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训练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作,而有关打开喉咙、稳定喉头的问题,在歌唱中历来被众多声乐专家、学者所关注。在歌唱过程中,喉头究竟处于什么位置,喉咙如何打开,成为所有歌唱者讨论的一个尖锐的问题。在声乐教学中,要想使歌唱者更好地掌握发声技法,发出良好的声音,必须学会科学的发声方法,建立良好的歌唱状态。正确理解和把握打开喉咙、稳定喉头的概念,从而得到纯正、美妙的歌声。
对于声乐训练中的喉咙打开问题,在动作要领和感受上,其实男女生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只是个人有个例而已,因此,对于喉咙问题的论述不做声音性别特点的论述。在研究打开喉咙问题时,稳定喉头是最关键的步骤,它们是两个连贯性动作的先后顺序,也是互为目的的,因为打开喉咙的目的就是要稳定喉头,让声音、气息舒缓畅通,而稳定喉头也在放下喉头的基础上,才能打开喉咙,让充足的气息通过,发出嘹亮、动听的歌声。
一、为什么说稳定喉头是为了打开喉咙?
(一)喉咙的组织结构。
喉咙是咽部和喉部的统称,咽是由肌肉和粘膜构成的管状体,也可叫咽管;咽与气管之间的软骨部分叫喉。上有会厌软骨,中有甲状软骨(俗名叫喉头),下有环状软骨。歌唱时,会厌竖起,形成通道让声音流畅地输出。而甲状软骨的基础软骨是气管上端的变形软骨称为环状软骨,一边是如宽面向后的环形戒指。甲状软骨在环状软骨上方,形如一本打开的书,而书脊垂直朝前,并在颈部凸出来。甲状软骨即喉头位于器官上端,颈前正中部,由软骨、韧带、肌肉组成,是一个精巧的小室,所以,喉头既是呼吸器官,又是发声器官。声带位于人体的颈前部,喉头的中间,在甲状软骨的包围中,是两片呈水平状左右并列的、对称的,又富有弹性的白色韧带,性质非常坚实。声带的中间又称声门,声带是靠喉头内的软骨和肌肉得到调节的。喉肌分为内肌和外肌,喉外肌可作用于喉头的稳定、上移、下降,甲状软骨肌、茎突咽肌、咽中缩肌可使喉头上升,胸骨甲状肌、食管纵肌可使喉头下降。喉内肌共有三组,第一组是环甲肌和甲杓肌,可使喉径变大,拉紧声带;第二组是环杓肌组,外展肌收缩时可扩大声门,侧肌收缩时闭合声门前三分之二,横肌收缩时关闭声门三分之一;第三组喉肌组,分杓会厌肌和甲状会厌肌,前者收缩可使会厌下倾,缩窄后口。后者喉口及喉前庭扩大。
吸气时两声带分离,声门开启,吸入气息;发声时,两声带靠拢闭合发出声音。声带在不发声时是放松并张开的,以便使气息顺利通过。声带发声,一部分是自身机能,一部分是依靠声带周边的肌肉群协助进行发声运动。咽喉是气息和声音出入的门户,如果能够充分打开,就可能得到流畅、圆润、饱满、优美的声音。歌唱时,声带是唯一的发声体,喉头是声带的附着器和固定器,演唱者依靠声带周围的喉头软管与肌肉来控制声带的伸缩及开闭。喉头周围的发声肌,在相互作用时,带动着喉头位置的不断变化。因此,歌唱中喉咙状态如何,必然会直接影响到其它发声器的正常运行状态,因此,喉头的位置决定着音域的宽窄和音色的优劣。
(二)打开喉咙的原理:
从生理构造上看,能够“打开”的只有咽部。喉部的四块软骨难以向四周扩展,而只有甲状软骨可以下移。“打开喉咙”的动作要领是自然的、松弛的放下下巴,即先抬起笑肌、颧骨、擎起上牙床、拱起软腭,领关节就自然松开。然后放松咬肌、松开牙关、打开颌关节。不要捏紧喉咙,更不要让舌根堵住喉咙向四周即自里向外扩张。下颚自然放平,就可以帮助喉头向下稳定,因为下颚与舌肌、咽肌相连,下颚下垂就带动了喉结。因此,下颚的位置可以决定喉头的位置。喉头向下与软腭抬起有机的配合,在发声时软腭要保持一定程度的抬起,但决不能过分,否则会因僵硬而效果不佳。而喉头也一定要自然的放下,决不能强力的压下或抬高。只要做到正确的吸气,吸得深,控制的稳,就能够自然的、不加任何强力地放下喉头,并使之稳定。喉头的下放和稳定就是“打开喉咙”的前提。
