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仍需要千万比干人物


  

中华民族今日仍需要千千万万比干人物

  原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现教育部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先生提出,“今天仍然需要千万比干”。搜狐官方网站在载文特加标题为,“王旭明:希望中国下一代敢于说真话”。

   敢于说真话。这个命题,就涉及到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腐败,你敢不敢挺身而出?敢不敢说出真话?敢不敢勇于同腐败作斗争?敢不敢举报腐败?可是,现实中国,却是“10个举报人9个遭报复”!这样的政治生活环境,我们中国的下一代能敢于说真话吗?

       中央编译局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何增科,“10个举报人9个遭报复”的总结,让全国再次关注举报人遭报复现象,许多国人深深表达“震惊”。

   搜狐官方深度栏目《热点话题第102期》,以“举报者没有好下场”专栏,向国人展示腐败深层次症结,官场的陋疾、体制的弊端、公权的滥用、正义在消失,酿成“10个举报人9个遭报复”惨痛局面,源于缺乏民主监督的权力,结果让举报者没有好下场,注定了共和国反腐倡廉的艰巨性。

   正因为,“希望中国下一代敢于说真话”“中华民族仍需要千万比干式人物” 这两个话题对中华民族都非常重要,作为比干的子孙,林氏后裔,我们的基因里,我们的血管里,不但有比干的基因,而且淌流着比干的血液。比干的爱国佑民、心系苍生、直言正谏、赤胆精诚、坦腹剖心,青史彪炳,永远是林氏子孙和中华民族的楷模。

   今年,2009年的农历四月初四,天下林姓的太始祖、中华民俗中的文财神——殷商太师比干,诞辰3101周年纪念日,届时世界的林氏子孙代表成千上万云集河南省卫辉市。

   中国自古就有“文死谏武死战”之说,是比干开创了中国谏净传统的先河,比干是我国忠谏文化的始祖,他的事迹对后世影响深远,以至于人们一提到大忠大义之人,立刻将之与比干联系在一起。应该说,忠谏文化促使中国政治走向开明,促进正义得到弘扬,促进中华民族的奋进。比干之后,忠谏之人层出不穷,忠谏文化代代相传,形成了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三千多年来,中华民族对比干凭吊从未间断,从先贤大儒到无名小卒,到底有多少人,现今无从考证。

    孔子盛赞比干为“三仁第一”,挥剑刻石树碑;魏孝文帝“路历卫壤”,“睹墓悼怀”,因墓建庙;“三鉴治国”的一代明君唐太宗风尘千里,临墓吊念,追谥比干为“忠烈公”;元仁宗撰文立碑;乾隆帝挥毫泼墨;著名诗人李白、孟郊、王十朋等历代骚人墨客也在此留下了大量赞颂比干的不朽诗篇。他们把比干称为“亘古忠臣”、“逆耳批鳞第一人”、“浩然正气忠良臣”。

  现代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在其著作中将其视为中国历史上较早的敢言直谏的“爱国者”。这些凭吊不但成了当时知识精英界、官场政界、社会大众对比干的敬仰与尊重,而且也成为后世书法的教材。

   妈祖系林氏的福建莆田九牧林后裔,与比干一脉相承,在福建沿海及海外各国,妈祖更受尊敬。目前全世界信仰妈祖的人达二亿五千万之众,共有妈祖庙一千两百多座。在国外,尤以新加坡、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缅甸、印度尼西亚、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林姓华人最多。他们建有“世界林氏宗亲会”(包括三十六个国家和地区),不定期地轮流到各国召开林氏宗亲会议,探讨氏族血缘。在这些国家,均建有敬奉比干后裔林默娘的庙宇,一般称为“妈祖庙”、“天上圣母庙”、“天妃庙”、“朝天宫”、“天仙宫”、“天后宫”等,并称林默娘为拯救渔民于苦难的“海神”。这些庙宇与中国大陆沿海各省妈祖庙、天后宫、朝天宫等所敬奉的偶像一模一样,反映了海内外林姓同属一“根”。台湾的林姓现在约有二百万人,占台湾人口总数的百分之十一,号称“陈林李许蔡,天下占一半”。

  自从1993年,在比干诞辰3085周年中国河南省卫辉市首次举办纪念日,卫辉累计数万名海内外来宾前来拜谒祖凭吊。其中来自泰国、新加坡、印尼、美国、加拿大、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汶莱、越南、韩国、香港、澳门和台湾14个国家和地区32个林氏宗亲代表团。现在每年的比干诞辰,已经成为河南卫辉主要的文化品牌、特殊标记和城市名片,“比干祭奠仪式”成为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卫辉市被授予“中国财神文化之乡”。



  林氏太始祖——比干   

  比干,姓子名干(公元前1092年~公元前1029年),殷朝王子,也称王子比干。比干是殷朝的政治家,是殷朝王室的重臣,曾在国王左右辅佐国政。比干忠君爱国,为民请命,是敢于直言劝谏,要求君主改善政治的爱国者,被称为“亘古忠臣”。受到人民群众的尊敬和爱戴,比干庙里陵墓古迹,碑墓均有传奇,草木皆有说法,且生得奇特怪异,是天意,是巧合,这是一个永远也解不开的谜,但这些神奇的传说经久不衰。

 
比干号称“天下第一仁”
 
     因为他是历史上第一个以死谏君的忠臣;比干是商纣王的叔父,又是他的丞相,比干对纣王倒行逆施的暴虐统治不满,多次向他谏阻,纣王不听,比干最后只好以死相谏,死后葬在新乡卫辉。

  比干庙称“天下第一庙”

