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山顶”看风景——以金融资本手段推动跨越式发展


   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打破了“金发美女经济”的神话,也开启了金融创新与金融稳定的世纪之争。金融衍生品存在的价值重新被打量,甚至不少人庆幸国内金融市场发展相对较慢实乃是塞翁失马。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吕梁市市长董洪运认为,与特定文化、消费观念下金融创新过度的美国不同,国内金融则是创新不足,由此导致支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活力不足,而不是已经创新到高风险区。金融作为现代经济之命脉和媒介的地位不可撼动,这座“山顶”上,风景无限好。

    与诸多专家人士不同,主政一方的董洪运更便于在实践中检验真理:“确立以金融资本手段推动市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思路,努力在下一个经济发展周期中闯出一条以人为本、符合现代发展理念的新路,打造国际吕梁、资本吕梁、清洁吕梁。”

    布局已经展开——打造互有侧重又紧密联系的以金融资本手段推动吕梁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资本运营平台,具体包括以“山西吕梁节能减排项目交易中心”为主的国际化碳资本操作平台,“吕梁离柳能源集团股份公司”上市公司平台、“吕梁清洁能源产业投资基金”产业基金平台、“绿色中国发展基金会”国际公益性平台。

    全国人民对吕梁最深刻的印象大多还停留在《吕梁英雄传》,但越来越多地人开始了解,这个革命老区也是资源富区、发展新区。按董洪运的话来讲,三十年前的吕梁,积贫积弱,最大的特征是闭塞、贫穷、落后,最引人注目的符号是“讨吃”。三十年后的吕梁,生机勃勃,人们议论最多的是资源、财富和“吕梁速度”。

   “但吕梁作为一个在改革开放中迅速崛起的资源型城市,同样处于不进则退的重要关口。能否立足已有发展基础,转危为机,谋求新突破,实现新跨越,是对政府驾驭全局、应对变局能力的验证。”董洪运如是陈述,以金融资本推动跨越式发展的路径便由此而来。

      在转“危”为“机”的普适性渴求下,这一问题不仅仅是吕梁独有。加工、创新金融服务和产品,撬动经济发展,也一直是东部沿海城市孜孜以求的梦想,尽管,他们仍在路上。对于欠发达内陆地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似乎是不二选择。但董洪运认为,过去三十年改革发展是倾斜式制度安排下的区域梯度推进模式。在新一轮改革发展过程中,这种模式已完成历史使命,取而代之的是各区域经济在新的国际背景下,通过有效整合利用各种市场资源的公平竞争发展模式。

  “所以,总结已有实践,我们的创新困境也同发达地区一样,亟需以宏观经济政策支持金融创新、以法律支撑创新中的风险防范,并推动企业主体发育成熟。”董洪运告诉记者,“但有一点是不同的,内陆欠发达地区金融创新的人才支撑非常薄弱,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感受非常深。”

    路途遥远,但梦想依然在那里。“开创以资源资本化促进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的发展新模式,力争在通过资源资本化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上为全国同类地区走出一条新路。”董洪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