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增长路漫漫其修远兮


  上周公布的中国一季度GDP是举世瞩目的焦点,但是季度6.1%的同比增长值引起了不少争议,就像半杯水的典故一样,悲观的人感觉到中国经济巨幅滑坡的刺骨寒风,而乐观的人认为天下大乱之时中国还可保持增长实属吉人天相,正如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所言:“我国今年第一季度GDP增长6.1%,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进一步加深蔓延、调整、实体经济运行超出预期、发达国家经济衰退进一步加深、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明显减缓的形势下取得的。因此,应该是很不容易的。”  

  然而中国一季度所取得的增长被认为是由四万亿刺激而来,也就是说起作用的是政府的花钱大赛,因为宽松的财政政策的原因,基建工程被轻易的提上日程。黑龙江今年十月份之前将推出雄心勃勃的港口建设项目,哈尔滨一位官员说,拜中央的经济刺激计划所赐,我们计划中的项目得到了中央政府的大量支持。

  但目前外部经济体哀鸿遍野,若中国经济靠注射吗啡难以持久,所以争论6.1%是是好是坏没有实际意义,人们需要看到其他的亮点,于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受到了关注。  

  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0%。这个数字引起了市场对中国消费增长的高度关注,似乎中国消费已经开始稳步增长,同时也大大增加了中国率先走出经济困局的几率。  

  但是细究中国统计局发布的社会消费品总额数据,会发现情况并非乐观。  

  根据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08年前八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平均值为8524.5亿元。而从八月份开始,CPI开始大幅下降,这之后国内消费市场开始有所反应,去年剩下的四个月平均消费额上升到10012.13亿元,但是今年一季度平均销售额仅为9799.33亿元,反而下滑了2.13%!另外,中国统计局公布的仅是同比数字,而利用其公布的数据粗略计算的环比并非“稳步增长”,甚至今年2月份比1月份的销售总额下降了13.22%,三月甚至还低于二月,要知道二月比三月少了整整三天。  

  总而言之,所谓“稳步提升”的消费不过是一个错觉而已,而且剔除物价因素一季度消费同比实际增速仅为3.6%,试想本就可怜的中国消费额,加上可怜的增速又有什么可高兴的。同时欧美认为中国可能拿出更多的刺激计划的预期将给人民币带来升值压力,但对于越做越多的政府来说,管下这么多事能否事事周到,中国经济的并非牢不可破,至今对于中国财政刺激仍缺乏诟病之声本身就是一种危险。  

  回到经济基础理论上来,影响消费的因素有三,分别是可支配收入、永久性收入和消费生命周期模型以及财富效应。无论如何,我们都还没有看到实际增加居民收入的措施,反而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保守的数据已有2000万农民工失业返乡,沿海出口业空闲的厂房还未重新投入生产,加上即将到来的大学毕业生潮,居民收入没有任何正面影响的迹象,失业人潮又正处于生命周期的消费阶段。同时财富效应也难以发挥作用,资本市场的单一和不成熟、零星的资产证券化都不足以让财富转化为购买力,加上股市的死猫跳以及楼市的萎靡,更是让人对其难抱希望。  

  当然我并不是完全对中国消费增长不抱希望,中国有这样的沃土与实力,但是需要更多的措施,而不是继续靠财政为经济打吗啡,所以,一季度的数据仅仅说明中国希望,后面的路还十分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