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当前的经济数据


  
      今天中国经济开始出现回暖的现象,这确实给海内外市场带来了希望和信心。甚至有不少海外学者都认为,世界经济正在告别由于流动性恐慌所带来的市场融资成本居高不下,投资信心十分低迷,消费动力严重不足的“通缩”状态。当美国引发的全球金融大海啸从2007年3月第一阶段的金融机构债务危机,2008年8月演变成信用基础完全崩溃的第二阶段流动性危机后,各国政府都在通过积极的政策干预和资金注入的方法,来避免这场在世界经济失衡格局下发生的金融危机对本国实体经济所产生的巨大冲击作用和由此带来的经济硬着陆的风险。中国政府的救市力度尤其引起了国内外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和积极评价。三月份当全球还没有完全摆脱流动性恐慌的状态下,中国银行业的信贷增长规模确实显示出资金已经开始流向实体经济部门的迹象,中国企业的发电量回升,制造业信心指数的反弹,贸易出口下降幅度的收窄,以及股市价格上涨所释放出来的人们对未来经济的乐观预期及其财富效应可能带来的消费动力提高等救市效果,都在支撑人们对中国经济率先结束金融大海啸第二阶段的判断,以及显示出人们对未来第三阶段中国经济全面调整和复苏的期待与信心。这次广交会海外企业的踊跃参加现象,也在说明海外市场期待中国经济的复苏能够给他们国家尽早地结束流动性恐慌阶段带去增加信心的“中国商机”。

      但是,在目前一些乐观的数据面前,我们还是想提醒大家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毕竟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的增长动力主要是体现在“商品走出去”的战略上,今天,我们经济的复苏效果更多的还是出现在投资型的“消费领域”,也就是集中在以前“投资不足” 的内地和农村,因为中国经济还存在这种增量的空间,所以,我们的救市效果与其他国家相比,在宏观层面上会显得异常明显。但问题是这种政府主导“输血型”复苏,如果导致了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企业对经济形势过于“乐观”的判断,因而因循守旧,放慢了危机需要他们去加快改变粗放型增长模式中的结构调整速度,那么,今后更为严重的产能过剩和由此引起的金融体系整体资产质量的下降,会吞噬掉中国政府今天为挽救经济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医疗、教育、住房、环保、失业、养老等“惠民生”制度的改革也可能因为“绩效没有生产性投资那么明显”为由,而无法实质性地推进。从而,在社会结构上就无法根本扭转中国外向型增长的内生模式(这种内生动力用对外依存度的测算也是无法衡量的)——这必然会造成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在全球金融危机面前和全球化利益分配格局中永远处于被动和不利的地位。尤其是今天一旦政府输血型的干预政策放缓后,中国经济靠市场自身的造血功能来进一步恢复的可能性就会显得十分脆弱,经济持续震荡的格局在欧美市场还没有企稳的情况下也就难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