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财政政策启动经济,每年可发2万亿元启动经济


      国家统计局16日公布,GDP首季度6.1%,不到2007年增长率的一半,中国经济势头进一步减缓,但仔细观察投资、消费等方面的动向,我们可以发现诸多经济恢复的征兆,两年多投资4万亿的扩大内需政策已经初见成效。但是,有一个实质问题不可忽视,就是中国经济目前的问题是内需不足的问题。

      解决内需问题,是用财政政策,还是用货币政策,二者兼有同样的功能需要相辅相承,但更多的时侯是用前者,而少用后者。也就是说,我们应当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因为,货币政策第一是要用来追求币值稳定的,而财政政策是用来启动经济的;如果我们偏重货币政策,未来往往出现通胀或者通缩。美国为例,过多地使用货币政策,如增加低息甚至无息的货币供应量,会使每个经济主体无代价地盲目扩张自己的消费和投资,这是美国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的根源。我国是新兴经济体,如果 过多 地使用货币政策,虽然短期对启动内需要有好处,但未来极易引发通胀和资产泡沫化。二是央行在我国受行政的干预还很大,行政干预大。这样一来,就不能沿用西方国家那样用货币政策作为启动经济的工具。我们近期的几次通胀,都是货币过度供应惹的祸,如1998年以前因为投资拉动,央行在行政干预下再贷款过多,形成通胀;2003年以后由于出口导向,行政干预,央行在“外汇占款”上货币供应太多形成通胀。一季度天量信贷,会不会重蹈复辙?

    用财政政策启动经济有着较大的空间,因为我国国债只占GDP的18%,而美国国债占GDP比重的360%,日本占120%,所以我国发国债还有很大的空间,有能力发10万亿国债。如果国家每年新增GDP为3万亿,那么每年可发2万亿元国债启动经济。这比之于货政政策的另一个好处,是让老百姓的钱伴随经济增长而升值。相反,如果过多地使用货币政策,钱不值钱,人们只有拿钱去投资和消费,好像有利于启动内需,但由于国家保障不健全,还要有一个完善的过程,人们的有钱还是首选在银行里储蓄,结果货币政策越加码,钱越多,人们储蓄越多,钱也就越贬值 ,所以货币政策要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