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市场的“福建板块”


 

近年来,可谓福建民营企业的“新加坡上市年”,休闲食品、宏维科技、天宇化纤、鸿星体育以及管业控股等十数家企业先后在新加坡挂牌上市,本文深入分析了这一现象。
福建民营企业境外上市的先天优势
福建是侨乡,许多人很早便远渡重洋,在海外打拼,完成了早期的财富积累。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政府为了吸引外资,制订了一系列吸引外资的政策,尤其是三资企业可以享受特殊的税收优惠。鉴于此,早期的创业者以外资的身份回到晋江、石狮、福清等地投资办厂,兴办实业。后来,随着企业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企业与境外业务往来日益频繁,许多企业家也获得了境外居民身份,他们后期投资设立的公司,也自然而然地具备了“港资”、“外资”背景,当地设厂,控股股东在境外已成为福建,尤其是闽南企业的一种普遍模式。
民营企业在境外上市有两种可供选择的模式:红筹和HS)股模式。与HS)股模式相比,红筹模式具备全流通、面临监管少以及操作灵活等优势,所以民营企业在境外上市一般首选红筹模式。具体做法是先在境外(如百慕大、维尔京和开曼群岛)注册一家控股公司(holding company),由控股公司控股国内企业,境外公司合并国内企业报表,然后境外公司申请在香港、新加坡发行股票和上市,完成“红筹”改造是以红筹方式上市的基础性环节。20051月,国家外管局发布《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完善外资并购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规定,境内居民为换取境外公司股权凭证及其他财产权利而出让境内资产和股权的,应取得外汇管理部门的核准。未经核准,境内居民不得以其拥有的境内资产或股权为交易对价取得境外企业股权及其他财产权利。属于境内居民通过境外企业并购境内企业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要获得外管总局的批准。4月,又发布了《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境内居民个人境外投资登记及外资并购外汇登记有关问题的通知》,对外资并购所需要的外汇资金提出严格的监管要求。
上述两个文件一度被业内人士看作是民营企业完成红筹改造的法律障碍,但两个文件非但未对福建民企境外上市产生负面影响,反而成为其优势。如前所述,闽南许多企业本身就是外商投资企业,红筹改造过程中的股权转让一般发生在境外股东之间,从而有效地规避了上述文件的监管。以中国鸿星体育控股(China Hongxing Sports)为例,在完成红筹改造之前,国内的福建鸿星尔克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和泉州鸿荣轻工有限公司都是外商独资企业,股东为香港尔克企业(HK ERKE Enterprise)。在红筹改造过程中,实质控制人先在BVI设立冠基投资、联新投资,再由冠基投资和联新投资分别控股鸿星尔克体育用品和鸿荣轻工,整个红筹改造过程不受上述文件中对外汇管制的有关约束。中国休闲食品(China Lifestyle Food and Beverage)最初是以晋江味力起家,2000年香港Jen Yuon贸易公司投资设立蜡笔小新(福建)食品工业有限公司,再由福建蜡笔小新收购的晋江味力所属的果冻业务,在上市前的重组中,由Timeluck3888万港元收购福建蜡笔小新,为红筹改造扫清了道路。
新加坡证券市场的定位及对相关产业的理解
新加坡虽亦以“亚洲金融中心”地位自诩,但在吸引大型公司挂牌方面处于明显劣势。与之毗邻的香港市场,近年来IPO的融资规模屡创新高,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人寿、建设银行等一批优质国有大型企业纷纷赴港挂牌,动辄募集资金上百亿。据港交所统计,2005年香港证券市场共融资2,948亿元,其中通过首次公开招股的融资额达1,653亿元,首次超越上市后的再融资额。加上早年欧亚农业、特种纤维等民营企业舞弊案留下的阴影尚未散去,香港投资者也更为青睐“超级航母”型的大型国企。
