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年前,有点儿意气风发地给《南方周末》投稿。一篇被转到了《南风窗》;另一篇不知被哪位贴到了水木清华的BBS。受一知己兄弟怂恿翻出它们,自觉还算看得下去,就贴出来了。
“下岗”与社会公正
“下岗”是目前的一个热门话题。学术界和大众传媒对如何看待和解决这一难题进行了许多有价值的探讨与分析。但时下一些颇为流行的观点也颇有些“伪学术分析”和“伪新闻分析”的味道。
比如,认为下岗职工问题的核心所在是职工就业观点的落后。学术界举证了各种各样经过深入调查得出的数据,说明职工囿于旧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就业模式的“思维定势”,缺乏对干市场经济体制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阻碍了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的解决。持有此类观点的人从未解释为什么农村改革中对原有的计划经济模式的摆脱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真诚拥护,而相同取向的改革在城市推行却遇到了“思维”与“心理”问题的阻碍。学术探讨在这里似乎精心地忽略了一个事实:农村改革的起点基本上是公正的,而城市改革的起点基本上是不公正的。时下只有对下岗“职工”问题的讨论而无对下岗“厂长”和“干部”问题的关注本身就足以说明问题:目前已经下岗的只是或至少绝大多数只是职工!我们有什么理由要求大众在面对自己下岗的同时,面对官员们的座骑排气量越来越大、厂长经理们的住房越来越向“广场”和“花园”方向移动而具有心理的承受和适应能力!当我们处心积虑地对着老百姓细述国家与企业的困难,分析着他们的思维定势怎样落后于时代,如何阻碍了改革,并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的时候,也该掂量掂量下岗职工的那些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对改革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再如,大众传媒编织出的“下岗真好”的景象。新闻媒介为我们提供了绝对不止一个下岗先驱已经过上足以令普遍老百姓羡慕的生活的样板,更有面对镜头“早知道这样我早就下岗了”、“现在看我早一点下岗就对了”之类的肺腑之言。且不论此类证人与证言在下岗职工中是否典型,且不论此类诱惑对在岗职工会产生何种导向,我倒是真的佩服我们的大众传媒:下岗失业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自愿失业,这样一件在所有的国家都是痛苦的事情怎么就妙笔和妙嘴生花地被导向成了一条通向新生活、甚至先富裕起来的康庄大道?拥有一份赖以养家尽孝的稳定的职业是老百姓无可指责的最基本的愿望,如果我们自己没有早逝的王小波先生那样的与“皇粮”断腕的气魄和能力,编织下岗幸福之势的刀笔和嘴巴最好还是都关上,否则,我们良心何在!
1998年这篇文章投给《南方周末》。一位编辑曾与我联系说要用此稿,但后来《南方周末》未纳。应该是这位编辑转给了《南风窗》,在1998年第10期刊发。
抱歉,十一年了,我忘记了那位早已离开《南方周末》的编辑的姓名,如果您能看到我把经您推荐才得以刊出的这篇老文章贴出来,就算是我对您的说了声“谢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