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对于世界经济的影响巨大,对于中国的影响也在日渐深入。从经济危机的影响中,我们可以看出实体经济优势的国家对经济危机的抵抗能力也就强大,实体经济发达的国家受到危机的影响就相对要小,老百姓的生活受到的影响也相对有限。
因此,国家要发展实体经济这是抵抗各种危机的最好武器。而如何借助危机发展自己的实体经济呢?首先就是要有国货意识,要有民族品牌意识。民族品牌往往是国家经济实力的象征,是国家财力的象征,因此,强大的民族品牌是一个振奋人心,团结民族的有效武器。
但是目前中国的民族品牌正在一步步被外国资本蚕食和消灭。娃哈哈与达能之争是一场民族品牌与跨国品牌的竞争,蒙牛对赌危机其实也民族品牌之危机,历史上已经有太多的民族品牌因为外资的进入而消声匿迹:乐百氏曾经为中国纯净水品牌的前列,但被达能收购后已经无影无踪了,中国的沙市日化--活力28也是因为被外资入股而从响遍中国到悄无声息,中华牙膏也因被收购而渐渐退出了国人的视线,这样的事例今天依然在上演,太子奶因为对赌而出现生存危机,汇源果汁甘愿被可口可乐收购,青岛啤酒被日本人参股,中国的民族品牌在一个个退守,一个个被外资蚕食,我们为民族品牌的生存感到揪心,为民族企业家们感到痛心,好好的品牌就这样拱手让人,并且是让给了外国人。
而在经济危机期间,个人认为是重振民族品牌的良机。
首先跨国资本受到经济危机影响较大,很难兼顾国内市场和品牌,民族品牌应该借此机会抢占市场,实行品牌扩张,甚至积极接手外资撤出中国的市场及企业。民族品牌要抓住机会,真正做好产品和品牌,加大品牌推广,逆势而上。
其次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时期,倡导国货意识让人无可厚非,即使美国这样的经济大国都在开展购买国产货行动,中国这样做也是理所当然。在这个方面,上到党中央书记、国家主席下到基层干部,一律乘坐国产汽车,用民族品牌,无疑将是对民族品牌的极力支持,将会极大的鼓舞民族品牌的信心,重振希望极大。当然这是一种以自身的行动来支持民族品牌,而不是要通过法律法规和通知的形式来执行,免得给别人落下把柄。韩国不就是这样才有了三星、大宇等国际大品牌吗,只要中国人人自觉用国货,尤其是政府官员带头用国货,中国将会出现100个甚至500个1000个国际大品牌,中国品牌占据世界500强榜首也并非难事,难就难在中国的上层人物不会这样起到表率作用。
再其次民族品牌才是中国经济的坚强后盾,跨国品牌表面也为中国经济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一到紧急关头,它会抽资金、裁员,不仅很难配合政府的各项工作,相反会成为负面的表率。就如这次经济危机,政府鼓励企业不要裁员,但许多国际品牌依然我行我素,要裁员的依然裁员,要撤资的依然撤资,作为企业行为,政府无法苛责其行为,反观一些真正的民族企业家不仅不裁员,反而积极招收新的员工,不仅帮助政府解决就业问题,有些企业家甚至多发工资,鼓励员工消费,以拉动内需,尽快实现经济复苏,为实现国家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目标而承担着积极的责任。因此,民族品牌才是国家经济之栋梁,才是国家的支柱。
第四国货并非都不如洋货,随着科技的发展,国货其实比洋货的品质差不了多少,相反有些国货的品质甚至比洋货还好,只不过是人们一种不健康的消费心理作怪而已。就比如中国的牛奶出现了问题,但进口的多美滋等洋奶也好不到哪里去,他们还不是同样出现了问题,至少是在中国出现了问题,日本、美国制造的产品也同样有因为产品质量不合格而被迫召回的案例。因此我们不能盲目崇洋货,甚至有些国家的品牌往往是戴着有色眼镜对待中国消费者,提供给中国的往往并不是最好的。所以国货并非一无是处,只要我们认真,国货同样也会有精品。
第五国货的成长与成熟,民族品牌的成长离不开国人的这种国货意识,我们不否认有些洋货是比国货好,但如果国人都不用国货,何来国货何来民族品牌,所以首先是国人要支持国货,购买国货,国货才可能不断提高并超过洋货,民族品牌才有机会成长为国际品牌,我们现在反过来看看那些跨国品牌的成长其实也是因为国人的支持才能直到今天。一个在自己的国家都得不到支持的品牌,又怎么可能会得到国外消费者的喜欢呢?因此国人的支持才是国货自强、民族品牌成长壮大的根本要素。
危机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没有强大的实体经济作为支撑;没有品牌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知道培养自己的民族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