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念三八妇女节
这是江西网友贺天将赵一曼烈士的老照片用电脑技术还原的
从前读郭沫若回忆录,知道1927年南昌“八一起义”中开始有女兵,其中有一位“安琳”。老前辈告诉我:这安琳真名叫做彭漪兰,了不起!乃是当年女兵队指导员。后来又读到谢冰莹的名著《从军记》,就想考证我国第一支女兵队的历史真相。
查阅东北抗日义勇军史料,得知烈士赵一曼也是我国第一支女兵队的成员!还有一些传奇人物胡兰畦、胡筠、曾宪植、张瑞华、黄杰、危拱之、胡毓秀……多少史料真相有待进一步发掘啊!
黄埔军校史上,有过一期女生——黄埔军第6期女兵队。
那时国民革命军北伐胜利占领武汉,国共合作的革命政府定都武汉,黄埔军校也随同迁往。大街小巷“打倒列强,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和“工农兵联合起来,向前进,万众一心!”的歌声不绝于耳。革命高潮激动了许多热血青年,纷纷投笔从戎。
黄埔军校女生队的创立
1926年秋季,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即“黄埔军校”的正式名称)武汉分校,迁入武昌长街两湖书院旧址(现武昌区解放路中段、彭刘杨路交叉口附近)。10月,在全国各大城市登报招收男、女新学员,投考资格规定为中学毕业或同等学历。
代校长邓演达,教育长张治中。恽代英任政治总教官,分管女生队,施存统任女生队政治部主任。政治教官还有高语罕、谭平山、沈雁冰(后来的作家茅盾)、李达、李汉俊、许德珩等,多系中共党员;徐向前任政治大队第1队队长,陈毅表面上当文书,实际上是中共党委书记。
在军校培训妇女骨干成立女生队,是黄埔武汉分校的创举,恽代英曾对女生队负责人说: "办女生队阻力很大,丁惟汾(国民党右派)等人反对,封建势力拼命阻挠,守旧的人也不赞成。我们党下决心要在军校培训妇女骨干,毕业后参加领导中国妇女翻身解放的斗争。你们的责任重大,你们要努力呀!"
那时女生们当兵的动机,十有八九是为了脱离封建家庭的压迫,找寻出路的。
1926年初,有183名女生入学,加上南湖学兵团30名女生并入黄埔军校,女生队扩大为213人。女生队中有的是大学生,多半是中学生。以四川和湖南湖北的较多。有的已当了母亲,有的还缠过足。年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未婚占多数,年龄18到30岁。基本上“爱国有心,知识不足。”但她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敢于冲破封建藩篱,投身到革命洪流中去。
1927年2月12日开学。如今可看到拍摄于1927年3月5日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入伍生总队政治女生大队全体摄影”,图上女兵们分四排共186人(不足213名,可见临时少了27名)。
女学员一律留短发,着深灰色军装,紧束着腰带,带着军帽;跟男学员不同的是:打黑色绑腿,军服双袖缀上红色字母“W”标记,并发短枪。
黄埔新生先受3个月入伍教育。女学员编为1个大队,与新招的政治科两个大队统属“第6期入伍生”总队。女生大队下分3个中队,9个区队,每个区队3个班。武汉分校一成立,首先在女生队设置了指导员。女生队长是郑奠邦,区队长是杨伯珩、张麟书等;3个中队指导员就是彭漪兰、钟复光、唐维淑。
军校纪律严格,节奏紧张。军号一响,马上起床、穿衣、梳洗,被子叠得方方正正,摆在木板床中央。10分钟收拾完毕后进行操练。
从早上5时半起床,直到晚上9时半睡觉,简直没有休息。课程分两种,即术科和学科。学科包括政治学、军事学、经济学、社会学的原理,以及三民主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阵中要务令、射击教范等;术科是根据步兵操典上的军事基本知识,进行基本训练。每天8堂课,上午4节学科,下午4节术科。
1927年夏,女兵队组建3个月后,跟随叶挺率领的国民革命军部队参加了讨伐叛军夏斗寅部的远征。女兵谢冰莹在途中写下著名的《从军记》,轰动全国。
1927年7月,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女生队颁发了第一批结业证书.
不久起义军撤离南昌,向广东进发。彭漪兰、彭援华、胡毓秀分配在刘伯承主持的参谋团,其他27人分配到朱德、叶挺、贺龙主持的第9军、11军和20军。
女兵们除搞宣传外,主要任务是救护伤病员。不分昼夜地为伤员熬药、换药,扶伤员上下床,以辛勤服务来减轻伤员的伤痛。后来,徐向前为第一批女兵题词:“武汉中央政治学校女生队是中国民主革命中一支坚强队伍,妇女解放运动的模范!”
