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货币体系的软肋


 

我们货币体系的软筋
从流动性过剩的流程分析中,可以发现,我们的货币体系有若干缺陷,形成了我国货币体系的软肋。
先从流动性过剩的源头分析起。
我国原来是外汇奇缺的国家。在1979年以前,我国的外汇储备从来没有超过10亿美元,有几个年头甚至还是负数。1987年底我国外汇储备仅有167亿美元,2004年外贸顺差达到320亿美元,当年服务项目还有逆差120亿美元,轧差后,当年外汇结余也仅200亿美元。这一点外汇结余,对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又能算得了什么!外汇储备快速增加是近几年的事。外汇收入主要来自外贸顺差、外资投资和热钱涌入。但就在这个时候,美国利用美元地位,实行过度消费和高负债经营模式,制造了流动性过剩。美元的流动性过剩也循着外贸顺差、外资投资、热钱流入等渠道进入中国,并且一年大于一年。为了维护对美的出口势头,我们将一部分外汇储备用于购买美元资产,也是年年大幅度增加。我们现在拥有外汇资产一共是23万亿美元,70%投为在美国,风险很大。值得我们研究是:我们的金融系统的独立性是很强的,流动性过剩是如何进来的?进来后对我国有那些影响?
 
先说国际环境。
这几年,我们经济发展很快,但与此同时无论是国内环境或国际环境变化都很大。突出的是美国,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后又针对中国连出险招。在政治上,发动了所谓西藏问题并且把西藏问题与北京奥运会挂起钩来,策动了拉萨暴乱,接着策划了一次又一次反华事件;在经济上,美联储连续大幅度下降美元利率。美元利率从高于人民币三个百分点,下到负两个多百分点,512,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升值达到6982,但离岸市场交易的一年期人民币无本金交割(NDF)在上周大跌19%以后,转日继续下跌68个基点至65566,即市场预期人民币兑美元一年内有望升值65%。照此推算,只要及时结汇,就可以从人民币升值中得到两位数以上收益。汇率渐进式改革政策又强化人民币升值预期,由此进一步推动了世界热钱涌向中国,破了我们的“汇率关”。今年我们的贸易顺差稳定,而外汇储备持续暴涨。据专家估算,到今年年底,涌入中国的热钱累计将达到6500亿美元左右,一季度外汇储备增加1600亿美元,是外贸顺差和FDI总和的一倍,热钱流入的规模已经超过去年的70%。如果热钱进来后,又进行炒楼、炒股票等资产投资,其危险性显而易见。
在这期间,汇率频繁变动,也增加了出口企业困难。
与此同时,我们的“货币发行门”也接连失守。
由于我们实行的是强制结、售汇制,外汇占款占用基础货币。在经常项目通常保持顺差的情况下,外贸顺差和热钱流入增加,外汇储备占款就得相应增加,亦即货币发行增加。虽然我们用发行央票、上调准备金率等措施来对冲外汇流入增加,基础货币投放仍然连续大幅度增加,我们工作非常被动。造成工作被动的原因,就是那个结、售汇制度和外汇储备占用基础货币制度,是我们把外汇储备建立在货币发行基础上:收进多少外汇,我们就发行多少基础货币。外汇储备占款是“零成本”。受益的是国家,受损的是全国老百姓财富缩水;基础货币发行由外汇流入多少来决定的,等于把货币发行权转到别人手里,我们变为被迫投放。也正因为外汇储备增加对我们经办单位没有任何压力,这几年,年年外汇储备都增加几千亿美元,投放基础货币1——2万亿人民币。此时我们只在经济方面考虑,很少考虑人民负担。外汇储备增加多了,就多买美国国债。汇率、货币的基本职能模糊了,“汇率门”、“货币发行门”调节机制失灵了!
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用外汇储备购买美国国债、公司债,扩大国内人民币投放,引发了通货膨胀,货币的基础职能也受到挑战。
 
现行的金融体制加剧金融职能的扭曲。
为了应对贸易顺差的急速增加和热钱的疯狂涌入,我们动用了存款准备金手段。从2003921,我们将存款准备金从6%调高至75%,接着在不到四年的时间内,存款准备金率已经连续调高了14次,存款准备金率已升至165%,其幅度已高达105个百分点,并且沿着同一方向运行,货币投放与货币紧缩的重点又不一致,紧缩的负面影响也因此集中、加重到部分企业——中小企业,造成经济结构严重扭曲。
 
