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篮


 

人类的祖先最初是生活在森林里的。而且,在艰难完成了“树叶蔽身,摘果为食,钻木取火,构木为巢”四个基本动作后,我们的祖先便开始了漫长的起源和发展。在孕育层面,人类历史上的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古黄河四大文明,都发源和昌盛于森林茂密、水草丰美之地。直至今日,森林不但依然为人类提供着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各种资料,而且,据估计,世界上仍有3亿人口以森林为家靠森林谋生。

作为人类的老家,覆盖在全球大地的郁郁葱葱的森林,是人类迄今能够拥有的最巨大而又最珍贵的“绿色财富”。其一,森林提供了包括果子、种子、根茎、块茎、菌类等在内的各种食物,森林里的动物还给人类提供足够的肉食和动物蛋白。以泰国为例,其某些林区,当地居民60%的粮食取之于森林。其二,木材用途广泛,造房子、开矿山、修铁路、架桥梁、造纸、做家具……森林为人类提供了最初的创业和就业机会,而且,这种泽被亿万苍生的机会至今绵延不息,未曾有绝。其三,在人类最初的能源里,薪柴一直是人类最主要的能源,至今还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燃料,像布隆迪、不丹等一些国家,90%以上的能源来自于森林,广泛应有于工业的煤炭和石油也都来自于森林。其四,自人类有记录以来,森林是人类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药物来源,即便西医西药强劲的今天,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绝大多数药物依然取自丛林,发达国家如欧美仍有1/4药品中的活性配料来自于药用植被。而且,森林无处不在的药用价值还充分体现在人类社会与森林的广泛互动。

 

如,当你步入苍翠碧绿的林海里,会骤感舒适,疲劳顿失。这是因为森林中的绿色,通过人的各种感官,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和改善机体的机能,给人以宁静、舒适、生气勃勃、精神振奋的感觉而增进健康。这是因为,绿色的环境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人体肾上腺素的分泌,降低人体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在使人平静、舒适的同时,还使人体的皮肤温度降低12,脉搏每分钟减少48次,听觉和思维活动的灵敏性增加近一倍。此外,绿色对光反射率达到30%40%,对人视网膜组织的刺激恰到好处,它可以吸收阳光中对人眼有害的紫外线,使眼疲劳迅速消失,精神爽朗。尤其重要的是,森林中的植物,如杉树、松树、桉树、杨树、圆柏、橡树等,能分泌出一种带有芳香味的单萜烯、倍半萜烯和双萜类气体“杀菌素”,能杀死空气中的白喉、伤寒、结核、痢疾、霍乱等病菌。据研究,在干燥无林处,每立方米空气中,含有400万个病菌,在林荫道处只含60万个,在森林中则只有几十个了。此外,一条40宽的林带,可以降低噪声1015分贝。而这也正是人们进入林区可以得到恬静的由来。

 

如,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广泛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氯气、氟化氢等有毒有害气体,这些气体通过绿化林带,通常有1/4可以得到净化,或变成氧气。此外,绿色植物的树叶通过其上面的绒毛、分泌的粘液和油脂等,对有毒有害尘粒进行充分的吸附和过滤。据科学家研究,每0.4公顷林带,一年中可吸收并同化100000千克污染物。每公顷柳杉林、按树林,一年中可吸收720千克二氧化硫。这是森林中的空气能够清新洁净的根源。而更加重要的发现是,森林和原野广泛分布对人体健康极为有益的负离子。该物质不但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使呼吸平稳、血压下降、精神旺盛,而且,还能极大地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据科学家测定,城市钢筋水泥丛林里的房子,每立方厘米只有四五十个负离子,小区林荫处约有一二百个,而等面积的森林、山谷、草原则高达一万个以上。这种优越性,还充分表现在森林对小气候的调节、吸收噪声等方面。据测定,在高温夏季,林地内的温度较非林地要低35,在严寒多风的冬季,森林能使风速降低而使温度提高。这种冬暖夏凉的结果,与森林中的植物叶面蒸腾水分使周围空气湿度明显得到提高有关。据研究,1公顷森林一年能蒸发8000吨水,林区空气因此湿润,降水也因此增加。

