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万言书:保护消费者才是最重要的(一)
您好!
首先请原谅我冒昧的、以这么公开的方式和您沟通。本着消费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原则,我本人就贵报近日来对皇明的批评非常重视,也急切地希望尽快解决贵报所反映的种种问题。但可惜我们想了很多办法都没有找到事件中的当事人,同时有的问题和数据的确闻所未闻,导致根本无从下手解决。在此之前的两个星期,我公司的工作人员数十次地和贵报进行沟通,希望贵报可以提供当事人的电话或者在贵报的监督下由我亲自出面解决问题,但贵报从采写该系列报道的记者到具体部门负责人一直到广告部门负责人,都没有得到明确的、有效的回复。所以我为这件事情心急如焚,安排市场部翻遍所有的经销商资料以及合同或者财务记录,也找不到这个反映问题经销商林先生(我相信既然贵报郑重报道,必然不是虚拟之人)。为此,我现在很焦虑,心里一直在想,我如何才可以尽快帮助他和与他有可能相关的消费者解决问题呢?
总编先生,我以这样的方式打扰您,不是怀疑贵报新闻的真实性。相反我认为贵报是坚守新闻事实、负责任、有担当的媒体。我记得中国新闻学的开创者之一陆定一老前辈对新闻的定义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我想您一定知道这句话里面的两个关键信息:“新近发生”和“事实的报道”。同样我也相信这是贵报所有采编人员坚持的职业操守。为此,我个人十分感谢贵报几年来对太阳能产业的关注。同样因为最近看了贵报对太阳能产业的系列报道,我希望就其中一些问题能和您做一些深入的沟通。以坦诚的心态和公开的方式,就其中涉及到太阳能产业或者皇明集团的一些疑问做一个全面的、详细的汇报。
我殷切的期望您可以感受到我的诚恳。作为一个年过半百的人,我早已过了争强好胜的年龄,作为一家大型企业的负责人,尤其国家数个协会和学会的副会长、副理事长,我深深地知道企业与媒体公然对抗毫无益处。但作为一个太阳能产业的老科技工作者或者多年的从业人员,我觉得有必要就贵报反映的部分问题理清事实,同时把消费者关心的太阳能问题说清楚,无论是好是坏,我个人感觉都没有必要藏着、捂着。如果皇明公司有问题,该曝光的一定要曝光,如果太阳能产业有问题,该曝光的也一定要曝光。当然,中国太阳能产业从无到有到发展至今天的规模,正是因为社会各界的关注、认同和帮助的结果。新闻界作为一支伟大的力量,毫无疑问为太阳能产业的发展贡献了不少的力量。在此我一并诚恳地感谢全国新闻界的朋友。谢谢你们,作为太阳能产业的从业人员,我诚恳的感谢你们的帮助。
无奈之下,我仓促的写出了这样一封万言长信,并且采取公开发表的方式向您汇报,希望您可以谅解我的冒昧。
我就贵报报道中涉及到皇明公司的问题,以及行业中我不明白的问题进行一些解释或者请教如下:
一:
1.1:小标题为:《记者手记》):从意外出局到重返下乡太阳下乡,敢问路在何方?面对着农村的环境优势、普及率的现有基础,潜力无限的太阳产业在下乡的路上却遭遇了不少绊脚石,行业不规范、杂牌横行让太阳能的下乡路有些难行。从意外出局到重返下乡,太阳产业,路在何方?业内人士提出了太阳产业的五大关:
一、标准关。太阳能热水器长期没有国家标准,整个产业处于大小作坊云集、劣质产品充斥的状况。
二、质量关。目前太阳能热水器产业发展极不平衡,行业内有世界领先企业,也有超过5000家粗制滥造、技术力量薄弱、质量意识淡薄的小企业。目前只有个别企业全套提供主机及附件系统,这对农村用户的使用是个隐患。
三、服务关。太阳能热水器是种半成品,产品售出后必须通过严格、规范的安装才能保证好用,安装不好后患无穷。但绝大多数的太阳能企业不具备全国性和深入农村地区的服务网络,售后服务没有保证。
四、耐用关。我国农村水质普遍较差、泥沙较多、酸碱度不一,太阳能热水器使用一两年后极易出现内胆结垢、腐蚀等现象,尤其在山东、江苏、河北等地,严重的甚至会出现内胆锈透、漏水,整机报废,所以必须加强其耐用性的研究。
五、适宜关。下乡太阳能热水器还必须要适应农村的住房特点。很多农村住房采用的是屋脊式结构,这种结构不适宜目前的绝大多数太阳能热水器安装,必须有专门的屋脊式支架才行,而且固定也相对较难,企业必须在这方面加大研发力度。
1.2:小标题为:《调查:太阳产业“乌云”不少》:现象二:收费标准在哪里?具体内容为:“无锡的吴先生购买了皇明太阳能热水器,没过多久就出现问题,于是拨打无锡销售点的电话要求移机,他们开价300元,吴先生又拨打到皇明的山东总厂,总部开价只要160元,于是吴先生打算移机,但却一直没有等到回话。”
我的万言书:保护消费者才是最重要的(二)
2.1:“谁是太阳能下乡路上的诚信逃兵”?