循着外汇流入的流程分析,就可以找到答案。
美元进来、结算后,基础货币投放落到境内企业持有,受惠的是出口企业;人民银行用调升利率,或用发行央票、上调准备金率对冲、信贷紧缩,受“过”的是全社会的企业、百姓。境内出口企业得到外汇后,在国有商业银行兑换成人民币,存在银行;即使用掉一些,没有用完部分,还得存银行;银行用这笔存款来发放贷款(银行只支付活期存款利率);企业得到贷款后,进入企业的结算账户,由贷款形成的存款,叫派生存款;再贷款,再派生存款﹍﹍。因外汇占款而投放的基础货币在不断扩张中,市场货币流通量与物资供给的对应关系变化了,币值变化了,进而引发通货膨胀,影响的都是全社会。在这里,还要插上一句,社会闲散资金以储蓄存款形式,存进到银行,大头也是国有商业银行。两者在这里会合,扩大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供应。商业银行的贷款对象大多是国有企业和大企业;收缩贷款时,中小企业首先受到冲击。有些企业不是出口企业,或不是银行贷款对象内,紧缩政策调整、物价的波动、利率的变化,其影响无不波及。所以说就全社会而论,贷款扩张与紧缩、政策受益与受损的是不一致的。与此同时,我们的资本市场也是国有企业、大企业的天下,这几年,我们用同一方法,治着同一方向紧缩,受冲击最多、最大的又是处在这一层次的中小企业。国有企业、大企业绝大部分都上市了,银行信贷收紧后,可从股市得到补偿,中小企业可能就没有这个福。流动性过剩、信贷紧缩的负面影响通过现行的金融体制改造,集中、转移到中小企业身上,大大加重了中小企业的负担。自2005年汇率政策改革以来,出口企业受成本上升、优惠消减、海外保护主义及升值等多重因素影响,中国产品产品价格竞争力已至少下降四成多。此时劳工保障强化、工资成本上升、环保费用增加、原材料成本上涨、银行贷款缩减、民间借贷利率上升(民间借贷年利率已经上升到18%)等影响,这些中小企业不胜重负,率先垮了下来,后来在金融风暴的袭击下,成批倒闭的现象终于发生了!
 
在资金分配遭到扭曲的同时,利益分配扭曲、转移速度也在加快。
资金分配向国有企业、大企业倾斜,利益也从百姓、中小企业向国有企业、大企业和政府转移。我们对储蓄存款实行低利率或负利率;因外汇占款而投放的基础货币是“零成本”,外汇兑换后存在银行的存款,银行按活期利用率付息,所以说银行得到了都是低成本资金。银行在外汇储备急速增加时,低成本的信贷资金是大大地增加了,银行的利润也大大增加了。银行以低利率贷给国有企业、大企业(但是银行的利差还是很大的),得不到银行贷款的中小企业吃“高利”,百姓要受三方损失:存款是负利率或极低利率;无偿支持外汇储备增加;受通货膨胀的影响,财富缩水。当然,外资进来后,好处也很多,支持了我国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对大家都有好处,如果外汇储备增加后转到买美国的国债,算的是另一笔账。
 
流动性过剩冲破“货币发行门”后,有些进了银行,有些直奔房地产和股市,房地产和股市掀起了惊涛骇浪,资产价格曾经一度飙升,但很快跌到谷底。二十五年来,中国经济一直高速发展,2003年进入到两位超高速增长期,高速增长持续了五年,可是中国的股市,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从998点涨至3124点用了28个月,可是,从6124点跌至周五(3202200点,耗时不过13个多月。绝大部分股民被套牢,血本损失一大半。股市的融资功能基本消失。
回顾变化过程,经验教训发人深省。
去年伊始,篮筹股回归、大小非解禁以及再融资的放开,我国股市结构发生很大变化。有一时期,巨无霸的权重股抢占了中国股市的绝对优势,国有企业、大企业在股市中站稳了脚跟。股市一路走强。当时虽有美国次贷危机影响,但股民热情不减。管理层一面急令新基金发行止步,一面扩大新股上市,扩大红、蓝筹股回归速度等,股市一片繁荣。此时此刻,管理层可能以为我们与美国次贷危机没有直接关系,美国金融危机对我们影响可能有限,于是断然下了“530”猛药,把股市交易印花税从千分之一、一下子调整到千分之三,群众哗然,股市剧烈波动。这个时候,有人寻机下套,爆发了“中国石油”发行风波。中国石油是中国股市的老大,发行价定为1670元,上市的开盘价高达48﹒50元。开盘后就一路下滑,人称惊心动魄的中石油“阴谋”,后来查明是一家外资投行导演的。开盘头三天,就套牢千余亿元人民币,以后就一路下跌,现在已跌到发行价以下,而那个主承销商可赚了个钵满盆满,在A股市场IPO中分享到556亿元发行费,被套的国内中小散户逾180万多户。中石油的历史,变成了中国股市狂跌的历史。接着又是这个“外魔”,导演了中央平安再融资风波。按当时的股价测算,中国平安再融资规模接近1600亿元,是其20073IPO规模的四倍多。中国股市应声狂跌,沪深两市总市值当天蒸发168万亿元。沪指从5200点跌到4200点,强度超过“530。紧跟着有浦发银行再融资400亿。再融资、大小非解禁都成了“职业杀手”,也给大股提供了圈钱的机会。2007年,中国共有188家上市公司实施再融资3657亿元,超过2001年至2006年再融资总和。而有些再融资计划被推出时,却没有资金用途计划。不仅项目不定,回报预期不明。不少公司在实现再融资计划以后,面对低成本圈来的钱不知如何处理,有的用之于购买国债,有的存到银行,有的去打新股,有的干脆拿去委托理财。更严重的是:在披露再融资消息以前,机构主力就提前出逃,股市大跌。这些提前出逃的资金,在股市下跌后又回来抄底,赚取更大的利差,倒霉的是散户股民。股市狂风暴雨连连,管理层高调市场化,股民欲哭无泪。
股市的管理门失守后,股市的基本职能也受到了损害。
流动性过剩冲破了汇率关、货币发行关,又突破了股市管理关,金融秩序乱了。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股市的融资职能以及货币、汇率的稳定职能淡化了!现实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在经济全球化、投机猖獗年代,如何保持本国货币币值、汇率相对稳定,股市融资职能正常发挥是新时期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
 
