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读的书
熊国华
我的书厨里的书籍并不多,总共就五百多本吧,而且给这些书籍归个类,大凡都是社科类的书籍,这正是我的志趣所在,我一直相信对书籍的拥有也应是宁缺勿滥,只要是对自我增长知识和认知能力有帮助的书就行。对一个喜欢读书的人来说,读书无疑是一种美好的追求,读自己喜欢的书尤其是最好的享受,它不但能让阅读者有饱餐的感觉,而且能给人以无穷的力量,这想必是许多读书人共同的感受。对于自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买到的书籍,我都把它们视为珍物,倍加惜爱,并引为自己最可宝贵的财富加以珍藏利用。
我喜欢读书缘于1980年代中后期那场文化热潮的影响,我一直在想那样的年代恐怕再也不会有了,那的确是一个很让人追忆的时期,经历了文革之痛的中国终于能够呼吸到来自外面的新鲜空气,文化气氛异常的浓厚和宽松,中国的学界也是群星闪耀,佳作迭出。当时我正处于中学阶段,渴望阅读那些紧系时代脉搏的读物,而不象其他同学喜爱看言情、武侠小说之类的书籍,这方面我一直觉得自己在那一代青年中是一个异类,年纪轻轻便有一份对关注社会和国家命运的沉重,这也许与我幼时的经历有关,出生于偏远农村的我亲身经历感受了中国七十年代中后期的贫穷之苦,食不饱腹衣不裹体依然是当时大多数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农民真实的生存际遇,这样的时代已经远去了,也永远不会来了,但它却让人记忆犹新,令人思考。记得当时我在本地新华书店买的第一本书便是何清涟写的那本《人口:中国的悬剑》,简洁的封面和装帧设计,让我感觉到编者的独具匠心,令读者在书丛里很容易就能寻到那样的小册子,诚如书的主旨用该书的一句话来概括:我们正在为昨天的愚蠢付出代价,同时也在为明天作准备。在当今,由人口的压力带来的社会隐患,乃至人口问题制约了中国的快速发展,这在政府和国人心中已形成共识。该书是大型丛书《走向未来丛书》中的一本,阅读这套丛书对我影响至深,里面的许多本书都不错,它对一代知识分子尤其是大学生的影响都应该说相当大,通过阅读这套丛书中的若干书籍,不仅使我对处于急剧变革时代的中国社会有所了解,而且它确立了我以后阅读的兴趣及方向主要偏重于社科、历史、哲学和经济方面的书籍,对我有启智明理的功效。这套丛书我先后购买并阅读了《人口:中国的悬剑》、《在历史的表象背后》、《让科学的光芒照亮自己》、《儒家文化的困境》、《空寂的神殿》、《日本为什么成功》、《富饶的贫困》、《增长的极限》、《摇篮与墓地》、《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等达二十余本之多,使我得到了一次很好的思想体验。
后来,在1980年代末,我有幸读到了由何博传写的那本令人振聋发聩的《山坳上的中国》,以及由众多学者共同撰写的一本《中国的危机与思考》,这两本书都是关心国运兴衰的扛鼎之作,读后让我有种被猛击一掌的感觉,又恰如当头棒喝,令人深深沉思,一个国家的命运无疑是与个人的命运紧密相关的,每一个炎黄子孙又怎能不为自己所面临的危机而动容。我永远都记得,正如《山坳上的中国》一书的扉页写道:中国的未来取决于我们现在的认识和行动。我们再也不能耽于自己的安乐梦了,一个没有危机感的民族注定是不能进步的。说到底,中国传统文化中缺少的就是危机感和紧迫意识,好大喜功,自欺欺人,听惯了安乐颂,有如井底之蛙、夜郎自大,这种文化在很长一段时期都应该值得我们认真反思和检讨。当我读了柏杨的一本《丑陋的中国人》(花城版,此书对我认识中国文化的丑陋影响至深,可以说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越过1980年代末,中国知识界经历了一个短暂的沉默期,不少人因此而转向,作为读书人的我自然也感受到这一点,在我1990年代初读大学那段时期里,攻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我几乎是钻进了唐诗宋词里,恰如“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专心致至学好课本知识,努力为自己的写作打下基础,使我收获颇丰。就是从那时起,我开始文学创作,反正就是有写作的欲望,并陆续将自己写成的一些尚属于“豆腐干”式的文字,多是一些有感而发的短文,寄给一些不太知名的刊物,居然还能够被发表,这更增添了我写作的兴趣,同时也促使我阅读更多的书籍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当我于1992年春读到一本《1992年春:邓小平与深圳》,感受到一个新时期的来临,从那一年起,中国终于通向市场经济的道路。直到1990年代后期,我已参加了工作,阅读的自觉性就更高了,它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除了白日在单位按部就班的工作,夜间便是捧着那些令自己心仪的书籍一阵饱读,真正体验到读书的快乐。能够买到自己喜欢阅读的书籍,我应该感谢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因为它提供的快捷的资讯,使我如愿以偿。而且为了买到自己所钟爱已久的一些书籍,我还斗胆与国内的一些知名公共知识分子取得了联系,包括陆建华、仲大军、曹思源、萧功秦、钱钢、吴思、陆键东、董郁玉、筱敏、秦晖、丁东、冉云飞等,他们的正直、博学、谦逊与热情令我这样的后生无比敬仰和感动,文如其人,拜读他们的著作,更能感受到他们作为兼具正义和良心的知识分子那种深刻的人文情怀。
