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斯密的生活年代
亚当·斯密所处的生活时期是1723年~1790年,这正是英国十八世纪近一个世纪的年代,也正是英国资本主义社会和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为了能够比较全面了解这个时期的状况,我们还是先从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开始谈起:
1.英国十八世纪之前的经济的现状
十八世纪之前英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国,不过,与欧洲大陆诸国不同,英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是资本主义很早就开始渗入到农业中,从15世纪末开始的大规模圈地运动一直延续到17世纪上期,这是西欧新兴资产阶级和新封贵族使用暴力剥夺农民土地的过程,这种情况在英、德、法、荷、丹等国都曾先后出现过,而以英国的圈地运动最为典型。所谓圈地,即用篱笆、栅栏、壕沟把强占的农民份地以及公有地圈占起来,变成私有的大牧场、大农场。圈地运动最早从工商业较发达的东南部农村开始。新兴资产阶级和新封贵族最初圈占公有地,后来圈占小佃农的租地和公簿持有农的份地。圈地运动的意义有三,一是,最终成为英国新兴资产阶级和新封贵族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最重要手段之一,为资产阶级聚集财富奠定了牢固基础;二是,在圈地运动过程中造成大批农民丧失自己常年依靠生存的土地和家园,大部分破产农民流入城市,成为一无所有的雇佣工人和产业后备军,为产业革命提供了廉价劳动力,这就为资本主义社会和经济在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大批劳动资源;三是,在圈地运动中,以农民的血肉和尸骨换来了农业资本主义的大发展,出现了许多资本主义性质的农场,英国各地区已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农业经济区和工场手工业,农村阶级结构已由大地主、资本主义农场主和农业工人组成。
k.马克思高度地概括圈地运动的后果是:“自亨利七世以来,资本主义生产在世界任何地方都不曾这样无情地处置过传统的农业关系……。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切关系,不仅村落的位置,而且村落本身,不仅农业人口的住所,而且农业人口本身,不仅原来的经济中心,而且这种经济本身,凡是同农业的资本主义生产条件相矛盾或不相适应的,都被毫不怜惜地一扫而光。”
从16世纪到17世纪初,英国的工业也在迅速地发展,不过,17世纪初,英国全国的经济基础仍然是农业,工业的主要原料也来自农业,而工业产品主要也是为了农民的直接消费。在资产阶级革命前的100多年中,英国的海外商品贸易有很大的发展,海外的贸易和掠夺是英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另一个重要手段。在对外贸易方面,出口的商品不再以羊毛等原料为主,而是越来越多地出口制成品,如呢绒成了英国出口商品的大宗,16世纪末,为了发展对外贸易,成立了许多股份贸易公司,这些公司的贸易范围包括波罗的海沿岸各国,地中海沿岸,美洲英属殖民地,东方的印度及"香料群岛"印度尼西亚。构成当时英国经济主要成分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包括城市中的工商业资本家,手工工场主以及农村中从事资本主义经营的租地农业家。
1640年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英国资产阶级推翻了英国封建专制君主制,成为最早的君主立宪制国家,这为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此后,英国的资本主义得以更快地向前发展。这场革命的意义是,(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利,为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揭开了欧洲和北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序幕,推动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出现了长期的政治稳定的局面,为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4)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没有根本解决政治经济制度落后性,反而与反动贵族联合镇压英国人民起义。
2.英国十八世纪的经济的现状
18世纪中期由于英国是个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所以在英国率先开始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首先出现于工场手工业最为发达的棉纺织业。1733年,机械师凯伊发明了飞梭,大大提高了织布速度,棉纱顿时供不应求。1765年,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大幅度增加了棉纱产量。“珍妮纺纱机”的出现首先在棉纺织业中引发了发明机器、进行技术革新的连锁反应,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此后,在棉纺织业中出现了骡机、水利织布机等机器。不久,在采煤、冶金等许多工业部门,也都陆续有了机器生产。
随着机器生产的增多,原有的动力如畜力、水力和风力等已经无法满足需要。1785年,瓦特制成的改良型蒸汽机投入使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动力,得到迅速推广,大大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发展。人类社会由此进入“蒸汽时代”。
随着工业生产中机器生产逐渐取代手工操作,一种新型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出现了。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从棉纺织业开始,以蒸汽机的使用为标志,以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确立为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打断了农业社会的进程,使英国最先从农业社会中脱颖而出,开创了大机器工业,建立了传统的工厂制度,使工场手工业成为了遥远的过去,凭借着廉价的纺织品横行天下,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程中,资本主义取得了统治地位。
经过18世纪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人类社会焕发出极大的生产力,产品一下子丰富起来。欧洲的每个角落都鸣响着蒸汽机的吼声,整个社会的生产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英国在完成工业革命后出现了工业高涨的局面。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英国独霸世界经济整整一个百年的时间。在这100多年的时间过程中,英国的经济发展使它称为世界级的工厂,在经济强大的推动下,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所有这些都使英国在国际贸易中占据独家垄断地位,同时,英国又是最早的资本输出国和国际金融中心。
自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30、40年代,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了工厂手,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英国成为世界第一个工业国家。
总之,英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基本特征是三个具有代表性的运动:其一,“资本原始积累的圈地运动”、其二,“农业资本主义革命运动”、其三,“资本主义工业革命运动”。资本原始积累的圈地运动造成土地和生产资料集中到少数贵族和农场主手中,促进了以大地产为主的资本主义农场经济的发展,也为城市工业资本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农业资本主义革命运动形成了新型的农业生产方式,产生大批农场、农业经济区和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工业革命运动使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和整个工业体系发生变革,使生产率广泛提高。
3. 英国十八世纪的社会的现状
如果18世纪后期的英国社会景象会使你联想到什么,那么你所想到的绝对不会是合于理性的秩序和合乎道德的意图。只要你不是把眼睛单是盯着有闲阶级的优雅生活,你所看到的就必然是在最卑鄙形式下进行的粗野的生存竞争中一幅难堪的社会景象。
在伦敦优雅的客厅或绅士们的富裕地区之外,满眼所看到的是掠夺、残酷和自甘堕落的现象,其间还混合着极其荒谬和迷惑人的风俗和习惯,有些还是多年遗留下来的和属于时代错误性质的。社会团体并不像个仔细装配起来的、其中每一部分对整体都有所贡献的机器,它倒像个詹姆斯·瓦特所造的蒸汽机:颜色黝黑,音响很大,效率不高,而且很危险。斯密博士对这样一个社会所看到的,却是秩序、目的和意图,这是使人感到惊讶的!
