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能从书里获得什么
本报评论员 刘长杰
在大学生失业率持续攀升的当下,每一条有关大学生就业的消息,都格外引人注目。以下就是最近的两条:
3月28日,重庆晚报报道称,重庆市应届高三学生中,有上万考生没有报名参加高考。该报记者采访的结果表明,高三学生最后放弃高考的原因很复杂,他们多是农村考生,有的迫于无奈拿个毕业证外出打工;此外,严峻的就业形势,上完大学找不到好工作,使“读书无用论”思想在农村蔓延。
3月30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大学毕业生郭高林卖菜记》。报道称,过去一年来,河南省教育学院2007级学生郭高林连续开了4家“咱地里”蔬菜连锁超市,每月销售收入30多万元,已实现盈利,现第5家连锁店即将开门营业。
自1999年高考扩招政策实施以来,大学生已不再是昔日的天之骄子。但既便如此,作为一个天然贴有“社会精英”标签的群体,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牵动着整个社会的敏感神经。比如,就业的话题有北大才子卖肉,农大才子养猪,大学生卖菜,大学生脱坯等等;失业的焦点有大学生讨饭,大学生啃老,大学生就业抑郁症,大学生失业就跳楼等等。
从2003年以来因大学扩招而引致的大学毕业生失业率持续攀升,到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社会整体失业率的再攀新高,大学生就业曲线的间歇性下降,让“读书无用论”再次抬头。这一次重庆弃考事件,媒体编辑也以《重庆上万名应届生放弃高考 读书无用论蔓延农村》为题,来刺激公众的眼球和神经。
我们认为,并非每一个弃考的学生都是读书无用论的拥趸者,比如因个人选择而提前就业,或者因家境贫寒而弃学的那些中学生们。但是,时代商报的记者调查表明,新的读书无用论的确在社会上蔓延,尤其在农村;而此中原因,不言自明。
“读书无用论”自改革开放诞生以来,数次沉渣泛起、兴风作浪,但其赖以存在的核心逻辑,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实践面前已经脆弱到不值在此一辩。然而现在,由于读大学的确需要一笔较高的费用,在投入产出理论的指导下,我们不能简单地责怪那些急功近利者最终认定读书无用论的行为;更何况,中国有几千年来依赖科举制度而兴起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流弊。
读大学必然会有一份“自有千锺粟,自有黄金屋,车马多如簇,自有颜如玉”的好工作吗?没有人敢说一定会有。大学生郭高林卖菜致富,也与他的大学生背景不必然正相关。
再从另外两个个层次来看,尽管人类有尊重人才的共同情感,有尊重知识的普世价值观,但我们认为,大学生有权选择种菜养猪,有权选择乞讨闲赋,甚至有权选择成功或者不成功。而中学生们则有权选择是否读大学,作为个体的人甚至可以选择识字或者做文盲。
在充分尊重个人选择权的前提下,我们倡导人人读书,而非人人都进大学读书。大学可以不上,但书一定要读。而一旦选择了读书,我们究竟能从书里获得什么呢?
首先是知识。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除了知识和学问之外,世上没有任何力量能在人的精神和心灵中,在人的思想、想象、见解和信仰中建立起统治和权威。
还有文化。爱默生说:“文化开启了人对美的感知。”假如没有了文化,人类是否还能自称“万物灵长”,存疑。
书中可以没有黄金屋,也可以没有颜如玉,但书中有知识,有文化,这让我们既拥有了撬动整个地球的力量,还具有了感知世间美好的能力。
***注:此为20090403时代商报头版三经论坛评论原文,发表时略有删改。
我们能从书里获得什么
评论
2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