那么,近年我主要阅读了些什么书呢,我很想借此机会向青年读者推荐。关于历史及文革题材,我先后读了《万历十五年》、《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文化大革命十年史》、《大动乱的年代》、《文化大革命史稿》、《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延安整风运动的来龙去脉》、《千秋功罪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五卷》(我以为本书最能反映毛泽东晚年的思想,还有《毛泽东文集》和《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等的公开出版,使更多的中国人得以了解毛晚年的真实思想和他究竟做了些什么,他晚年的思想与一系列政治运动的发生紧密相关,值得学界认真研读和思考)。还有《乌托邦祭—1959年庐山之夏》、《自由备忘录》、《河殇论》、《兴盛与危机》、《雪白血红》、《中国左祸》、《历史的潮流》、《防左备忘录》、《顾准文集》、《顾准日记》、《庐山会议实录》、《陈寅恪的最后20年》、《遇罗克遗作与回忆》、《王申酉文集》、《往事并不如烟》、《胡耀邦与平反冤假错案》、《历史的先声》、《我有这样一个母亲》、《论言论自由》、《风云侧记——我在人民日报副刊的岁月》、《沧桑》、《告别夹边沟》等,我列举的这些书都从对不同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命运的描述反映出历史的沉重,这些作品以敢于讲真话著称,而其中涉及到的一些人物如顾准、遇罗克、王申酉等,他们都是我们民族的脊梁、中国知识分子的骄傲,我们应该向这些思想先驱致敬;由苏联作家索尔仁尼琴写出的关于反映前苏联斯大林统治时期专制制度的《古拉格群岛》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关于反映中国文化、政治体制改革及现实困境的《中国的道路》、《国民待遇不平等审视》、《政治中国——面向新体制选择的时代》、《关键时刻—当代中国亟待解决的27个问题》、《交锋—当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实录》、《公平与效率—当代中国的收入分配问题》、《中国底层访谈录》、《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经济学与人类关怀》、《我们仍然在仰望星空》、《中国问题》、《我反对——一个人大代表的参政传奇》、《中国当代社会各阶层分析》;关于反映三农问题而大声疾呼的《黄河边的中国》、《我向总理说实话》、《中国农民调查》、《我向百姓说实话》等,这些书读后都令我受益匪浅,更为那些敢于直言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竭尽心力的优秀知识分子的人格魅力和无私情怀而深深打动;近年活跃在知识界敢于说真话的一些新锐知识精英的书籍我也爱读,如余杰、摩罗、林贤治、王怡、鄢烈山、谢泳等,尤其摩罗的两本《因幸福而哭泣》、《不死的火焰》直面现实中的黑暗和丑恶并给予了有力的声讨和鞭挞,让我难以释卷为之动容,读他们的著作真正感受到“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那句话的含量。
近年我读过的其它好书还有《大学人文读本》三卷,分别是《人与自我》、《人与国家》、《人与世界》,《倾斜的金字塔》、《潜规则》、《血酬定律》、《世纪之问—来自知识界的声音》、《沉沦的圣殿》、《天平集》、《新饿乡纪程》、《第四种权力—从舆论监督到新闻法治》、《自由主义的先声—北大传统与近代中国》、《给你所爱的人以自由》、《中国人的道德前景》、《中国人性分析报告》、《中国人格病态批判》、《中国国民素质危机》、《检讨书》、《赵紫阳传》、《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家族史》、《历史的误读》、《小说中国》、《寻找家园》、《历史的拐点》、《一个经济学家的良知与思考》、《呼唤法治的市场经济》、《沉疴—中国教育的危机与批判》、《独钓寒江雪》、《人文随笔》、《平等二十讲》、《戒严一日》(此书从另一个侧面再现了那场民主运动是如何被打压下去的)等,这些书都值得一读。另外,我还有幸收藏了一批电子书籍,如《李慎之文集》、《何家栋文选》、《中国六四真相》、《20世纪后半叶历史解密》、《党史笔记》、《新发现的毛泽东》、《中国反右运动史》、《论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宪政中国》、《民主教程》、《中国公民教育读本》,这些好书都将让我受用一生。我喜欢读的报章杂志主要有《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炎黄春秋》、《书屋》等,因与本文主题有异,在这里就不再赘述。
这篇短文写到这里就应该打住了,但关于书的话题我还有几句话想说,那就是我上面提到的若干本书,据说由于各种原因,已经不准公开发行了。其实这是一种很不明智的做法,没有新闻自由就没有真正的安定,这个简单的道理不用多说,相反,新闻自由才会带来社会的真正安定,舆论监督和诤言呼声都源自对国家深沉的热爱和良好的愿望。试问:思想难道是可以禁锢的吗?而富于正义和良知的思想,充满忧国忧民的著作,即或说得偏激了点,写得过头了点,对于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乃至对于国家的进步又有何妨,相反却能时时给我们提供良好的建议、疗救的药方,深沉的警示亦或一个正确的路标,希望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少走一些弯路,希望我们的国家最终实现国富民强。讳疾忌医不应该是我们的选择,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一个社会只是一种声音并不是一件好事,倘若真如此,那这个社会就难以进步,这方面我们经历的教训够深重了。在这里,我还想对现在某些所谓的大家写出的所谓的专著提出批评意见,他们靠写些哗众取宠或者沉湎于故纸堆里作考据论证却无关痛痒而又精致的文字,制造学术泡沫,混迹于文坛,捞取名和利,不辩是非,回避现实,远离道义和良知,没有发出作为知识分子应有的声音,这种作家就是我鄙视的对象,他们写出的书我也不会读,严格说,他们的行径是对读者乃至国家极大的不负责任。我在想,按照我党文艺工作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要实现言论出版的真正自由,的确亟待需要制订出台一部《新闻出版法》(
熊国华(笔名屈江平)小传:男,20世纪70年代生,现在一国家机关供职。已发表随笔作品10余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