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内需是向出口企业输血的“注射器”


 

扩内需是向出口企业输血的“注射器”

 

白 明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压力下,中国的出口贸易规模大幅度萎缩。据统计,2009年第1季度的出口总额为2455亿美元,同比下降19.7%。在这种情况下,出于生存下去的需要,一部分出口企业选择了“出口转内销”。

作为企业,选择“出口转内销”的根本动机是为了在金融危机的压力下找出路,这也是实实在在的想法,而作为政府部门,对“出口转内销”也持支持态度。从2009年春季广交会不难看出,国内采购商被首次允许参加广交会,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有关部门为出口企业搞“出口转内销”创造条件。平时,我们总说要加强内外贸一体化,可做起来并不容易,因为内外贸一体化的“接口”不好找。现在,金融危机到来了,“接口”有了,内外贸一体化这件事也就好办多了。实际上,出口企业搞“出口转内销”正是最大的内外贸一体化。

然而,出口企业的主战场毕竟在国际市场,“出口转内销”不是不能搞,但终究是第二战场。不过,既然出口贸易是出口企业的主业,那么,作为副业,“出口转内销”也要服从拓展国际市场的需要。正如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强调,不放弃出口。

实际上,在某些情况下,“出口转内销”与拓展国际市场之间并不矛盾。现在,由于出现了全球金融危机,一部分出口企业在搞“出口转内销”,而“出口转内销”恰恰能够对出口贸易的发展渠道帮助作用。此话怎讲?莫急。

虽然因为发生了全球金融危机而导致国际市场需求萎缩,但并不等于全部萎缩。对于某些价格弹性比较高的商品,如果多采用一些价格竞争手段,市场需求还是相当可观的。至于怎样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之下增强出口企业的价格竞争能力。办法有许多,但最主要的办法还是在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靠出口企业自身挖掘发掘潜力,通过加大研发力度、科学管理、追求规模经济等手段去降低自身成本;二是要靠控制生产要素价格,虽然劳动力成本不能够再降了,但由于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连续走低,银行贷款利率也持续下调,出口企业在控制生产成本方面还是存在着一定空间的;三是要争取政府部们的政策支持,除了政府部门已经连续多次提高出口退税率之外,政府部门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但一定要讲求方式方法,否则就会名不正与言不顺。现在看来,在上述三点中,强调其中的第三点尤其重要。

为什么这样说?其实也不难回答。乌拉圭回合达成的《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明确规定,出口补贴被纳入禁止性补贴范围,其中包括政府视出口实绩对产业或企业提供的直接补贴、涉及出口奖励的货币留成方案或任何类似做法等12种情况。从这个意义上讲,政府部门对出口企业的帮助一定符合世界贸易组织有关规则,不能够给人以“补贴”的感觉。毕竟,政府部们对出口企业给予政策支持犹如瓜田李下,处处小心才对头。否则,一旦因此被其他国家找到了搞贸易保护主义的借口,我们的企业可就要蒙受冤屈了。

应当看到,随着“扩内需”的展开,政府的一部分政策资源可以通过汽车下乡、家电下乡、电脑下乡、发放消费券等方式输送到国内企业。实际上,上述“扩内需”政策并不是光号召不给钱的“卖片儿汤”,而是政府要拿出真金白银去送实惠。实惠是什么?实际上就是政府的一部分福利让度为消费者剩余。虽然首先是消费者从“扩内需”中得到了实惠,但随着内需规模被“扩”,又有一部分消费者剩余有机会转化为生产者剩余。到头来,如果能够看到消费者和生产者两头乐,政府部门也自然会跟着乐。如果能够有利于“保增长”,政府花这点钱“扩内需”值了。现在的问题是,政府通过“扩内需”为国内企业输血是好事,但这样的好事能否轮到“出口转内销”的企业头上?

从道理上看,这样做是讲得通的。自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们不是要讲“国民待遇”吗?既然我们的“国民待遇”能够给国外企业,那么,在“扩内需”过程中,给我们自己的出口企业一些“国民待遇”又有何妨?事实上,一旦出口企业能够通过“出口转内销”而享受到这些政策资源,企业的现金流量自然会相应增多。使用这部分资金,出口企业可以在研发、更新改造等方面进一步强化投入,有利于出口企业自身竞争力的提升。事实上,只要有了竞争力,无论是在国内市场还是在国际市场,出口企业都会得到更多拓展机会。

不难看出,现阶段“扩内需”不仅仅是“保增长”的必要手段,而且也是在外部环境困难情况下变相支持出口的选项之一。因此,一定要让我们的出口企业也能够沾上“扩内需”的光。从这个意义上讲,“扩内需”也向出口企业输血的“注射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