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化的内部矛盾02
研究教育就是认识教育现象。要认识教育现象,就必须遵循正确的认识逻辑。一般说来,对教育现象的事实认识是回答教育“是什么”(what is it),其结果是准确描述教育现象存在的形态;价值认识是回答教育“应该怎样”(ought to),其结果是确定教育活动的价值目标。两种认识构成人类对教育现象的“事实真理”探索和“价值真理”探索。从哲学的角度看,没有正确的事实认识,不可能有正确的价值认识;价值真理以事实真理为前提和基础。正因为如此,凡是伟大的思想家,他们总是试图将二者统一起来:在事实认识基础上进行价值探寻,在价值真理引导下去认识客观事实。将二者绝对分开是不可能的。然而,探讨某一具体问题,研究某种社会现象时,需要区别对待,否则,就会出现事实与价值不分,主观逻辑与客观逻辑相悖的状况。
从20世纪教育学科的发展来看,其分化的原因之一,是人们对这两种认识有了清醒的认识。研究教育事实的学科,在兼顾教育价值的同时,侧重回答教育事实。如教育经济学,侧重从经济学的角度认识教育中的经济现象,并采用大量的事实或定量研究方式,探明教育的经济功能,寻求实现教育经济效益的手段和方法。再如教育心理学,采用定量、实证、教育实验等方式,说明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规律,并使人们明了、掌握这些规律,从而提高教育效果。至于教育统计学、教育测量学、教育预测学、教育史学等,都是侧重从事实认识的角度去揭示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同样,研究教育价值的学科,是立足于探明的教育事实,去探索教育理想和教育目标,通过大量的事实材料和严格的逻辑推理,向人们揭示教育的发展方向。教育是一种不同于其他社会现象的独特领域。在这个领域里,不能没有价值追求。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就是价值引导、价值澄清和价值追求。当代许多教育学科都包含着对价值的解释和论证,一部人类教育思想史,就是不断选择教育理想,实现教育价值的历史。在历史过程中,它作为事实存在;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它作为文化价值而存在。对教育的事实认识和价值认识,其成果在当代已分别表现为不同类型的教育学科。这不是说在同一学科中,价值认识与事实认识彼此不能相容,而是恰恰相反,一种成熟的教育学科往往准确把握了二者的关系。这里所说的价值认识与事实认识分歧并导致不同学科产生,是基于不同学科体现出的不同性质而言。例如,当代教学论的发展,是事实认识与价值认识的统一;有关教学目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地位问题的探讨,更多地涉及价值判断,而有关教学过程的规律、模式、方法与手段的探讨,更多的是事实判断。但从整体性质上看,它无疑属于形成事实认识的学科。否认这一点,教学论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和价值。
问题是,在当代教育学科的分化与整合过程中,对事实认识与价值认识关系的处理,还远未达到完善或满意的状态,许多研究者的思想中还存在着矛盾与冲突。这一点,在我国目前的教育研究中表现尤为突出。主要从事教育事实研究的人,唯恐被人指责缺乏理论思维和迷失价值方向,担心既付出艰苦的劳动,又被人轻视,往往半途而废,浅尝辄止;主要从事理论研究,尤其是致力于价值判断研究的人,惧怕被扣上理论脱离实际的帽子,装模作样地强调事实认识,对自己本来不熟悉的研究领域和方法(如调查研究、实验)也盲目推崇和赞赏。出现这种现象可能有很多原因,甚至包括社会原因。我以为,人的精力有限,知识结构和能力也有限,一个现代人不可能像古代百科全书式的学者那样在多个研究领域都有杰出的贡献,要紧的是在自己认同的领域作艰苦的探索,这才是真正的学者所要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