2.2:小标题《现状1:有问题就找经销商》,贵报在本文中关于不讲诚信举的第一个案例就是我创办的企业,具体内容为:“南京六合林先生 皇明热水器经销商”反映的问题:厂家给经销商的门槛只有资金门槛,其实就是“有钱就能做”,林先生做皇明经销商时候的标准是15万,厂家发了13万多的货扣了1万多的品牌维护费。对于售后维修的问题,皇明承诺他们设有维修基金,当遇到售后维修时,经销商维修后厂家应该将维修基金返给经销商,然而经营几年下来,林先生一次都没有拿到过维修基金,偶尔几次只是拿到一些宣传单页和工人的工作服。林先生表示:“经销商要养工人做售后,但是厂家从未给过一点支持,这是所有经销商的苦楚。”
厂家回复:记者拨打皇明市场部相关负责人的手机,对方表明正在开会后匆匆挂机,之后再打,截至发稿前,该负责人手机一直处于无人接听状态。
2.3:小标题《思考:经销商的职责 “全托”还上“半托”》,我感觉这个问题反映的很专业:“然而厂家是不是因为有了经销商做后盾,就可以高枕无忧袖手旁观了?经销商的能量毕竟有限,在实际售后服务的过程中会出现自身解决不了的问题,于是问题就出现了,厂家给予经销商的支持力度往往不能兑现或者经常打折甚至抵赖,经销商必须施行“全托”硬撑到底吗?厂家存在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2.4:小标题《思考 保用不保修 太阳能也讲“潜规则”?》,本文中提到“娱乐圈里的潜规则让老百姓多了不少谈资,然而频频出现的“保用不保修”的太阳能“潜规则”却是伤透了老百姓的心,也费了不少经销商的脑,这也造就了太阳能产业发展中的一个严重问题,即经销商经常转换品牌,流动性越来越大,厂家渠道控制难度不断增大。”
2、5:小标题《记者手记》本文中提到“太阳能,一个在中国2008年总产值达到430亿元,出口1.2亿美元的绿色行业,普及率尚只有10%左右。为什么如此节约环保型产品在国内发展了20年还有这么多的市场空白?
2.6:同一个小标题,报道中指出:“广而告之的宣传力度应该不弱,然而巨额品牌宣传却没有带来太多正面效应,企业忽略“内功”方面的功课,却大力通过资本操作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和规模性,尽管已经有人提出采取“第三方安装服务模式”来解决售后问题,然而面对日趋成熟的消费素质与传播途径,这个赌注下得有点险。”
我的万言书:保护消费者才是最重要的(三)
3.2:小标题《影响 品牌认知度低 售后情况复杂》本文中指出:“能脱口报出太阳能行业中知名品牌的人很少,经过20年的发展,一个绿色环保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却不过10%左右!”