假定我们去参观康瓦尔(康瓦尔(Cornwall),英国西南部的一个郡。——译者)的一个锡矿。看到的是矿工们一个个正在降落到矿井,他们到达底部后就点起一支蜡烛,支手舞脚地躺下睡觉,直到烛光熄灭。然后工作两三小时,从事采矿,直到第二次传统的休息时为止,这次休息足够抽一次烟。整个半天就这么消磨过去,其中大约一半时间是用于挖掘矿层的。如果我们向北走,鼓起勇气到达拉姆或诺森伯兰(达拉姆(Durham)和诺森伯兰(No rthumberland),都是在英格兰东北部的郡。——译者)的煤矿去看一看,就会看到另一样光景。这里男女在一道工作,上衣完全脱光,由于劳累过度,望上去憔悴不堪,简直三分像人,七分像鬼。在那里通奸的风俗极其粗野,匆匆一瞥之间即可以目成,随时择一、比较隐僻之处即可以获得满足;7岁到10岁的小孩,在冬天从未见过阳光,就要供作使唤,帮矿工们搬运一桶一桶的煤,博得一些小额施舍;孕妇就像马一样拉煤车,就在黑暗的洞里生孩于。
不仅矿井中的生活显得这样残酷,这样凶暴,在地面上见到的情景也不见得好多少,同样使人难以联想到秩序、和谐和人生的目的所在。在国内许多地区,一伙一伙的农业贫民游来游去在寻找工作。当收获期时,来自威尔斯高地的“古代布列顿人的一伙”(他们这样称呼自己),会成群结队而至;有时在全伙中也会有一匹无鞍无辔的光秃秃的马,有时只是全伙徒步而行。常见的是,一伙中只有一个人会说英语,就由他担任这一伙和那位绅士式的农场主(他们所要求帮助收割的就是他的田)之间的中间人。在这种情况下,这就难怪工资要低到每天6便士了。最后,让我们到一个生产城市去看一看,还会看到些别的怪现状。1742年由洛姆兄弟建立了一个厂,我们看到它也许会感到惊奇。这是个巨大建筑物(就那个时代而言),500英尺长,6层楼高。
丹尼尔·迪福(丹尼尔·迪福(Daniel Defoc, 1659—1731年),英国小说家,《鲁宾逊飘流记》的作者。——译者)说厂内安装的机器有“26,586架纺车,97,746个机件,水车每分钟绕转三次,每次级丝73,726码”。同样值得注意的是照料机器的童工们,一班要工作12到14小时,他们的伙食处在一个临时工房里,就在一个熏黑的炉子上烧来吃,但卧处据说是一直保持着温暖的。
在18世纪时看来,以及我们用近代的眼光看来,这是一个何等离奇、残酷和乌七八糟的地方。然而,使人觉得可怪的是,这样的情况竟会同斯密博士的道德哲学方案融洽一致,而且这位博学的人实际上认为,这一切都具有深远意义,都与自然规律相配合,可供进行探索。(来自:《亚当·斯密的奇妙世界》)
4. 亚当·斯密所感受的
亚当·斯密所处的时代正是欧洲最先进资本主义国家——英国,轻身经历和体验了英国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部分过程,自1733年棉纺织业工业革命开始至1785年瓦特制成的改良型蒸汽机投入使用,斯密正值10岁—62岁年龄期间,也就是正当工厂制手工业和机械制大工业的过渡时期。
实际斯密当时和发明蒸汽机的瓦特同在格拉斯高(Glasgow)大学任职,斯密是道德哲学的教授,瓦特是实验室的技师。斯密的大作《国富论》是一本讨论经济成长或经济发展的巨著,而蒸汽机是工业革命的要角,但在其《国富论》中竟未提及瓦特和他的页献,认为这只是出于顽童的巧思,与他分工专业使工作细分,利于机器发明之理论相一致。
然而斯密似乎并未感受到十七世纪以来的科技发展,即将悄然改变历史的轨道和人类的命运。斯密所看到的只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开端,十八世纪末期和十九世纪初期,英国的经济快速成长,远胜斯密的时代。然而斯密的后继者,英国古典经济学派的大师马尔萨斯(Thomas Robert Malthus,1766-1834)和李嘉图(David Ricardo 1772-1823),都对经济发展的前途抱持悲观的看法。他们似乎完全未曾料想,技术进步使生产函数升高,可以抵消边际报酬递减的不利影响,使平均每人所得持续增加,跨越所谓马尔萨斯的人口陷阱(the Malthusian trap),使生活水平提高,人口成长减缓。
经济成长的最后来源是技术进步,缺少技术进步,经济终将趋于停滞。因此,如何安排稀少的资源,增益知识,特别是科技知识,以达成所希望的经济目标,并和其它国家目标维持某种平衡的关系,是国家发展的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