打开喉咙,稳定喉头,是歌唱基本功训练的核心,也是歌唱者声乐技巧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之一。喉头位置的正确与否,是关系到歌唱者音色、音量、音质、音波、音域、力度及声音位置和发声正确与否的关键,也是歌唱方法正确与否的关键。同时,“打开喉咙”,直接与歌唱的呼吸深浅、共鸣腔的调节也密切相关,因此,“打开喉咙”在歌唱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为什么歌唱过程中一定要打开喉咙、稳定喉头呢?
著名的英国声乐大师威廉莎士比亚对于歌唱的发声曾概括了四句话:“用无声的呼吸把喉咙放松,开始发声就要落在准确的音上,像打哈欠样地唱着“啊”字,吸气好像是在激动时的模样”。似乎对于发声作了一个精辟的总结。科学的发声方法就是要使发声器官的功能得到正确发挥,养成习惯性的控制能力,掌握最基本的发声理念,那就是歌唱的最佳状态——打开喉咙、稳定喉头。
1.歌唱时喉头位置的稳定能使歌唱者获得优美、洪亮、完整的声音。
我们说,人体发声原理,嗓子和乐器的发声原理是一致的。比如二胡、小提琴等乐器,它们的弓与弦接触之处都在琴的下方而不在上方。而喉头里面的声节是发声的基础,和乐器的弓拉弦发出的基音一样,声带是直接发出声音的,基因就是发声的基础,没有了基音,就像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也就不可能产生泛音,也就没有了共鸣,就不可能有完美的声音。我们说,没有了基音,就等于乐器的弓弦出了问题,人体的喉头位置不当,因此,喉头的稳定是歌唱发声中的根本,而牢固的歌唱基础也只能由稳定的喉头位置来建立。
2.稳定的喉头位置能获得正确的歌唱状态。
我们说,喉头稳定了,喉咙就打开了,歌唱者的根基就扎实了,这样在他的咽管内就形成了较大空间的咽腔,气流冲击声带发出的基音,经过这个咽腔的共鸣,发声时就能唱出优美的声音。而且咽后部的咽壁很容易挺立起来,这样就能获得正确的歌唱状态。当然,任何一项机能发挥作用,必须依靠与之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其它器官做整体配合才能达到最终的目的。要想获得正确的歌唱方法,仅有稳定的喉头位置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须要其他各部件的协调,经过长期艰苦的训练,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但稳定的喉头是打开喉咙的基础,在歌唱发声训练中再无可拟比的对象。
3.稳定的喉头能使歌唱者特别是初学者的嗓子起到保护作用。
我们在前边分析过,会厌软骨有两个方面的功能,除过有咽壁挺立的作用外,还有对声门起保护作用。有关医学专家的研究表明,声带以及整个喉咽腔的各种病变,诸如声带小结、声带息肉、声带水肿、声带肥厚、声门运动障碍等,都与发声不当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发声不当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喉头位置很高,牵引了喉关节上肌肉群的不正确扯动,从而引起拉紧声带、撕裂肌等的不正确运动,久而久之易引起声门运动障碍,引发一些病变,使患者发声困难或难以学好声乐。因此,稳定的喉头位置是正确的歌唱状态,也是对嗓子起保护作用的最佳发声方法。
三、怎么样才能打开喉咙、稳定喉头,获得良好的气息支持呢?
