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科发展的动力机制探寻01
人类研究教育的活动,有记载的历史,也有数千年。千百年来,难以胜数的圣贤仁哲对教育问题发表的精辟见解,或以有形的物质载体留传于后世,或以无形的文化心理态度影响后人,构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教育文化宝库。今天人们研究教育问题,既要面对沉甸甸的历史记录,去搜寻、解剖和摄取属于全人类的教育智慧,又要立足于活生生的教育现实,在错综复杂的现代社会结构中给教育以清晰的定位和描述,还得引导人们去为实现教育理想而进行不懈的求索。可以说,在当代,教育理论的模糊性、教育现实的复杂性要求研究者付出比过去任何时代多得多的努力。
人类20世纪以来教育学科、教育理论流派的发展,忠实地记录了这个领域的人们奋力以求的心路历程。本书所记述的学科发展和理论家们的贡献,只能算是概述,很难说精确,也许还有误解。然而,通过西方教育学科的发展和教育学者们的贡献,我们可以看到20世纪以来人类教育研究发生的根本变化;教育科学从学科内部研究内容的拓展和受学科外部研究方法论的影响,迅速走向体系的拓展和研究方法的成熟。
教育研究范围扩大。传统教育学只关注学校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中的教学,研究的教育问题是在这样一个范围内发生的。因此,教育研究难免受到限制,研究结论难免陷入片面。20世纪以来,随着人们认识视野的拓宽和教育学科建构的需要,教育研究从学校辐射到社会,又从社会的角度反观学校,从而出现了教育社会学、比较教育学等注意从宏观、整体角度认识教育现象的学科。除了研究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以外,教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也进一步拓宽,如教育与哲学、教育与政治学、教育与经济学、教育与人类学等,使得传统教育学的学科体系迅速分化为各门具体的专门研究某种现象或某一专门问题的教育学科。应该说,这是另一种形式的研究范围扩大。除此以外,在传统的研究范围内,人们的认识触角伸入到教育的微观领域,就教育内部的某个具体问题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如教师社会学分析、班级社会学分析、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儿童道德判断水平的提高、儿童语言发展与思维发展的关系等。这些研究构成了对教育微观领域深入精细的认识。可以说,当代教育学科的研究范围,同传统教育学相比,既有向宏观社会结构的广泛辐射,也有向周围其他学科的渗透或借鉴,还有向自身内部问题的细致考察。教育学科向这些不同层面的延伸和突进,把教育研究推向了一个更高的理论层次和发展水准。在当代,一个没有经过专门的教育学科知识学习或训练的人,很难对教育问题发表中肯的建议。而这一点在20世纪以前司空见惯。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科学已开始建立起自身的学术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