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汤止沸”还是“釜底抽薪”?——遏制高校学术不端


“扬汤止沸”还是“釜底抽薪”?

 

——遏制学术不端的治标与治本

 

 

针对高校频发的学术不端丑闻,教育部终于也忍无可忍了。“零容忍”、“下猛药”等关键词,预示一场整肃学术失范的风暴或将到来。而浙江大学对抄袭丑闻当事人祭出的重典——开除教职和不再续聘,较之以前蜻蜓点水式的处罚,也多少有了点威慑力。

 

然而,舆论对高校的学风是否会因此彻底转变,目前还难下定论。“将学术道德教育纳入高校课程”的举措能否治本,最多也只能边走边看。事实上,教育部长周济也指出:“多年来,教育部先后印发一系列文件,成立了学风建设指导机构,开展了多方面的工作。然而,高校学风建设出现了一些严重的问题……”——这无异于承认发文件也好,成立“学风建设指导机构”也罢,都未能药到病除。既如此,就必须认真寻找病根,对症下药。

 

遏制学术不端,固然需要在学术道德教育上补课,但决定道德水准的是学术生态和学术“水土”。堂堂高校教师,要说不知道剽窃、抄袭可耻,还需要像教育小学生一样进行廉耻启蒙,那只能更加让人怀疑中国高等教育是否已病入膏肓。

 

但另一方面,不允许也不应该对中国高等教育彻底绝望,应该相信高校教师的基本面。恰恰是这个“基本面”,对学术不端更加痛恨,在某种意义上,他们是最直接的受害者,也是最强烈期望高校风清气正的一个庞大群体。近年来,与学术不端斗争得最激烈的,正是普通的高校教师。

 

     学术不端、学风不正,以及高等教育其他诸多乱象,病根就在高校“行政化”。“行政化”,意味着对教育规律的违背,以“教育GDP”为标志的行政主导型资源分配和急功近利的“教育政绩工程”,是最大的乱源。前不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前校长朱清时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不折腾就是教育最基本的规律。被诟病已久的本科评估、论文考核,把内涵丰富的育人事业,把复杂的科学文化创造活动,简化为一个个量化指标,就是折腾高等教育的表现。像抓GDP一样管高等教育,一方面需要各种量化的“政绩”,另一方面以量化“政绩”为指挥棒分配资源,诱使象牙塔变成了名利场。为了争夺资源,一些人千方百计“傍”上行政权力,一些人不惜铤而走险制造学术泡沫。在评估、考核压力面前,能够顶住压力的,毕竟凤毛麟角。

 

如果把中国的高等教育比喻成一辆快速行驶的汽车,数十年奠立的基础好比是发动机等硬件,教师和学生是乘员,掌握方向盘的则是行政主导力量。以学术不端和学风不正为征象的安全隐患,不在硬件,也不在乘员,恰恰在掌握方向盘的行政主导力量。要确保高等教育的车轮安全行驶,为民族未来育人,为中华崛起贡献有创造力的科学文化产品,药方不外乎两样:一是让师生主体对方向盘的指向有发言权;二是对行政主导力量动手术。只要行政主导不变,滋生学术造假的简单量化考核、评估就不会变,学术道德教育抓得再紧,恐怕也无济于事。

 

     世上很多事,道理都相通。比如,在改革开放以前的人民公社时代,吃“大锅饭”的农民为了挣工分而劳动,从公社到生产队,行政主导力量用以指挥农民的手段也只有打工分。然而,打工分无法真正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农民挣再多的工分也不能保证吃饱饭。只有告别了人民公社体制,让农民自主决定如何种田,中国才告别了饥饿。

 

以类似于“打工分”的量化考核、评估来指挥高校,结果导致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大投入,并没有换来相应的产出。今天被金钱、被各种资源分配“吃小灶”堆积出来的所谓名校,只能关起门来充“一流”,真实水准与国际一流相距越来越远。学术不端,只是在这个总背景下的一个表象而已。

 

     两会期间,部分代表委员就对高校“行政化”疾言抨击,对学术不端忍无可忍。对正在起草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社会各界纷纷建言,寄予厚望。当下的教改不应纠缠于“文理分不分科”之类派生出来的问题,而是要拿出勇气、担当责任,从体制机制上解决高等教育的问题,如“行政化”,如急功近利的“教育政绩工程”。只有釜底抽薪,才能祛除学术不端等乱象,让高等教育成为一个民族攻坚克难、走向文明和谐的灯塔。

 

(来源:《今晚报》“今晚东方周刊论坛” 2009-03-22

原题《治理学术不端要釜底抽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