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陕西网讯:“西三角经济圈”的核心内容是: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重庆城市群、成都城市群联合,大西南与大西北联手,共同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届时,陕川渝“西三角”加上东北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华中城市群,以及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城市群,形成整个中国七大城市群的构架,并将最终构成中国通过大经济圈和大城市群经济来支撑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
翻开地图,将西安、重庆、成都用三根线相连,一个指向东北方的等腰三角形呈现在眼前,这里是“西三角经济圈”的核心区域。
这个三角形及周边区域总面积22万平方公里,涉及人口1.18亿,GDP总额1.5万亿元,占全国的6.3%,整个西部的33%。
“西三角经济圈”包含47座城市,汉中位于其中,因汉中处于三角形腹地,北承西安,南接成渝,区位优势格外明显。
有专家预计,如果“西三角”的经济增长速度为年均13%到15%,那么在2015年到2020年之间,随着成熟度提高和规模加大,增长速度会降到12%到13%左右,到了2020年,“西三角”GDP将占整个西部的50%左右,占全国的12%到13%。
一石激起千层浪
在今年的陕西两会上,一颗“重磅炸弹”引起了广泛关注:陕西省政协委员徐砚平提出“西三角经济圈”的概念,建议国家将重庆经济圈、成都一小时经济圈和西安的关中经济圈联合起来,形成“西三角经济圈”,并明确为全国第四增长极。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副市长黄奇帆督促国家发改委等部委深入论证,并将其纳入国家的‘十二五’规划。
一石激起千层浪,“西三角经济圈”甫一出现,立刻引起各方面的热议。
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总商会会长冯钧平曾参与了关于“西三角经济圈”的讨论,他说,陕川渝地处我国中、西部腹地,是西北、西南通往沿海、中原的交通要道,具有很大的地缘优势,同时该地区资源种类多样,储量巨大,优势产业集中,能源、化工、装备制造、高新科技、旅游业都有巨大优势。
对于陕西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会长张宝通来说,“西三角经济圈”是一个“迟来的却又大胆的、对西部具有极强推动力的设想”,“西三角”的建立设想,将是未来10年西部争取更多支持的最佳时机。
西北大学教授白永秀认为,“西三角”可以将三地统一规划,进行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产业一体化,对西部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尤其西安、重庆、成都作为西部的三个重要特大城市,“具有西部文化共性,特别是在自然经济文化和传统文化方面具有共性”,应该对整个西部有带动作用,成为西部经济的增长极。
打通陕川渝的高速通道
从西安到成都,直线距离约为600公里;西安到重庆,直接距离约为560公里,而成渝间直接距离仅270公里。
从西安到成渝,需翻越秦岭和巴山,道路艰险,“难于上青天”。
要实现 “西三角”就必须从交通入手,打通连接川陕渝的高速通道。
省发改委主任祝作利说,陕西 (西安)正在打造到重庆、成都的“一日交通圈”。陕西今后5年,将投资约7000亿元,全力推进交通、水利、电力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解决陕西基础设施薄弱问题。具体来讲,到2012年陕西高速公路总里程将突破3800公里,建成关中公路大环线,构筑关中城市群1小时经济圈和连接重庆、成都等9个省会城市的“一日交通圈”。在铁路建设方面,将建成“两纵五横四个枢纽”铁路骨架网。“通过这些发展,西安、重庆和成都之间的交通障碍将被彻底打通。”
据了解,设计时速为250公里的西安到成都的客运专线今年内将动工,2013年(预计)竣工后两城行程将缩至2小时多;同时,铁道部对重庆的建设规划中明确指出3小时到西安,重庆到西安的距离要小于成都到西安,专家希望能借建立“西三角经济圈”的契机进一步提高铁路等级,将两城行程也缩至2小时许。
在水运方面,随着重庆“长江上游航运中心”的建成,特别是三峡库区蓄水后,万州港将成为常年通行万吨级船队的深水良港,这将为西三角、整个西部与东部乃至整个世界互动提供了重要的通道。据一位交通专家说,只要修通了万州至安康的高速公路,西部“出海走廊”便初步形成。另外,当前正在修建或准备修建的兰州至重庆铁路、十堰至天水高速和宝鸡至巴中高速,也将为改善西三角内部和外延的交通起到重大作用。
如何实现经济互补
对于设立“西三角经济圈”的构想,省发改委主任祝作利表示,一直以来,三地都保持着较好的合作关系,这为发展“西三角经济圈”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西安在高新技术方面有优势,装备制造业有基础,飞机制造业有潜力,能源和矿产资源有储量,农副产品有特色,旅游产业有名气。若与成渝经济带形成稳健的“三角”,就会实现产业互补,错位发展。
祝作利认为,目前,三地城市的基数还比较小,只有三地联合,做大基数,才可能使经济总量占到全国GDP的10%以上,“西三角经济圈”才有可能成为中国第四增长极。
有经济学家指出,设立”西三角经济圈”,需要在重庆、成都、西安三个大城市间建设一批中小城市,从而使三个城市的辐射范围形成交集,有效延伸产业链和实现产业分工、配套。同时,各个城市间要根据各地区的区位特点和比较优势,进一步加强经济区内的协调,鼓励和引导要素流动,促进生产力布局的合理化,加快区域性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
据了解,西部地区一直没有一个实力很强的经济圈,缺乏核心的辐射力与带动力。这样的结果,往往会导致三地在发展上各自为政,资源、产业不能整合和有效分工,各自的优势也难以得到更大发挥。若能实现联合,则可以强化协作,合理分工,避免在同一区域里恶性竞争。
活跃于网络论坛的民间学者楚汉说,在“西三角”中,西安可重点发展高新产业和加工制造业,陕北重点发展能源产业,陕南重点发展绿色产业,避开自己的非优势产业,如此才便于三个城市联合起来,集中力量搞好自己的优势产业,使整体得以提升。
汉中将成为“西三角”的交通枢纽
如果从地缘或人文因素考虑,“西三角”对于陕西经济的影响,汉中首当其冲:汉中毗邻川陕甘,为“西三角”的腹地,且与川渝文化相近,地貌相似,具有关中和陕北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寻求突破发展的我省汉中,能否借自己的区位优势,在三个大都市欲打造中国经济第四极的进程中发力,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据专家介绍,在“西三角经济圈”提出前,关中经济圈和成渝经济圈就已存在,并对其辐射点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由于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它们对汉中的经济拉动作用不显著。例如成渝经济圈也辐射汉中,但毕竟有些勉强,因为成都发展不会过多考虑汉中的问题。
随着“西三角经济圈”的提出,一条更广的发展之路出现在汉中面前。
汉中市发改委副主任刘宝明说,国家对基础建设投入很大,随着西汉高速、西成高铁、十天高速等陆续开通,“汉中将成为整个西北和西南的交通枢纽,这有利于汉中与外界对接,寻求更多的发展机遇”。
西北大学白永秀教授认为,汉中承北启南,应该做足自己的优势产业--生态旅游。他说汉中有许多旅游资源,如果进行重新包装定位,一定能吸引众多客人。合理开发汉中旅游资源,循序渐进,才能在保持经济发展和旅游经济点上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另外,汉中还可以多发展现代物流,利用自己在‘西三角’的交通枢纽地位打造现代物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