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曾在博客中说起我姑父炒股票的事情。当时股市不断上涨,他情绪高涨,因为亏得起,所以胆子大,敢于追涨热点股,于是收益不错,自信满满。后来股市调整后,就再也没有电话打过来。估计今天他又会比较高兴,除非前几天亏损出局了,郁闷之中。
曾经在谢国忠一两年前的文章中看到一个数据,就是美国的股市因为成交发生的税收和佣金的成本,只占投资者收益的十分之一。而在香港,这个成本是五分之一。正好前两天看到一个叫“玄铁令”的人的博客文章,他提到在澳门赌场,要把赌客的绝大部分钱都让财客赢走。可是中国的股市呢?在2006和2007年的时候,有一段时间,佣金和印花税加起来相当于买卖一次要付出1%的成本,一天成交1000亿计算,一天的成本就是10亿,一年250个交易日,交易成本就是2500亿,远远超过上市公司的现金分红(要交10%的所得税才能到投资者手里)。再说分红,前两天给我夫人普及股票知识,看了看白云山A这只股票,发现上市大概15年以来,有近10年是不分配不转增,分红的话每股也只有两三分钱。
当然,我其实如果买股票的话,反而希望我买的公司一分钱也不分红。其实巴菲特的公司也只分过一次红,巴菲特事后也认为这是一次非理性的行为。不过中国股市的交易成本实在是太高了。拿以上的数据来说,如果投资者一年付出的交易成本少2000亿,相当于股市保证金账户可以多2000亿资金,或投资者可以多买2000亿的股票,也许股市可以少跌一些,投资者可以少亏一些。
我做股票投资快要10年了,但从第二年开始,我就发现,基本上不存在错失良机的时候。一个价格往往要出现几次,甚至在四五年中反复出现一个价格。最关键的是,股市的钱是赚不完的,却也是亏损的无底洞。要紧的是,投资者应搞清楚再下手。借用《地雷战》中的一句话:不见鬼子不挂弦,不见免子不撒鹰。
所以,我对中国股市的第一个建议就是:股市每周只交易一次。
这样,投资者可以有较多的时间考虑,自己到底应该买什么样的股票,或者有没有承受亏损的能力,自己要买的股票,公司到底是卖泻药的,还是卖治便秘的药的。很多投资者根本没搞清楚“亚洲最赚钱的上市公司”意味着什么,就买进了中石油。事实上当时有个叫艾葳的人,在他博客中分析,中石油也就是值7-10元(具体数据忘了)。这个人在财务分析上比我强得多,更有耐心,更有远见。他的不少文章,如果不是静下心来,速度慢一些,还真看不懂。中石油的利润增长没有什么空间,中石油的石油只够开采大概13年,去哪里去找石油?当年箭竹开花的时候,熊猫没有吃的食物,有句歌词是“明天的早餐在哪里”。为了维持落后的生产力,发改委不许中石油的成品油涨价。当年油价只有20多美元时制订的油价在60美元/桶就要缴纳石油暴利税,在石油140多美元的时候,这个政策仍在执行。所以中石油赚钱并不容易。可是很多投资者不懂,就在48元买进,准备成为中国的巴菲特。记得中国人寿30元上市的时候,有不少人说要买进,靠它养老。这一切,都是因为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
如果股市一周只交易一天,虽然对于一些人比较难受,不过更有利于找到好股票,以好价格买进。如果马可.波罗没有进监狱的话,也不会写那个书。
自从换了工作后,可以接触到很多研究报告。以前作为业余投资者,要想得到一些研究报告,是比较难的。可是自从在投资公司工作后,通过公司的渠道,得到很多国内国际投资机构的研究报告,多得令人厌烦。一方面,我感觉之前我大量阅读各种材料,不仅让我打下一个知识基础,而且有快速阅读材料的能力。尽管如此,阅读这么多的材料,就是地球自转100小时,我可以连续一个月不睡觉,也未必读得完。特别是,这么多材料,一大半都是信息垃圾。有深度的文章非常少,不要什么分析(因为分析往往出错,而且需要大量思考,所以研究报告中大量都是资料和数据的罗列),就是比较全面的客观资料的收集,都比较少见。
所以我的第二个建议是,每一个投资机构的从业人员,每个月只允许发两篇研究报告。这样的话,研究报告的质量肯定会提高,也少产生一些垃圾。
以上的建议当然不可能实现。如果股市每周只交易一周,固然可以交易成本,券商要倒闭八成以上了。不过对于普遍投资者来说,不管股市一周交易20小时还是2小时,都必须把交易建立在对投资品种的了解之上。否则今年股市就是到6000点,也不能带来财产性收入。
想起一个投资方面大师级的人物说过:他做投资,靠屁股赚的钱远比脑袋赚的钱要多。做对了选择,就要一动不动。就比如在大熊市中,就要一动不动,不能买进。大牛市中,也不能上窜下跳频繁换股。平衡市中,就要精选个股。
最后,希望关注我博客的读者,如果有比较好关于全球经济、资本市场、主要行业等方面的选题,可以发到我邮箱[email protected]。目前非常需要学习和研究的好选题。
有兴趣的投资者,可以看看我在2007年12月23日,中石油30元时唱空中石油,一些愚蠢的散户是如何骂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