3.3:和上一个问题在同一部分指出:“据一些经销商反映,太阳能企业在与他们签订经销合同后,完全没有对他们安装人员和维修人员的专门培训,这样的服务质量也就可想而知。”
皇明集团现拥有专业人才教育培养的“三院一中心” (含皇明商学院、皇明工程技术学院、皇明太阳能职业中专和集团教育培训中心),现整个“三院一中心”及和各大院校合作的太阳能班,在校学生10000多人,包括皇明商学院的企业学员和职业经理人学员,皇明工程技术学院大、中专学生、合作办学高校皇明班学生,在读的销售店长及专业的销售员,节能建筑设计师、技术研发设计师等。目前集团投入极大资金支持,完善各类基础学科与实践教学设施,另有7个生产厂、上万个专营店的实训基地等。
3.4:记者调查发现,皇明太阳能产品进的卖场最多,比如在南京新街口的家电卖场买皇明产品,主城区消费者可以免费享受送货安装的服务,但对江宁等部分区域就不负责送货了,更别说免费安装;
一直到我快成年的时候,爸爸、妈妈和奶奶都担心我这个小“黑五类”找不到媳妇,他们一直商量着如何在乡下的老家为我介绍一个对象的事情。
我是吃苦长大的,所以到现在一直保持着每天十多个小时以上的工作时间,几乎没有过什么节假日。
所以,我坚信个人努力可以改变命运。
几十年下来,起初被逼的也罢,现在主动的也罢,努力工作+努力学习已经成为了一种日常生活。因为我知道,如果我和我的同事们不这样,皇明集团及中国太阳能产业还真的会沦落到像贵报所描述的那种境况。
我认为一个家族最重要的不是短时间的巨额财富拥有,而是长久保持一种通过自我努力改变命运的奋斗精神。
1958年,祖籍江苏的我出生在山东聊城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的人。
1978年,中国恢复高考,我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大学的第一堂专业课上,石油矿场专业的奠基人陈如恒教授的一句“中国石油只能开采50年”给我埋下一颗忧患的种子。毕业后,我进入德州石油系统工作,但是我越干越痛苦,陈教授的话时时刻刻影响着我,我了解石油的价值,石油这么珍贵,快没了,怎么办?而我还要多找石油,快找石油。我崇尚个人奋斗的,奋斗半天却发现是一个死胡同,在我有生之年自己没事干了,自己给自己掘坟墓。最后我也很恐惧,我不愿意为这个夕阳产业做陪葬”。
如果说陈教授的话我埋下了新能源的种子,那么女儿的出生,则最终促使我从石油折身而去,走向太阳能。女儿一岁多时,环境的污染已经很严重,作为一个父亲,为了女儿的蓝天白云,“为了子孙的蓝天,您可以不用皇明,但您应该用太阳能!”这种对未来能源和女儿未来生存环境的担忧之情,慢慢转化为一种责任,一种对子孙后代的“忧患”意识,而“忧患”和“使命”意识不断地激发我和我的团队为这一伟大愿景不懈努力和实践。
1995年,我以我名字的谐音,创立了皇明太阳能有限公司。这无疑是将自己的名字卖了。如果做砸了,不仅仅倾家荡产还会身败名裂(虽然以个人名字命名公司,在国际上不少,但在中国并不多)。卖掉名字的背后,是时刻提醒我和我的团队,并让千千万万的消费者以及社会监督,皇明产品是个人信誉和品格的象征,保证产品的品质,就是维护了我个人的声誉。
2003年,当选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2005年、2006年两次全国人代会上,提案“建筑节能法”。
2006年5月,应联合国总部特别邀请,作为主讲嘉宾登上联合国讲坛,向世界100多个成员国及几十个国际组织介绍了皇明创造的中国太阳能的可持续模式(简称皇明模式),成为登上联合国讲坛的中国企业家第一人。
2006年12月,被中宣部、全国人大环资委、国家环保总局、文化部、共青团中央等七部门联合授予“2006绿色中国年度人物”称号,是当年唯一入选的企业家代表。
2007年3月,被世界自然基金会授予“中国可再生能源突出贡献奖”、被亚洲制造业协会命名为“中国制造业十大领袖”;
2008年,当选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2008年9月,当选国际太阳能学会副主席,10月正式任职,成为中国担任国际太阳能权威学术机构领导职务第一人。负责全球太阳能科技向工业界转化,太阳能科普教育和会议发展。
我对自己的几点工作总结:
1、下海之前,个人亲手生产、安装了400多台太阳能热水器,亲自指导并参与安装了数万台太阳能热水器;
2、与皇明团队,自1995年创业起,在全国开展太阳能万里行活动,启蒙了中国太阳能市场,探索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太阳能推广普及路子,催生了一个富有强劲竞争力和巨大潜力的太阳能产业。
3、带团队自行设计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首条真空管自动化流水生产线,开创了太阳能真空集热管高品质、规范化、大规模自动化生产先例;