   因为它是中国第一座墓、庙合一的建筑,始建于北魏,我们现在看到的建筑群为明代弘治七年重建的。在中国古代名人遗留至今的著名古庙中,有孔庙、岳飞庙,但庙主的历史均比不上比干庙,比孔庙早500多年。自唐朝以来历代英明皇帝加以封谥和维修,众多文人雅士以诗词的形式,高度评价了这位亘古忠臣,并立碑纪念,使比干庙成为碑碣林立,古文化色彩浓郁的文物宝库。比干是商纣的宰相,纣王的王叔。据《史记》《殷本记》载:“殷纣王的叔父比干,为人忠耻正直。他见纣王荒淫失政,暴虐无道,常常直言劝谏,后纣王怒而摘其心”。比干庙占地百余亩,飞龙雕柱,苍松古柏,整个建筑古朴典雅。

  比干墓称“天下第一墓”

   因为它是第一座史有记载的坟丘式墓葬;沿比干庙中心甬道穿过三门可见比干墓,为周武王所封,距今已三千余年的历史了,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魏孝文帝因墓建庙,称为天葬墓,相传比干死后,天降大风,飞沙走石,卷土将比干尸骨埋于此处,故称其墓穴为天葬墓。又说天葬墓四周生出许多没心菜和空心柏树,象征比干为国尽忠,耗尽了心血。


附:

   今天仍然需要千万比干

       ---王旭明

  比干,何许人也?原以为神。近日到河南的卫辉,方知其人其事。比干乃皇帝后裔,殷朝沫邑,官至少师,因直言相谏纣王被剖心而死。比干是我国历史上以死谏君之忠臣典范,孔子称之为“三仁之首”。据说,孔子终生不留笔墨,惟独途经比干墓地留下了四字墨宝,可见其对比干的推崇之至。

  比干是我国忠谏文化的始祖,他的事迹对后世影响深远,以至于人们一提到大忠大义之人,立刻将之与比干联系在一起。应该说,忠谏文化促使政治走向开明,促进正义得到弘扬,促进中华民族的奋进。比干之后,忠谏之人层出不穷,忠谏文化代代相传,形成了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到了今天,我们仍然需要千万比干。

   各中原因,

      一是我们现在的政治决策机制,乃至各级行政决策机制,虽然远远高于上古时代,其文明程度更非比干时代所比,但应该看到,我们的决策机制也远非尽善尽美。不少地方、不少决策还没有摆脱,或者说还没有根本摆脱一个人说了算的“长官意志”。由于决策不民主、决策不科学为事业带来的损失还少吗?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我们要不断完善决策机制,用制度约束人的行为,用制度推进社会进步;另一方面则需要千千万万比干这样的人物,在制度还不那么完善、不那么健全的情况下,敢于直言相谏,敢于坚持真理,尽可能少的减小事业的损失。

  二是现实社会中,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越来越趋于功利化,更加注重实际利益,谏言者往往得不到上司的认可,甚至还有可能被打压,更不用说被重用。今天的谏言者虽然不可能再被剖心,但软刀子杀人的味道亦甚于剖心。想至此,谏言者自然会退避三舍。再看看那些不仅不谏言,直言都不敢,只会进谗言和谎言者反倒如日中天,谏言者自然会越来越少,所剩无几者还有可能望而却步。

   三是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我,更想到了在教育工作中培养千千万万比干式的学生,具有自己独立人格,坚持自我独立品味,发扬中华谏文化的重要性。应该看到,年龄、经历如我者,已经是在时代风云变幻的油锅中煎熬出来的一辈,爽滑如油条,光亮如鞋油,自己已是全然不觉,改掉是很难的了。况且,自古赞歌容易谏言难!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希望未来的一代敢于直言、敢于讲真话,敢于批评各种不正确的见解和错误思潮,而不必为尊者讳,更不必谙熟圆滑世故之道。教育下一代,从现在开始。

  当然,对比干也不可全学。比如他太“拧”、太“轴”,居然连续四次劝纣王,怎不引得人家生气,剖心是过了,愤怒是正常的。我们则谏一谏二足矣,起码要保住命、保住心,来日方长。

   还应敬佩的是,林姓天下人。据说,比干的妻子逃到了树林里,生下了遗腹子,不敢取其真姓,乃姓林也,从此姓林的便成了比干的后人。在比干墓地,全世界不少林氏捐资捐款并常年祭拜,对比干充满敬意。假如今人学不了比干,学学他的后人也好。起码不要只会溜须拍马,更不要诬陷谗言,心是保住了,保住的却是一颗糟朽黑烂之心。考虑到您的下一代,请积一点德行吧?!

来源;《王旭明博客》

  我的相关日志:

2009-01-11 | 盘点因言获罪 “诽谤领导” 十大冤案
2009-01-11 | 文字狱主角为何都是县委书记
2009-01-12 | 新华网:国家法律何以成为土皇帝“以言治罪”的家法?
2009-01-12 | 人民网:还有多少权力机关在为虎作伥?
2009-01-12 | 中国警务报道:打击讲真话干部 想起了老农骂领袖
2009-01-12 | 河南法制报:打击报复者应予以严惩
2009-01-12 | 工人日报:福建莆田最黑的“黑”字怎样写
2009-01-12 | 半月谈:莆田一个举报人的遭遇
2009-01-12 | 法制日报:莆田一位镇党委书记因举报而被抓
2009-01-12 | 不能让“诽谤领导”事件反复重演
2009-01-12 | “诽谤领导”案中危险的公权私用
2009-01-12 | 《民主与法制》:一桩举报案的思考

网址:http://wangxumingvip.blog.sohu.com/113377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