 

以上是人类之所以能够在史前史后相当长一段无医无药时期能够生存和发展的根源。但在历史的宽度和长度里,作为陆地生态环境的主体,森林更以如下磅礴无比的气势奠定了人类最基本的发展之根。

 

其一,森林是最大的“储碳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其安危关系着生态安全。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估算,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约储存了2.48万亿吨碳,其中1.15万亿吨存储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全球森林对碳的吸收和储量占每年大气和地表碳流动的90%。科学研究表明,作为“地球之肺”,森林里的每一棵树都是一个氧气发生器和二氧化碳吸收器。根据科学家测算,林木每生长1立方米,平均吸收1.83吨二氧化碳,放出1.62吨氧气。具体到椴、杨、柳、槐、桉等树种,一棵椴树一天能吸收16公斤二氧化碳,150公顷杨、柳、槐、桉等阔叶林一天可产生100吨氧气。以此计算,呼吸贫穷的城市居民,如果平均每人占有10平方米树林或25平方米草地,其,呼出的二氧化碳就有了去处。其,所需要的氧气也有了来源。

 

其二,“青山常在,碧水长流”,说的是森林能涵养水源,在水的自然循环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自然降水一旦形成,其,一部分被树冠截留,大部分则落到树下的枯枝败叶和疏松多孔的林地土壤里被蓄留起来,有的被林中植物根系吸收,有的通过蒸发再返回大气。据不完全测算,我国森林年水源涵养量为3473亿吨,相当于现有水库总库容量的75%,每年水源涵养价值达2500多亿元,森林也因此被誉为“看不见的绿色水库”。

 

以上是传统说法,最近又有新发现。以中国为例,从卫星云图上看出,内陆地区的降水云气主要来自西部。但是,从西部来的云气,南半部分在南方逐渐增强而降雨,经青藏高原南部、云贵高原、四川盆地,甚至一直下到东部沿海。而北半部分在北方则逐渐减弱,在新疆、河西走廊、黄土高原上空烟消云散。为什么西部来的云气在北方的天空就消失了呢?因为北方地表上的植被稀少。植被对于地球来讲,如前文所述,其一个大的作用是涵养水份。树叶、树枝、灌木、草丛及陈年落叶积成的腐殖物,使天上的降水被大量地蕴藏于地表。另一方面,也由于树枝、树叶、灌木、草丛等挡住了阳光,减少了地面的吸热量,从而减少了水份的蒸发量,使地面空气得以长期保持湿润。当天上的云气经过时,与地面的潮湿空气相互作用,很容易形成饱和空气,进而形成降水。相反,如果地表裸露,水分就会被很快地蒸发掉,地面的空气就会非常干燥。当天上的云气经过时,会被地面升腾起来的干燥空气迅速吸收并蒸发,因而很难形成饱和空气,也就很难形成降水。

 

因此,森林植被是影响降水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植被茂密,地面空气湿润,降水量就较多;植被稀少,地面空气干燥,降水量就较少。我国南方林草茂盛,空气湿润,所以西部来的云气在南方容量形成降水。而北方地区植被稀少,大部份地表裸露,空气干燥,所以西部来的云气极易被蒸发,很少形成降水,冬春季节尤其如此。以往,物候气象学家只把植被看作是降水量的结果,降水量多,气候湿润,草木就繁荣;降水量少,气候干旱,植被就稀少。仅此而已。在这里,物候气象学家严重忽视了植被对降水量乃至气候的重要影响作用,是因为他们仅仅注重了其它因素,比如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和洋流因素,在中国,还多了一个季风因素,其意为我国南方湿润多雨,北方干旱少雨的气候特征,是由夏季风的进退所决定的。事实证明这种观点是严重错误的。

 