4、在皇明集团建立了世界太阳能行业中检测项目最全最精细、检测标准最高、太阳能检测最专业的检测技术中心,提高了太阳能行业的整体检测水平;
5、开创了太阳能产业的工业体系,为中国乃至世界可再生能源利用和商业推广提供了借鉴,解决了世界太阳能工业化的难题,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太阳能的产业化,为世界可再生能源发展树立了样板。
6、创造的中国太阳能可持续模式(简称“皇明模式”),为全球能源替代寻求解决方案,提供样板。
7、代表中国民间提出了开源、节流的能源建设方向,拟出了第一份“近期替补”、“远期独有”的能源替代时间表,阐述了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光明前景。开源是寻找常规能源的替代品,拓展能源的新来源,开发清洁可再生能源;节流是节能降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近期替补”,即到2010年可再生能源替代常规能源10%,其中太阳能占5%;“远期独有”,到2060年后替代90%以上,太阳能占50%。
8、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议案的领衔提案人,“催生”了这部国家法律的颁布实施。在第一次参加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联合了60名全国人大代表,提出可再生能源法议案,于2005年2月获得全国人大常委会高票通过,并2006年1月1日正式实施,法律从议案变成条文,再到颁布实施,速度之快在中国立法史上是罕见的。
9、2007年提出的节能降耗建议,成为全国“两会”十大热点之首,新华社、人民日报、CCTV等国内主流媒体,以及挪威、日本等国际媒体都给予了重点报道。在全国率先提出“G(绿色)能源替代”战略,建议用太阳能光热大规模替代工业、农业、建筑、生活热能,大力推动能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G能源替代”战略被列入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
10、 2007年1月因为对农村边远地区及贫弱残等捐助太阳能等被中华慈善总会评选为“中华慈善人物”。多年来,皇明坚持“感恩自然、奉献社会”,主动担当起作为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并一直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
我的万言书:保护消费者才是最重要的(四)
1、皇明太阳能集团作为世界太阳能热利用产业的领导者,年推广集热器面积200多万平方米,相当于整个欧盟的总和、比北美的两倍还多。
2、皇明品牌集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中国环境标志产品于一身。
3、全球太阳能热利用技术领先者。先后承担和参加六项国家“863”项目、三项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两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一项国家“双高一优”项目等共计132项,拥有国家专利603项,我个人拥有专利50余项。
4、三合一BIPV、远程控制、恒温、智能化太阳热水系统等太阳能光热技术,拥有太阳能采暖、太阳能制冷、太阳能海水淡化、太阳能建筑节能、产品检测等国际国内领先的核心技术,
5、2004年皇明斥巨资打造的中国太阳谷,是目前球最大的太阳能产业聚集区,是集产、学、研于一体的太阳能产业平台,拥有世界级可再生能源制造物流中心、研发检测中心、科普教育示范中心、观光旅游中心、国际会议中心等五大中心,成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应用示范推广样板基地。
6、中国太阳谷每年在真空管、热水器、光伏、太阳能与建筑结合等节能产品方面诞生的新技术上千项,其中500多项新技术新工艺都能够转化为生产力、新产品。中国太阳谷成为全球太阳能领先科技、产品的孵化器、世界太阳能“硅谷”。
7、皇明太阳能集团与山东省德州市政府合作,击败了来自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国的强大竞争对手,成功取得了2010年第四届世界太阳城大会承办权,大会就将在中国太阳谷举行