1937年谢冰莹在长沙组织湖南妇女战地服务团
黄埔军校女生队的巾帼英雄
黄埔军校女生队出了不少巾帼英雄——
胡兰畦,曾任宋庆龄的军事参谋联络官,何香凝的秘书;是国民革命军第一位女少将;
谢冰莹,抗战时组织战地服务团,李宗仁在老河口的战区司令部曾授予她少将军衔;
赵一曼,东北抗日义勇军指挥员;
宋绮云,西安事变时杨虎城的助手;后为第四集团军少将参议;
胡筠,红军的“难得女将”;
黄杰,曾主持延安保育院,后来成为徐向前夫人;
曾宪植,曾任邓颖超秘书、南方局妇女组长。新中国成立后,任全国妇联副主席;
张瑞华,后来成为聂荣臻夫人;
危拱之,曾为叶剑英夫人,后遭遇冤案。
[附录]赵一曼(1905—1936)烈士(事迹众所周知,略)
著名女作家、女兵谢冰莹(少将)
谢冰莹(1906—2000)湖南新化人。1926年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从征间隙完成《从军日记》。1930年夏,与潘漠华等共同筹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北京分盟。九·一八事变后,从日本返回,参加救亡运动。1932年1月与鲁迅、茅盾等43名左翼作家在上海联名发表《上海文化界告世界书》,呼吁全国人民愤起抗日。1940年在西安主编《黄河》文艺月刊。1948年到台湾从事教学和创作,1972年移居美国旧金山。
多才多艺的"蜀中女杰"胡兰畦(少将)
胡兰畦(1901—1994) 四川成都人。1901年生。毕业于成都毓秀女子师范,1925年参加北伐,1927年秋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六期女生队。曾在国民党中央妇女部工作,被誉为"蜀中女杰"。胡兰畦1929年被蒋介石点名驱逐,但受到宋庆龄先生的关怀,1930年赴德留学,加入德共,坐过三个月法西斯的监牢。出狱后到法国写了本《在德国女牢中》,遂名扬世界。几年后她去了苏联,但由于跟王明有矛盾,受到克格勃的监视,遂于1936年回国,担任何香凝的秘书。抗战开始后,组织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在前线服务4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授予少将军衔。1946年任贵州日报社社长,1949年后在北京工学院工作,后被打成“右派分子”。平反后担任全国政协委员。
1921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在德国女牢中》,京剧剧本《大战东林寺》,长篇《胡兰畦回忆录》等。
参与西安事变的杨虎城助手宋绮云(少将)
宋绮云(1904—1949),生于江苏邳县(今邳州市),1926年11月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即黄埔军校第六期,192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10月,宋绮云与徐林侠结为伴侣。1929年秋到北平,在北京大学文学系旁听。1929年12月,宋绮云到河南杨虎城部队,担任《宛南日报》总编辑。1931年夏,被任命为十七路军的机关报《西北文化日报》副社长兼总编辑。1935年10月,宋绮云做杨虎城将军的工作,西安事变前夕,参加草拟张、杨抗日救国八项主张等文件。事变发生后,宋绮云在《西北文化日报》上介绍事变的起因和经过。1939年11月,党组织派宋绮云到晋西南孙蔚如第四集团军总部任少将参议,继续从事统战。1941年底,宋、徐及8个月的幼子宋振中被军统特务逮捕,囚禁八年;1949年9月6日宋、徐夫妇及未满9岁的幼子“小萝卜头”,与杨虎城将军父子一起,在重庆松林坡遭军统特务杀害。
几位巾帼英雄简介
红军的“难得女将”胡筠
胡筠(1898—1934)
湖南平江人,1925年加入中共,1926年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北伐时任叶挺独立团政治处宣传员。1928年7月,彭德怀发动“平江起义”,胡筠率领游击队协助作战,胜利后首任平江县苏维埃政府主席。此后,又相继任红16军独立团团长、中共湘鄂赣省委书记、红军学校5分校女生团政委等职。1934年1月,这位“革命坚决,打仗勇敢”的“难得的女将”竟然被王明左倾路线执行者以“反革命”的罪名秘密杀害。1945年,中共七大追认其为革命烈士。
曾宪植(1910-1989)
湖南双峰县人,1927年入武汉分校学习后,参加广州起义。同年与叶剑英结婚,生有一子叶选宁。1928年加入共产党,1929年被捕,获释后留学日本。1931年回国。1937年在武汉《新华日报》社工作,1939年转桂林八路军办事处担任交通联络工作。1941年入延安马列学院学习,后在中央敌工部工作。1946年春。随中共代表团到重庆,先后任邓颖超秘书、南方局妇女组长。新中国成立后,任全国妇联副主席。
危拱之(1905 —1973)
原名危玉辰,又名桂元。1905年生于河南省信阳,家境贫困。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女生队,时年21岁,在军校参加共产党。毕业后,1927年底曾在广东担任《红军生活报》编辑。1929年到苏联学习。1931年回国后到中央苏区,担任瑞金红军学校俱乐部主任,并创办瑞金高尔基学校。曾因“托派”问题被开除党籍。1934年在军委四局(叶剑英任局长)支持下,她得以参加长征。长征结束后,按照毛泽东的指示,凡是经过长征考验的,不管历史上受过什么处分,都可以恢复党籍。于是她被恢复了党籍。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从事地下工作。1937年与叶剑英结婚,后离异;1942年在延安整风运动中,危拱之又被诬为特务,她以自杀以示抗议(未成),后来才甄别平反。新中国成立前后,她曾担任过赤峰市委书记,但不久就得了严重的肺结核失去工作能力。“文革”中惨遭迫害,长期瘫痪卧床,1973年2月于北京不幸去世。
张瑞华(1909—1995)
河南信阳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武汉分校学习后参加了广州起义。曾在中共广东省委、中共中央机关工作。1937年入延安抗大学习。后任陕北公学党总支书记等职。建国后,历任华北局组织部、中共中央组织部副处长。
黄杰(1910—2007)
湖北江陵人。1924年,因反对包办婚姻,年仅14岁的黄杰逃到武昌。1926年,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在武汉招收学员。黄杰考入军校,1927年初入武汉分校女生队。1928年18岁时入党。曾任中共松滋县委书记,化名桂青,领导松滋九岭岗农民起义。1930年7月与曾中生(钟圣)结婚。1933年五·一节,化名赵映华的黄杰在上海被捕入狱,判刑2年半。出狱后辗转到香港与组织联系。1935年曾中生在红四方面军受冤遇害。1946年5月4日,黄杰和徐向前结婚,相濡以沫半个多世纪,成为“神仙伴侣”。黄杰2007年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
请继续点击
评“余秋雨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