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经济学当中,“量价关系”属于基础理论,这方面最为大家所熟知的莫过于所谓微观经济学当中的“需求定律”和“供给定律”。然而,这个西方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却是建立在纯粹的子虚乌有之上,既不能以严格的概念系统加以逻辑推理,也不能用实际数据加以验证。庞杂的西方经济学体系就是在这种奇特理论生态环境下野蛮地生长起来并因此而注定会走向自我毁灭。
一个理论体系的成立与否,在于其能否自圆其说,即能否保持内部逻辑一致。可以说,一切结论的成立与否,都由其基本概念系统的逻辑合理性所决定,即概念决定结论,或说任何结论都预藏于概念当中。造成西方经济学最后因内部逻辑广泛存在的不一致而崩溃的根源,当然也在于其基本概念体系。
可以这样说,以量价关系为核心内容的供给定律和需求定律当中,“量”——需求量与供给量,和“价”——价格、价值、价位、价格水平,都是含混不清的,以至于无法从现实广泛存在、浩瀚如海的量、价数据当中找到用以实证的数据来。
这种问题已经为后来的许多学习和研究者所注意到,因而不断有人对这门当代显学从最基本的起点上提出质疑。因为在基本概念方面的问题,错误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变量逻辑问题仅是其中之一。但多数经济学人对变量逻辑的了解可以说是知之甚少浅至皮毛,常常认识不到从变量逻辑角度看来浅显易见的错误。还有人对此有所思考,但最终却令人匪夷所思地做出了抛弃变量逻辑而维护原有概念系统的选择。
在现实经济实践当中,人们对量价关系的关注是非常自然的。可以说,“价格”概念的正确含义本身就是一种“量价关系”的描述:价格就是交换的两种商品的量比。马克思在《资本论》当中这样描述市场参与者对量价关系的关心:“产品交换者实际关心的问题,首先是他用自己的产品能换取多少他人的产品,也就是说,产品按什么样的比例交换”。(《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第一章第4节)【注:可以由此看出,马克思在此已经非常接近“价格”概念的本质了,从他对“交换价值”概念的引用(“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这个比例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不断改变”)当中也可以看出这一点,但是不幸的是最终马克思没有跳出价值与价格概念的混淆陷阱。】
本帖借用股市量价关系中常见的“烛图”来说明基本的量价关系,以及这种实际的量价关系与经济学教科书当中那种用于无法实证的量价关系的区别。
下图是刚刚从网上复制下来的、
这个图由两个曲线组成,上图是价格—时间(日)关系图,下图是成交量—时间(日)关系图,两者对应列表,上下对应形成一种量价关系的描述。
这种对应绘图分析往往让不少人认为,在股票价格和成交量之间存在对应关系,然而实际上并没有这种对应关系。在日K线的“成交量-时间”图当中,柱形图的宽度只是表示成交量的统计时段,也就是所谓的流量对应的时段划分的长度,在此已经被固定为“一个交易日”。而柱形的顶部所对应的左侧左边的数据——柱高,表示这个时段内的“成交量”。也就是说,一个“柱子”仅仅表达一个数字信息——当日的成交量,也就是说这个下图是“日成交量——日期”图。
具有基本股市常识的人都知道,上图又叫“烛图”,由一个矩形+上下两个头部构成,一支“烛”也对应于一个日期,但是,一支烛却不是表达一个价格数据,而是代表一条价格走势曲线。因为一日当中有很多笔交易,因此没有“日价格”这种数据,“烛图”是无穷多个价格数据的浓缩。烛图与一日当中的价格变化对应的关系如下图示意:
这就是说,作为以“日”为时段长度而测得的一个流量数据“日成交量”并不是和作为时间变量的函数的价格数据是一一对应的,而是(理论上)是一对无穷多的关系——即一个日成交量数据对应于概括了一日当中的价格曲线的一支“价格烛”。显然,日成交量既不是由烛图当中的开盘价格(a点)所决定,也不是由收盘价格(d点)所决定,同样也不是由最低价(b点)或者最高点(c点)所决定,更不是由c、b之间的某一点所决定的。之所以有烛图和成交量柱图之间的这种对应分析,完全是一种纯心理作用下的所谓“技术分析”的需要,或者有人寄希望于由此得到某种统计意义上的规律。但是,股市分析只有胜家和败家而没有专家的残酷现实告诉人们,这种分析永远都只具有心理安慰作用。
具有实际意义的量价关系分析曲线是最小分割的成交量图和“时分图”价格曲线之间的关系。这是数学上的微分逼近法。但是要注意,这里的“成交量”虽然已经被细分(尚且不是理论上的微分)到最小的时间间隔,在理论上依然是“流量”的概念,而时分图当中的价格数据并不是瞬时的,而是一个最小时段内的某个特殊点的价格数据。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无法从任何一日、任何一个股票的这种图像分析当中得出类似西方微观经济学供求曲线所描述的量价关系,实际情况往往是在价格突然上扬或者突然下挫的时候,都伴随着大单的出现,而不是需求定律所描述的量与价负相关。也就是说量价之间并没有一一对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