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的过程中,我们党一贯重视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一贯推行控制人口、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政策,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逐步深化,最终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继提出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后,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明确提出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又一重大创新成果,是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是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拓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而提出的更高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7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宁夏时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要求我们“要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上迈出更大步伐”,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抓紧抓好,扎实努力,长期努力,使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为建设祖国西部生态屏障做出贡献。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只有实现了生态良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才有坚实的生态基础;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和谐才能得以实现。其一,建设生态文明是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体现。古人讲:“天生万物,唯人为贵”。坚持以人为本,当物质的增长与人的生存发生矛盾的时候,应当首先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不但要注重当代人的生存发展,而且也要考虑到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其二,建设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是经济发展与保护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协调一致,是为了让子孙后代能够享有充足的资源和良好的环境。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能源、土地、矿产和水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尖锐,生态环境的严峻形势迫使我们必须加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尽快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是以和谐发展为核心的生态文明模式已逐渐成为全球共识。进入工业文明以来,人类在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危机和生态危机,许多思想家对此进行过反思。卢梭曾对工业文明的过分膨胀破坏人与自然和谐的可能性和危险性发出警告。马克思、恩格斯更是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所导致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异化做出过深刻思考。马克思指出:“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恩格斯曾发出警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尤其从1972年以来,《人类环境宣言》、《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二十一世纪议程》等有关环境问题的国际公约和文件相继问世,标志着以和谐发展为核心的生态文明模式已成为全球共识。二是世界性的生态现代化正在形成。如果从1972年联合国首次人类环境大会算起,世界生态现代化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尤其是西欧和北欧等发达国家的生态现代化取得明显进步,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有了实质性进展。三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党中央第一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进党代会报告,我国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行动,彰显了我国是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同时,不少省份也适应生态现代化的新趋势,相继做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意见和决定,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适应上述发展趋势,迫切要求我们审时度势、把握机遇,跟上国内外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一是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区利用比较优势、发挥后发优势的客观需要。“欠发达、欠开发”的特殊区情,决定了我们必须保护和发展良好的自然环境和原生态文化,充分发挥现有资源优势,深入挖掘建设生态文明的比较优势和加快新型工业化的巨大潜力;必须切实把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最突出的竞争优势之一,努力实现宁夏发展后来居上。二是建设生态文明之路是解决我区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当前,我区发展中最突出的矛盾是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民生与生态的矛盾。近些年,我区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能源矿产等资源型产业的带动,而这些产业往往能耗物耗高、环境污染大,任其下去势必导致生态优势的丧失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可持续。走建设生态文明之路,正是解决这一突出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三是建设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提高幸福生活水平的共同愿望。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人民群众提高自身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愿望更加强烈。我们理应适应广大群众的新期待,把更多的精力用在解决民生问题上,用在为人民群众创造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上,不断增强他们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