  在争夺大型国有企业竞争中不占优势,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上市资源又极为有限,这些因素都加速了新加坡证券市场的转型。近年来大陆民营企业的快速成长,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地位日益提升引起新加坡市场和投资者的关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频繁在大陆民营经济比较发达的浙江、山东、福建地区进行推介和路演,鼓励民企赴新加坡上市,使很多民企了解和加深对新加坡证券市场的认识。在巨大商业机会的吸引下,一大批中介机构也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大陆民营企业,而这期间国内证券市场处于行业衰退周期,新股上市政策多变,很多抱观望态度的民营企业迅速做出了战略调整。在上述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从2003年开始新加坡证券市场迎来了中国大陆民企上市的高潮,2005年,来自中国内地的新上市公司达23家,从市场筹集了6亿1520万新元,使得近年中国内地上市公司占新加坡市场海外上市公司的比例达到40%。
新加坡投资者的价值取向与福建民企的产业结构相契合,为当地民企赴新加坡上市提供了机遇。新加坡投资者特别青睐环保、污水处理、制造业、快速消费品和电子等行业,其中对传统日用消费品行业情有独钟,是新加坡证券市场的一大特点。这背后,实际上隐含着投资者对中国巨大消费市场和消费能力的深刻理解和认识,正如斯蒂芬.罗奇所说,中国有13亿人口,平均每个人买一个曲别针,这个老板就会比比尔.盖茨还富有。福建民企原来是以国外市场为主要目标,生产以OEM为主,但随着国内市场的消费能力迅速提高,它们便不再满足于为国外品牌“打工”,纷纷加大对自有品牌的投入,把目标市场转移到国内。福建民企的优势,也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食品、建材等行业的优势较为突出,在新加坡上市的福建公司中,天宇化纤(China Sky)、宏维科技(Hongwei Technologies)以及稍早挂牌的化纤科技(Fibre Chem)都属纺织业,休闲食品(China Lifestyle Food and Beverage)主营果冻等休闲食品,鸿星体育(China Hongxing Sports)从事运动鞋以及体育用品的设计和生产,管业控股则主要从事排水、电力、通讯及煤气等各种专业管道生产,这些都体现了福建民企的行业特征。
福建民企新加坡上市若干问题
股票销售问题。有意到新加坡上市的内地民营企业越来越多,IPO市场呈现典型的“买方”特征,机构投资者经历了由最初对公司不了解,到熟悉和挑剔的过程。若筹划不当,内地民企IPO的股票销售将面临严峻挑战,更遑论股票能卖到好的价钱。按照新加坡交易所规定,发售股票总数的至少40%受管制部分),必须分发给投资者,而每名获配股票的投资者,不得持有公司发股量的超过0.8%(或持股总值不得超过30万元,视何者为低),若达不到上述要求,股票不能在交易所挂牌。亚洲绢丝纺控股(Asia Silk Holdings),在首次公开售股计划下的受管制部分只有36.3%,后经主理银行向新交所要求豁免,才得以顺利挂牌。有些境外承销商甚至以销售不佳为由,胁迫企业让步,出让更多利益,福建民企中的休闲食品、管业控股在IPO过程中都曾面临类似的销售问题,最后不得不降低发行市盈率。
  融资规模问题。从招股说明书披露的财务资料分析,福建5家上市公司在上市前呈现几个突出特点:一是销售收入持续高速增长,除了管业控股外,其他4家公司2004年的销售收入与2003年相比,均实现了高速增长。其中天宇化纤比上年翻番,鸿星体育和宏维科技分别增长84.43%和53.10%,休闲食品也有39.19%的增长。二是具备盈利能力较强,以上市前一年净资产收益率指标考察,除了管业控股的25.31%偏低外,其余4家公司中宏维科技和天宇化纤分别达到66.32%67.34%,休闲食品更是达到78.75%,鸿星体育稍低,也达到54.45%。按照国内股份公司改制的做法,以净资产折算为股份公司的股本,假设公开发行比例为30%,则发行后摊薄每股收益在0.50元以上,按照现行定价方式,国内发行募集资金的规模都远超过新加坡上市的融资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