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更引起关注
中国国情之一是发展很不平衡,在教育上也是如此。沿海与内地教育、城市与农村教育、高等与基础教育、重点与一般学校,等等,存在很大差距;而且发展得快和好的那部分只占全国人口和面积的少数,而发展得慢和差的那部分则占全国人口和面积的大多数,这是中国长期以来的教育发展状况。对于教育发展不平衡,目前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发展不平衡是客观规律,不可避免,也不可能消除,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必大惊小怪;由于我国经济实力小,不可能拿出太多钱让各地齐步发展,只能让少部分先走一步,而沿海、城市教育和重点学校有条件发展得更快些,应优先让这些地区和学校加快发展;与其将有限的经费投入到全国十几亿人的汪洋大海中,不如将其用于重点支持少部分基础和条件较好的沿海、城市和重点学校,使这部分能发展得较快较好,以利保证国家急需的高级的、优秀的人才和沿海、城市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种观点认为,教育发展不平衡不仅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客观存在,也是我国长期以来重沿海、城市、高等教育和重点学校,轻内地、农村、基础教育和一般学校的指导思想支配下的发展结果,也就是说,教育发展不平衡不能仅归于客观原因,更重要的是人为的结果;长期以来,不平衡的双方,不是差距在缩小,而是在拉大,矛盾在加剧,现在已出现城市、沿海人才过于集中、学非所用、闲置等现象,而农村、边远地区人才严重缺乏,农民和工人素质难以得到较快提高;而且随着教育发展不平衡进一步加剧,以上现象也将会更严重。因此,应该将教育投入重点转向农村、边远地区、基础教育和一般学校,以制止教育发展不平衡的进一步加剧。我们认为,双方的观点都不是没有一定道理,但只强调不平衡的某一方,轻视甚至不顾另一方的看法是片面的。从理想和平等的角度看,各地和各级各类教育都能得到较快较满意的发展,达到较高水平,使人人受到较好较高程度的教育,这是任何人都不会反对的。但客观上,由于中国人口多,经济实力较弱,地域广阔,若干年的发展不平衡已使各地各级各类教育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今后不可能使它们都齐步走;此外,中国现代化建设也需要一部分基础和条件较好的沿海和城市教育以及重点学校先走一步,发展得较快些。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教育发展不平衡是合理的,差距拉大的问题可以忽视和不顾;反过来,内地、边远地区和农村教育、基础教育、一般学校长期处于发展缓慢和落后状态是不合理的,而且从长期目标看,对我国经济发展并不利,但也不能以此为理由,要求放慢沿海、城市、高等教育和重点学校的发展步伐。从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现实途径看,使沿海、城市教育和重点学校先走一步,率先接近现代化,是正确的。现在的问题主要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不平衡的差距正在拉大,教育较发达的地区和部分,步子越来越快,而教育较落后的地区和部分步子仍不大或较缓慢甚至停滞。这个趋势越来越明显,长期下去,后果可能是严重的。不仅可能由于占人口和面积大多数的农村、内地、基础教育和一般学校发展较差,而制约中国经济的长期目标的实现,而且还由于差距拉大后,中国经济文化教育的两极分化可能会带来较大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其后果是难以预测的。因此,从现在起,中国在支持较发达的那部分教育地区和单位尽量利用自己的较好条件和基础加快发展的同时,也应从实际政策和行动上加大对较落后的那部分教育地区和单位的支持,使它们能取得扎扎实实的、较明显的发展,使它们与前者的差距不要拉得很大,甚至使一些地区和单位缩小差距。当然,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一个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努力解决的难题。
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未来趋势和问题,当然不只是以上三个方面,还有其他的一些趋势和问题,例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对中国教育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到底与教育应是何种关系,目前正在热烈讨论之中,有些观点甚至是针锋相对的;又如,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期望越来越大与教育经费紧缺和教育条件薄弱的矛盾问题;再如,如何大面积提高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质量和稳定教师队伍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对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方向和进程具有较大影响。总之,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大方向正在比较明确,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并将会越来越充实和完善;但也会有许多困难和矛盾。我们相信,经过中国人民的长期努力和艰苦奋斗,随着中国现代化总体目标的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也一定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