其三,森林能防风固沙,制止水土流失。狂风吹来,它用树身树冠挡住去路,降低风速,树根又长又密,抓住土壤,不让大风吹走。大雨降落到森林里,渗入土壤深层和岩石缝隙,以地下水的形式缓缓流出,冲不走土壤。据非洲肯尼亚的记录,当年降雨量为500毫米时,农垦地的泥沙流失量是林区的100倍,放牧地的泥沙流失量是林区的3000倍。如果我们要制止沙漠化和水土流失,最好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通过植树造林发展森林。如APP中国,在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海南儋州蚂蟥岭和土地沙化最为严重的昌江乌烈、东方四更等地,成规模科学种植速生丰产浆纸林——桉树和马占相思树后,不但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而且,还收获了显著的土壤改良效益。据APP中国林务对外宣传部介绍,APP中国通过科学发展人工浆纸林,在海南地区成功实施了荒漠化治理4万余亩,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其四,森林是生物物种基因库、生物质材料和能源储备库,其安危关系着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目前地球上大约500万~3000万种生物中,绝大多数与森林有密切的关系,有一半以上在森林中栖息繁衍。假如森林从地球上消失,陆地90%的生物将灭绝。森林是生物质材料的主要“供应者”。据测算,地球上全部森林积累的生物量,以干物质计为16000多亿吨,约占全部陆地生物量的90%,地球上全部森林的年净生产量约为700亿吨,约占全部陆地年净生产量的65%。森林是生物质能源的重要“生产者”。我国现有林木中,可用作工业能源原料的生物量有3亿多吨,可替代2亿吨标准煤;利用现有林地,可培育能源林2亿亩,每年可提供生物柴油500多万吨,木质燃料近4亿吨,折合标准煤约2.7亿吨。

 

其五,森林关系着社会和谐稳定乃至国家政权的巩固。我国有43亿亩林业用地,还有8亿亩可治理的沙地和近6亿亩湿地,三者合计相当于我国耕地总面积的3倍多。仅25亿亩集体林业用地,按每户经营50亩计算,就可使5000万农户、2.5亿亩农民得到最适宜、最直接、最可靠的就业机会,实现安居乐业。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如果没有森林或者森林被破坏,人与自然就不会和谐,更不用说国家安全、政权稳固了。

 

从以上可以看出,森林是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人类失去森林将失去未来,失去一切。也正因为森林是如此重要,以致联合国粮农组织把“森林与生命”定为1991年世界粮食日的主题:不是以植树本身为目标,而是要表明森林如何能帮助人类实现持续发展的目标;要强调森林有持久生产力的作用,即在为后代保存资源基础的同时,满足现在生产不断发展的需求;要提醒人们认识森林不仅能提供粮食、燃料,而且具有最根本的保护环境的价值。而且,本质上,如果没有森林,陆地上绝大多数的生物会灭绝,绝大多数的水会流入海洋;大气中氧气会减少、二氧化碳会增加;气温会显著升高,水旱灾害会经常发生。

 

人类历史上,古巴比伦文明诞生在沃野千里、林海茫茫的两河流域,由于大量砍伐森林,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原来大片森林、草原变成沙漠,古巴比伦文明因此而衰落。尼罗河流域孕育了古埃及文明,森林和草原的消失使尼罗河文明消失了。印度文明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在印度河流域繁荣起来。但随着森林砍伐、草原破坏、人口增加,大片土地成为荒漠,印度成为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我国古黄河文明之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直到商代还很繁荣富庶,森林覆盖率高达50%,可是现在,由于林海湮灭,植被破坏,黄土高原已经沦为沟壑纵横、水土严重流失的贫穷之地,中华民族这条“母亲河”也因为是世界上泥沙含量最多河流而成为黄河文明正在消失的象征。

 

对此,早在10多年前,复旦大学张薰华教授就提出:“林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基础”,“在大农业的排序中,应林字当头。农业搞不好,会饿死一些人。林业搞不好,人类生存的基础就没有了”。英国生态学家格兰杰也一再警告说:“森林是一切生命之源,当一种文化达到成熟或过熟时,它必须返回森林,来使自己返老还童;如果一种文化错误地冒犯了森林,生物的衰败就不可避免。”从这个意义上讲,失去森林就是失去了人类的未来。因此,我们应该从生命基础设施建设的高度来认识和看待森林生态建设,要以改善人居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和发展空间为目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努力构建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最终实现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整个地球的可持续发展。 蒋伏利/[09-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