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于轼不愧是茅于轼。“廉租房应该是没有厕所的,只有公共厕所,这样的房子有钱人才不喜欢”。简单的一句话,又一次引爆了媒体。
他的话不禁让我想起去年在《华尔街日报》上看的一篇文章,讲的德国奥格斯堡(Augsburg)一处145户人家的廉租房建筑群。我们不妨拿来对比一下。
当时读这一报道时,先是被这一廉租住宅群幽雅的街区所震撼:欧洲不愧是欧洲!怎么贫民窟看上去有点象故宫呢。再仔细一看文字,每套房子实在很小,在五百到七百平方英尺,大概相当于国内的六十平米左右吧。住户有许多无依无靠的寡妇,大概每户也就一两口人。不过,即使是这么小的公寓,每套也要修一个独门,直接通到庭院或者小巷,给人一种独门独户的家庭的感觉,比我们传统的宿舍楼那种单元好得多。更何况建筑风格非常考究,比如门把手都是雕花的。每月的租金不足一欧元(准确地说是0.88欧元)。
这一廉租房,在欧洲恐怕并不典型。这不是政府出钱修建的,而是五百年前德意志银行家(也是欧洲最大的银行家)Jacob Fugger的施舍。住进来也是有条件的,那就是每天为他的灵魂祈祷三次。这当然没有人监督和组织,就看住户自觉了。有位老太太供认,她总有几天会忘了给他祈祷;不过,如果电视里的节目不好看,她闲着没事有时一天会多给他祈祷几次。她确实是真心感激他。
这种廉租房虽然无法反映当今欧洲政府的社会政策,但是,当“廉租房应该是没有厕所”的话放出来后,奥格斯堡的廉租房对中国的社会就应该有些教育作用了。
首先需要声明:我住在国外十几年,举的也是德国的例子,肯定有人会说:“你食洋不化,不懂中国国情!”也许是这样。那么,我就不妨把我为什么不懂中国国情给大家讲一讲。所谓中国国情,在我这个不懂的人来看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不能什么事情都和人家欧美发达国家比。这个我完全同意。但是,现在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再低,总应该比中世纪的欧洲好吧?人家的廉租房是那时候建的,也是那时候开始投入使用的。中国现在怎么也算个二十一世纪的崛起大国了。难道比不上人家五百年前的奥格斯堡吗?
中国是礼仪之邦,大家都知道“礼义廉耻、人皆有之”的古训。穷人可以失去财富,但不能失去尊严。Jacob Fugger修造这145套廉租房时,好象很懂这个道理。他并不仅仅对穷人提供物质上的救济,而且要帮助他们捍卫自己的尊严。比如,他要给每套公寓建一个单独的门,可谓用心良苦。他不仅是想让这些穷人居者有其屋,而且要让他们在心理上没有寄人篱下的感觉,给他们一种独门独户的骄傲。可是,在五百年后富裕得多的中国,居然会有不给廉租房修厕所的主意,而且这样的观点在我们的社会还显得很“理性”。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问问自己,如果这样的廉租房真在中国大城市修建起来,这将代表一种什么样的文明?
第二,所谓不修厕所的房子有钱人才不喜欢等等,体现了茅于轼们的一贯思路。他们反对经济适用房,也出于这一理由。确实,许多经济适用房被有钱人占用,这种情况也可能蔓延到廉租房中来。其实,你不修厕所有钱人就不会去占用吗?难道他们不可以租下来当储存室吗?为什么欧洲建造廉租房有五百多年的历史,规格很高,却不会因为这些问题而放弃呢?
只要政府有决心加强管理,有钱人靠造假住进廉租房或者购买经济适用房的现象并非无法制止。我们毕竟生活在计算机时代。我们可以建立住房数据库,把所有房主(包括其直系亲属)登记,便于联网检索,保证住进廉租房或者购买经济适用房的人没有其他住房。收入上造假确实比较难查。但是,俗话说“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你造假买房,经常一住几十年。政府如果有严厉措施、并不断完善审核技术、任何时候查出造假来都加以重罚,那些造假的人自然感到夜长梦多,睡不踏实。因为这样购房比一时的诈骗风险大得多,从理性上看许多人就不愿意冒这种险。当然,经济适用房的转售要限定价格,防止倒买倒卖,也大大减少了造假的利润。问题是,如今很少见到政府清查在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上造假的案例,也没有见到在这方面强化管理的努力。我们当然不可能一夜之间就象欧美发达国家那样把这些事情管理得井井有条。但是,如果起步都没有,就实在说不过去了。如果因为这方面疏忽就放弃了救济穷人的必要政策,就更不可原谅了。
各行各业都有腐败。腐败得不到治理是政府的失职,但腐败本身不是关闭一个行业的理由。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的用户中有腐败,难道房地产商中就没有腐败吗?茅于轼先生为什么不主张取消房地产商呢?为谁说话,为谁办事,这还不是很清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