8、制定太阳能热利用标准。皇明检测技术中心成立于1997年10月,先后自主研发和从国外进口了大批世界上先进的测试设备,保证了实验检测的权威性、先进性、科学性,目前已发展成18大实验室。检测项目覆盖了从原材料、配件到整机检测的所有项目,检测标准和检测技术比国家级实验室还要精尖、专业、全面,成为太阳能行业中检测项目最全面、检测标准最高、太阳能检测最专业、检测设备最先进的检测实验室。关于太阳能热水器的标准文件,国家标准不足20部,国际标准不足50部,皇明作为世界太阳能热利用行业的领导者,企业标准超过400部,皇明企业标准是国家标准的28倍,是国际标准的8倍以上。
9、皇明太阳能集团还多次参与主持或参与太阳能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近三年参加制定的国标文件主要有:《全玻璃真空太阳集热器》、《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规范》、《太阳集热器热性能试验》、《真空管型太阳集热器技术条件》、《平板型太阳集热器技术条件》、《太阳集热器热性能室内试验方法》、《家用太阳能热水系统主要部件选材通用技术条件》等国家标准。
1、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中国太阳能产业规模位居世界第一,可再生能源正迅速从“替代能源”向“主流能源”转变,2007年全球相关投资估计将超过1000亿美元,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发展迅速。
2、在全球可再生能源都在起跑线上时,我们中国人抓住了先机,在没有政府补贴的情况下,走出了以往其它行业所走的“引进消化吸收落后,再引进再吸收再落后”的怪圈,完全独立创新创造出中国太阳能奇迹。
(1)影响最大: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太阳能光热市场,也是世界最大的太阳能集热器制造中心。截止2008年,中国太阳能热水器推广面积约1亿多万平方米,占世界总量的76%。覆盖数千万万家庭约近亿人口,居于世界绝对领先地位,是“世界太阳能热水器总量和太阳能节能环保第一大国”。中国太阳能热利用产业市场化发展的模式,已经成为世界可再生能源的典范。
(2)贡献最大:中国太阳能热利用产业为社会提供近60万个就业机会,累计替代常规能源达2亿吨标准煤,碳减排能力达2亿吨。仅我们公司十多年来推广已1000多万平方米,相当于节煤2000万吨,减排2000万吨。目前集团一年的推广量就达200万平方米,相当于欧盟总和、北美的两倍。
(3)最适合中国国情:常规用热需要消耗巨额电、油、气、煤,尤以电转热为最不经济、效率最低,只有不到50%,而且对环境会造成很大的污染。而太阳能热利用产业最接近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比如说城市、农村、机关、学校、医院、宾馆热水及采暖制冷均可由其替代。未来5-10年太阳能热利用产业可实现的能源替代。太阳能热利用替代常规用热方式,最适合中国国情,最易被国民接受。
(4)普及程度最高:经过10年发展,我国太阳能热水器已经遍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成为热水器市场最重要的替代产品。城市的平均普及率达到约15%,高的地方达到30%左右,有“中国太阳城”之称的山东省德州市则高达60%。太阳能光热不仅在民用上,工农业生产如:造纸、饮料、机械、纺织、食品、养殖、种植等等,都可由太阳能替代。如果把能源按利用方式可以划分为“热利用”和“非热利用”两类,那么用于热利用的能源将占能源消耗总量的一半以上。这个广阔的市场中,用太阳能去替代烧油和烧煤,如今在技术上和价格上已具备了大规模实施的条件。
(5)自有技术含量最高:在内无参照,外无引进的情况下,经过十余年创新发展,整个太阳能光热产业自有技术占95%以上。中国太阳能热利用产业,无论在规模、数量、市场成熟度方面,还是在核心技术、民族品牌方面,都领先于世界水平。以技术为例,如皇明太阳能集团最新研制的“太阳芯”——高温镀膜集热钢管,在400℃以上的高温环境下仍能正常工作,是菲涅尔式太阳能热发电装置的核心部件。产品已经出口到美国、德国、西班牙、澳大利亚等地,。另外我国在太阳能高温发电集成系统、采暖制冷、海水淡化、建筑节能、技术设备检测等方面,都拥有国际国内领先的自主技术。
(6)最经济实用:国家与社会的投入产出比最高。据测算,同样是太阳能热利用装置,采集热能折合成电力,美国综合成本相当于4美分/KWh,折合人民币约0.32元,而我国由于设备人工等成本相对较低,仅相当于人民币0.15元/KWh。
(7)政府及社会负担最轻:太阳能热利用产业是新兴产业,发展只有十余年历史。产业发展历史上国家投入较少,对社会只有贡献,不存在国有企业改制、分流、剥离等诸多负担。国家只需在产业初中期给予优惠政策,投入研发、设备,加强能力建设,就能实现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