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广告颇为引人注意。在新京报上,加粗的“睢”字、大片的留白,还有3个互动性的问题,激发了读者的参与热情。“这个字你熟悉吗?”——第一个互动问题想必就难倒了不少读者。当然,这则一字广告背后肯定是有玄机的。单从表面看,这类广告并不是第一次在报刊上出现,但当三天后报纸上登出新的页面,将谜底揭晓之时,我这个学传媒的“退休记者”就有点大跌眼镜了——竟然是睢宁县的形象广告。
长期以来,我们一看到党报党刊上的地方政府招商广告,就会跳过去。为什么呢?无外乎一些地方介绍,招商引资,发展成就,甚至于还有地方政府领导的讲话或专访……那整版整版的文字,处处都透着地方政府宣传部门笔杆子摇出来的酸臭味。这类广告不管篇幅多大,刊载在多高层次的报刊上,都很难真正吸引读者兴趣。不明白何以政府仍旧一如既往的乐此不疲,平面媒体倒是乐得猛收广告费。至于传播效果嘛,反正也没法衡量。
而这则“睢”字创意则打破了传统的地方政府招商广告的惯例,将广告传播效果和产品营销理念纳入进来,用一种城市形象管理的模式,将自己的品牌形象通过悬念广告传达,达到引发强烈关注的目的。
很久以前,我曾去过一次睢宁,所以还算运气好,不至于因为不认识字而成为“文盲”。在我印象中,睢宁的旅游文化资源很丰富,但宣传的不够,开发的不够,特别是历代文化的底蕴很深厚,比如张良圯桥进履、季扎挂剑的故事、汉高祖刘邦兵败遇救、曹操白门楼擒杀吕布等,都发生在境内下邳。其旅游资源可开发价值也极高,却一直没在旅游界引发多大响动,关键也在于政府还未找到突破口。
而睢宁看来也逐渐认识到了这一点,如果仅仅是搞一些形式主义的活动或招商节,玩过了时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可能也难以有多大作为。毕竟在全国范围内,这样的活动一天就有好几次,浪费人力物力财力不说,还不一定有多大效果。即便登广告,一次两次的软文营销又能够给人多大印象呢?在我看来,就算是作秀,也要做到家喻户晓,否则就不如不做。而睢宁这次的秀做得很成功,支持与反对的声音不相上下。而这其实都是营销的一部分,毕竟争议越大,影响越大,传播效果也越大,读者不就从中认识了“睢”字,而且知道了睢宁吗?
这就是一个好的开端,如果全国各地的招商广告都能真正动点脑筋,不再仅仅是一整版的介绍文字和领导讲话,而是真正去突出时效,才是政府招商营销的未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