

我的教育改革主张:一、大兴私立大学,私立大学不仅可以自主出题、可以面试,而且可以自编教材,真正的自由办校。没有私大学,教育改革就没有竞争动力,怎么改都是瞎折腾,最后都是肥了某些人肠子而已。

二、公立大学应废除党管制,但可以坚持高考制度,考分仍然是最具决定性的入场券。对于分数不够却可能极具学术潜质的,可以通过额外的举荐制度来弥补。类似于复旦破例招的38岁车夫博士,可以学习古代按一定的名额搞推举制,现在网络这么发达,民间有学术潜质的人才完全可以通过网上活跃的教授专家联名举荐的方式推出,比如我这样的,楼上几位就可以联名举荐了,我和复旦车夫博士同龄,可以拿出更多东西出来,而且我的理论也被经济学博士系统运用完成博士论文并获奖,仅仅我能找到的被博士、教授引用就有好几篇,车夫的好运怎么就降不到我头上呢?郁闷中。恐怕这样的新尝试不仅发现不了民间真正的学者,最后不过是被利用一下为FU败开了门窗而已。

由于公立大学的性质,举荐应该区分两类,一是发现类似钱穆一类民间学术人才,一是发现具有公共品质的人才,让一些具有公共品质的网络知识分子获得进修的机会,这合乎全体公民的利益,可以通过网络民意调查来举荐。

 

老木匠

星球兄的结论都来得太快了。

现在的政策只允许大学在所在的省市辖区内搞自主招生,复旦交大都只能在上海(今年复旦刚获得在浙江自主招生的权力)进行自主招生。名额是从该校在上海的招生计划中划出来的,反而会伤害到本地一般考生的利益(加剧考试竞争性),也会严重影响本地考生报考的积极性。复旦在2007年因为自主招生,导致上海考生不敢再报考,录取线落到上海的一本线。


章星球



 
 
引用:
原帖由 老木匠 于 2009-4-30 23:13 发表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星球兄的结论都来得太快了。

现在的政策只允许大学在所在的省市辖区内搞自主招生,复旦交大都只能在上海(今年复旦刚获得在浙江自主招生的权力)进行自主招生。名额是从该校在上海的招生计划中划出来的,反而会伤害到本地一般考生的利益(加剧考试竞争性),也会严重影响本地考生报考的积极性。复旦在2007年因为自主招生,导致上海考生不敢再报考,录取线落到上海的一本线。
这个信息不能消除我对未来公立大学自主招生制度的担忧啊。录取线落到上海一本线,则刚好说明这一制度试点导致复旦大学更多的就学机会是被上海本地占有了。我记忆中,当然那是二十年前了,湖南湘乡高考录取线比湘潭高三十多分,而湖南高考录取线比北京上海高一百多分,这个情形现在虽有所改变,但湖南湖北山东等地的高考录取线应该仍然高出全国好几十分。如果复旦是公平面向全国招生的,湖南的学子一涌进来,复旦录取线不可能有多大的下降,之所以下降,只能表明影响录取线的是上海本地的学生而不是全国学子,证明复旦的招生已经有了严重的地区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