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听闻南锣鼓巷,终于在早春二月的一个周末踏上了这条老旧而新潮的胡同。
游人如云,证明了策划的成功。而这一成功在多方面都是耐人寻味的。它说明:即便“老北京”们到此觉不过瘾,但大批的新移民乃至老外渴望见识古城旧时的韵味,他们足以托举起南锣鼓巷之流;成功竟是如此的轻易,这才端出一点点最为浅表的风格;跟进的空间绝对存在,无数古城的旧物等待着慧心者拿出,向往者们将掏出钱包为你的策划投票。
我看到那胡同里有多家咖啡和奶昔,尽管经营好了。但是不是也可以有一家豆汁店,包装好了,诱人家上钩一次或许不是难事,此地不求回头客。这里“可以有”却“真的没有”现场制作的糖葫芦,可以有多个品种,选料精当,于是定个不错的价格。我看到一个外国小伙子在那里玩耍独轮自行车,一定是游人的目光让这位“人来疯”技痒难耐。我不解的是为什么本埠土著中的好事者漏了一空。即便他不知道,也该有人提醒,乃至邀请他到此玩耍。游戏天然地属于这里,玩的看的各得其所。
最大的遗憾不是没有豆汁、糖葫芦、杂耍,日后的跟进者自会填补空缺,只要这些场子能提升热度,聚来人气,营造出玩耍的氛围。最大的遗憾是在这条宽度只有5米、游人摩肩接踵的狭长胡同中也不断有轿车穿行,甚至双向对开。有一阵便梗阻了,几位驾车者协商了好一会,幸有一方礼让,方才通行。就是通行了,也时时给步行者们——他们是来玩耍的,是这里的主宾——带来很大的不便和更大的不快。说的是啊,莫非您是驱车逛南锣鼓巷不成,这玩法惬意吗,您绝对不能驻足,这里无处停车;还是买路借道?这是何苦来哉,走哪条道不好,非凑这个热闹,况有堵死您的可能。
我料定多数驾车人是“误入藕花深处”,下次你白给他两元钱他也不走这条华容道。但每天只需千分之一的驾车者一次性误入,就足令这条旅游的胡同患上急性肠梗阻,让松弛的游人顿觉边缘化。真正犯傻的不是驾车人,而是管理者。如果这样的胡同还不开辟成步行街,就可以将步行街的概念从本市勾销了。不错,多半是碍于法规,但法规是人设立的。法规的僵化是因为管理者思想的僵化,法规的问题是因为管理者理念上的问题。
现在我们的城市中,街正在变成路。这个趋势已难改变,且方兴未艾。大城市已经这样了,以后中型城市也将效颦,多少好端端的街变成了道路。但是我们总要努力挽回一点东西。怎么挽回呢?我想中国的每个大城市当中,都应该有多条的步行街。那里没有任何机动车去打扰行人,步行其中一身的轻松。在步行街,人们可以有一张松弛的面孔。未必要和别人攀谈,其实你在街上走,就是一种参与。可以看到很多信息,有用的和没用的,有趣的和没趣的。相反,在机动车横行的道上走,除了注意车辆你的感官将全部关闭,你很紧张,不舒服。只有松弛下来的时候,你才注意到那块匾上的字写得煞是好看。北京、上海、武汉、天津这样的大都市,都应该有十条以上,乃至几十条的步行街。愿南锣鼓巷早日成为步行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