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从哪天开始的无从查阅,总之,合资汽车品牌“中国化”的脚步越来越快了。对此的讨论也展开了不少,总之,我对合资汽车品牌“中国化”持有一种复杂的心情。可以用喜忧参半来形容吧。
可喜的是“中国化”表现出了国外汽车巨头对于中国市场乃至中国消费者的重视和尊重,就连执拗的德国人也隆重推出了朗逸和新宝来,可见中国市场的魅力。例如合资品牌纷纷效仿推出的“加长版”,就是尊重了中国消费者的消费偏好。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就是东风标致,考虑到中国消费者的偏好,专门打造三厢版307,最近又推出了更具中国消费者偏好特征的三厢版和两厢版的207。
更有可喜的是不少合资品牌在经济性和精品车方面努力在寻找平衡点,就拿刚刚上市的207来说,就是兼顾了排量的经济性和车型的品牌品质,在工艺方面保证了“合资品质”,例如什么双层镀锌车身钢板可保证12年防锈,内饰中的橡胶、塑料等材料经过了防老化实验等等,显然没有偷工。
还有可喜的是合资汽车对于中国市场环境的重视,比如说提前推出欧四排放标准的车型,根据中国路况调教悬挂系统和发动机系统等等。
可喜的同时,还有不少的烦忧。
其一就是在把适应中国市场当作是“偷工减料”,让我记忆犹新的就是某合资品牌(鉴于该品牌卖得很好,在救市紧要关头,不忍心点名),推出的时候好做了一番宣传,什么做到了所谓的“中西合璧”,可是当我欣喜地去试驾时,一拉车门就让我大失所望,不仅原来的三级开启没有了质感,失去了往日的顺畅,只听得吱嘎作响,立刻打消了试驾的念头,因为车门工艺大减,当时真的为其“原型车”惋惜,原来最大的卖点就是工艺品质,结果被糟蹋得不成样子,难道这就是我们要的“中国化”?至于到了国内减配的案例就不用说了,几乎所有的合资品牌都犯这个毛病,有得还打着中国市场油品和路况不好等幌子,公然把发动机都“减配”,如果这些减配还能说得过去,那么减掉的安全配置该怎么说呢?中国消费者的安全不值钱?显然说不过去,如果说出于成本考虑,那么就别拿什么国外的碰撞试验数据来“蒙事”了。国外的什么五星碰撞是高配情况下的碰撞结果,怎么能拿来形容“减配”车型的安全性呢?
除了车型的“偷工减料”,可气的是还有在售后服务的“偷工减料”,关于保养期限和保养标准都统统和发达国家有差距,导致这方面的原因当然很多,但是面对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中国车市和越来越理性的消费者,有些理由是说不过去的。还有一个让大多数企业说不过去的就是,已经有合资企业在服务方面进行了“升级”。例如,前不久北京现代就推出了较长时限和里程的保修服务。而刚刚上市的标致207,在小车市场也开始了产品品质竞争后的服务竞争攻势,其保养里程达到了15000公里,这样每10万公里的保养费用较同级别车型节约5%-30%左右。另外,其变速箱为终身免维护,无需更换变速箱油。这对于竞争对手来讲是可怕的,对我我们广大消费者来说,就是十分值得欣慰的,但愿207带的这个头儿能让小车市场“增配”。
我们中国车市理性的标致就是价格越来越靠谱,产品越来越完美,厂家越来越厚道。
期待更多的靠谱和厚道。(戈广安,仅供新浪)
合资汽车品牌“中国化”的喜与忧
评论
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