人类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发出的声音多属于自然状态下的声音,这种在自然状态下的声音在发声时没有考虑喉头状态和气息问题,生活中的常态,喉头属于上移状态,喉咙属于似开似合的非歌唱状态,因此,歌唱训练者要在打开喉咙、放下喉头这个艰苦的训练过程中下很大的功夫。
(一)如何打开喉咙并体会喉头稳定?
1.练习“打哈欠”动作,体会喉头低位置的稳定状态。
在体会打哈欠时“打开喉咙”的感觉,并力求做到把喉头放下来。打呵欠时,歌唱者可以用手指按面颊侧面,耳朵后面,有一凹陷,这时喉头位置就在低位上,是最佳唱歌时的状态,只要感觉到、体会到软腭抬到恰到好处的位置,自己也有舒适感,那么以此种感觉寻找适当的练习,也就可以调整好喉头的低位,并做到相对稳定。
2.练习“倒吸气”动作,获得最好的喉头位置。
在“倒吸气”的时候,喉头周围的肌肉是最放松、喉头位置也是最好的。歌唱中喉头的位置是相对稳定的。在唱高音时喉头位置就比低音时稍低。其实没必要去想喉头位置,只要在唱歌时一直保持吸气的感觉。想象“不断地吸气”,“怎么吸就怎么唱,”“吸到哪里就唱到哪里”,这样也可以体会软腭上抬,喉头下放的感觉。也就是“声音贴着咽壁吸着唱”,完全忘掉自己的喉头。怎样唱舒服就怎样唱,但要保证“倒吸气”状态和气息通畅,声音落在胸口第二颗纽扣位置,即胸腔共鸣点上。
(二)如何训练“打开喉咙”,获得歌唱的最佳状态?
1.练习“打开喉咙”的气息支持。
通过以上练习巩固了“打开喉咙”的方法之后,再选用“o”“u”母音进行发声练习。因这两个母音最容易使喉头在低位置发出,为避免喉头上提,开始时先选用下行音阶练习。如:5432 | 1 —||,发声时,是气流冲击声带时声音随之产生。这时应该是舌根放松,舌面放平,打开咽腔,喉头随着吸气动作自然下移,并稳定在吸气状态的位置上,口腔做发“o”母音的状态,利用臀部与丹田的力量,将横膈膜往上拉,向外呼气,使声带振动,发出音色较暗、柔和而又富有弹性的“o”音。这样的练习,可以锻炼喉头逐渐下放,也可以找到声音的振动位置,咬字与共鸣的位置。但在此项练习中,有时往往吸气正确了,呼气出声时喉头又控制不住往上跑了。此时应及时想到保持倒吸气的状态,也就能避免这些缺点的发生。
2.感受稳定喉头,获得良好歌唱状态。
下一步就是把短暂的音延长。练习以上这些由短到长的音,都应在中声区的音域中进行练习。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再往上下音域发展,从而获得正确的歌唱状态。有的人喜欢模仿,模仿有时候会找到一些感觉,但常常会造成不良的后果,影响整个歌唱生涯。因为每个人的生理结构都有所不同,有的喉头偏高,而有的喉头偏低。歌唱的原理就是塑造适合自己的歌唱乐器,把自己的生理结构塑造成合适的乐器,各个部件要搭配适当。歌唱者在自己的感觉中找体会时,要自己判断是“吊”还是“压”,而“吊”和“压”都会使演唱者误入歧途,所以,唯一的判断标准就是演唱起来是否很舒服。而这种舒服也是演唱者的一个调整过程,可以采用升一升,降一降的办法去调整嗓音,最终达到良好的歌唱效果。
在声音训练中让歌唱者放下喉头,使学生在歌唱时有利于接气唱,容易得到气息的支持,同时喉位下降使发声管得以向下伸长,使声音自然挂上胸腔,变得浑厚、宽广,能获得低音,又利于声区的统一,使歌唱更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