流动性过剩闯关历程给我们的教训是深刻的
在解决流动性过剩和股市剧烈波动中,我们有多次表现出明显的犹豫,总希望通过市场化来解决这一矛盾,实践证明,这一善良愿望往往落空。因为市场化只能解决市场造成的问题,市场化解决不了人为制造的矛盾。特别是现在国际遏制势力已结成联盟,它们会联合起来,千方百计人为制造障碍,遏制中国崛起;投机力量已强大到随时可以集结成一股威慑力量,对抗、破坏市场正常运行;在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剧烈波动的情况下,美国会想尽一切办法,维护美元地位,强使市场职能受到了限制。此时此刻,世界很需要“一只看得见手”发挥作用。要通过制度创新、运行法则规范等方面寻找对策,排除干扰,让市场职能得到正常的发挥。我们的金融制度、金融体制要起到:对内是一堵“防火墙”、对外是一堵“防洪坝”。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有五大战略转变:
首先要考虑货币发行主导思想的转变,不能把货币发行权吊死在结汇制度上。强制结汇制度,是给美联储留了一个方便,让它通过增加对中国的贸易赤字来迫使中国央行增发基础货币,而这些基础货币经过商业银行的放大,会产生若干倍的货币增发效应,造成流动性泛滥,推高股市和房地产泡沫,极大恶化了中国金融生态环境,也迫使我们增加购买美国国债。我们要下决心把外汇占款与货币发行之间关系切断。外汇占款,则应该通过建立专项基金,其资金由财政资金和专项国债资金解决。国有投资公司的资本金可以由财政拨款,流动资金需要外汇时,要自筹资金,申请购买或用外汇贷款解决;
第二,汇率改革指导思想的转变,淡化“渐进式”,增加临时性调整次数,借以淡化汇率调整的预期,突出汇率的稳定功能;
第三资本市场发展思想的转变。社会主义的资本市场,应该既是企业的融资场所,也是群众分享产业利润的机会,而不应该沦为野心家的圈钱的温床。要旗帜鲜明地反对过度投机。要通过完善制度,设立平准基金,加强管理等,千方百计维护股市稳健运行,以切实保护资本市场的融资职能,保护投资人的利益;
第四,外汇储备思想的转变。在思想上要解决:外汇储备不是越多越好。外汇储备要适度,外汇要赚得来,用得出去。我们参加了WTO,就表明我们参加了经济全球大循环。我们生产出来的东西,要销向世界市场,我们也要利用世界物资、技术,加快我们的建设。我们需要具备赚外汇的本领,我们也需要学会用外汇发展经济的本领。发放外汇贷款,既是一种需要,也是一种鼓励,一种政策导向,特别在现在,我们外汇贷款要放开些。外汇贷款利率要降低,贷款范围要扩大,要与鼓励进口政策相配套,积极支持企业扩大进口,扩大海外并购,扩大国外投资,以强化外汇的消化能力。外汇只有在交换中,才显得自己价值;外汇只“赚”不用,只不过是给他人做嫁妆。
第五,金融体制改革指导思想的转变。我们现在的金融体制造就了一个怪现象:我们用尽心思积累了195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70%(约14万亿美元)借给美国,是短期、低息“贷款”,来换取长期、高回报的外国对中国8000亿美元投资。有些企业贷款机会充足,甚至有钱用不了,有些企业长期靠民间高利借款过日子。金融体制应该是金融机构为大、中、小企业和老百姓的金融服务平台,要讲求公正、公平,不应该成为某些行业、部门的垄断平台。相对于大企业来说,中小企业风险要大一些,应该通过健全担保制度,强化管理来解决。加快资本市场建设,扩大中小企业入市门槛,是当务之急忙。中小企业肩负着90%的就业重任,我们的金融体制改革不能忽视这一点。
我们参加了经济全球化,我们当然要设法与国际接轨,但是我们也应该面对已被国际金融家控制的世界现实,建立起自己的货币体系,对内应是一堵“防火墙”,对外应是一堵“防洪墙”,而不应该只是随波逐流。
2008531 2009325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