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邪西毒·电视散文·中超


这两天总被人提《东邪西毒》的终极版。我不是很喜欢王家卫,也不知道是什么人在喜欢王家卫。所以根本没有奔院线,楼下买了张盗版,宅在朋友家里看。虽然这部终极版,不去影院的话,实在是辜负这个用数码科技一帧一帧修复的宛若油画一般的画面和5.1的环绕立体声。但也好在没有去院线,否则都不好意思笑场。确实,几年之后重看这部电影,差点以为是部喜剧,对于王家卫那种标志性的“情怀”,叫人看上去多少有些惺惺作态。

 

确实,王家卫的作品中,有太多标志性的情怀。而具体到影像上,就是那种堪称碎片的美学样式:大量美轮美奂的幻灯片镜头,人物的定格造型,还有那些堪称“经典”的支离破碎的语言。而王家卫对于每一帧影像的处理都唯恐其不美,过分整饬,叫人看上去紧张,而毫无日常的、参差多态的美感,所以说到底,还是很资的东西。而这种迷幻暧昧的影像也有意模糊了其作品中的一些硬伤。

 

此外,很多人喜欢王家卫电影中的台词,但王家卫确实在对话方面有局限,所以插入大段的抒情旁白,《东邪西毒》就是如此。搞得有几场戏,我看着看着,差点当成中央三台的【电视散文】。

 

确实,很多人喜欢《东邪西毒》,就是喜欢电影中那种对于爱欲和孤独的王家卫式的阐释,虽然在我看来,这种阐释多少有些偏执而自寻其苦。当然,“爱情都经过,各自有风景”。所以别人的感情总是无需评价的,只是对于那样的“醉生梦死”,我想,不过是更多人的矫情和叶公好龙罢了。难道今天中国人的情感还是普遍大面积缺失?只是,这部电影实在是拍的有些过,对于那些坚持要抒发的情绪,王家卫给的太多,以致描摹的痕迹终于显得有些浓重了。

 

当然,几年后重看这部电影,还是有一处觉得很奢侈。就是王家卫实在“浪费”太多演员了。全是好演员,全挤在一起了。可惜讽刺的也是,这部电影只能叫我记住张国荣、梁朝伟。。。,而记不住什么东邪、西毒。可见如果不是他们主演,这个故事本身也许就不出彩。而建立在演员素质上的彩头,对于影片中的“干货”来说,本身是一种注水。虽然这种注水,对于观众来讲,没有丝毫损失;而对于王家卫,和他那个多少有些勉强和难以自圆其说的故事来说,更是没有丝毫损失。所以这种“浪费”,也许更是一种投资。

 

此外,《东邪西毒》的译名《时间的灰》还是不错的。虽然觉得王家卫对这四个字的阐释多少有些装腔作势。但今天,对于这部作品的加工重映,以此,让其他更多的人,去怀念一下张国荣,和94年到今日的,15年的时间,到是个不错的借口。而这比电影本身对于“时间的灰”的阐释,也许来的更加聪明。

 

附笔:好玩儿的是,看了电影,又去扫了眼豆瓣,竟然都对影片好评如潮。而豆瓣给了五星的,都是一群文字很漂亮的,也很会玩儿“碎片美学”的家伙,和王家卫果然是一国的。看来,中国人真的好文艺。而个别人对这种文艺的排异反映,也只能叫个别人看上去格格不入。

后来关了电脑,又扫了眼【中超】,发现两件事到有一点相似:中超是没有一只脚是不臭的;而《东邪西毒》是没有一个瞬间是不美的。前者当然不好玩儿,除了可以非常负责任的提供全民泄愤渠道;而后者呢?不知道。

 

附附笔:看完电影,还是朋友讲的一句更雷人:男人老看这样的东西,是会肾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