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些40年代末出生的人,已经陆续步入了老年的行列。虽然生活水平已有了较大提高,但生老病死却永远不可避免。近年来,我已经送“走”了的同龄人,有同学、同事、朋友。他们当中,有的富贵一生,有的贫苦一世,而最终他们都在不到60岁的年龄在火葬场殊途同归了。
火葬场的教育意义很大。每去一次,在精神上都受到一次震动,在心灵上都得到一次升华。特别前不久在某火葬场看到如下两条语录,更是唏嘘不已。其一曰:“浮生一瞬,鸿爪雪泥,人似乎不可奢求太多的物质与名利,为自己套上沉重的枷锁和包袱。我们应有的放矢地去追求自己的人生坐标。兢兢业业,实现可望也可得的价值。”其二曰:“生死病痛乃人之常情,然而昨天还和你谈笑风生的朋友,今天撒手西去。那时对你的震动,无疑是十分强烈的。这时候,你会怎样思考人生呢?”
这样的人生哲理,关于人生的种种劝戒,平时是司空见惯的,但谁又能当回事去认真思考过呢?又有谁被深深地感染过?但在这里就不同。刚刚送“走”亲人、朋友、同学、同事,自然要联想到他们中每个人的一生。如果在这时看到这样的劝戒,就会有种自然而然的共鸣, 就会泛起心底沉重的思绪,就会对自己的过去进行认真地总结,就会及时调整好自己今后的人生轨迹。
火葬场为什么会能对活着的人产生如此巨大的震撼?原因非常简单,因为此时死亡离我们最近。耳边是亲人、朋友撕心裂肺的痛哭,是焚烧花圈、纸钱时那在阴阳两界回响的爆竹声,是阵阵悲痛揪心的哀乐。触景伤情,原来我们的生命是那么脆弱,那么不堪一击。
有人说,如果你痛苦,那就到医院去;如果你孤独,那就到墓园去。从医院回来,你会感觉到死里逃生的滋味;从墓园回来,你会感觉到活着的美好。这种大彻大悟,完全是来自对阴阳两界边缘的观察和体验,来自对众多死亡者的拜访和追思。因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悟出这样一个道理:生命的质量,是靠死亡来激励的。
生死之悟
评论
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