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风太坏 纠错真难
(一)
――从《经济研究》的《通告》谈起
张曙光
《经济研究》2008年第7期刊发了“关于撤销《试析人民币对外升值与对内贬值并存》一文的通告”(以下分别简称为《并存》和《通告》),对具有严重数据错误和基本概念错误的《并存》一文,做出了撤销的处理,并公开申明,“希望所有作者以此为鉴,在做研究和行文上真正负起一个学者的责任,坚持良好学风,反对抄袭、剽窃、伪造、粗制滥造、不负责任等各种不良学风”。对此,笔者一方面感到高兴,这一处理决定相当恰当,对刊物和学界都有好处;另一方面,又感到忧虑和悲哀,《通告》以错纠错,编者与作者一样,也犯了数据错误和概念错误。更为严重的是,编辑部与作者一样,背着牛头不认脏,一而再、再而三地坚持错误。由于此事皆因我的揭发而起,其间经历了太多的曲折和反复,到现在,编者仍然持有这样的错误态度,真实地再现了中国学术界和出版界的现状。看来,在目前的情况下,中国学术界的风气已经是江河日下,病入膏肓。因此,将其中的一些情况公之于众,也许是有好处的。
2007年11月,笔者发现了《并存》的错误,为慎重起见,就此请教了长于计量分析的专家学者,随于25日给《经济研究》编辑部发出了检举信(见附件A)。12月下旬,收到编辑部转来作者贝多广、朱晓莉就检举信给编辑部的答复,承认了部分技术性错误,给出了他们“创造”的计算公式,表明作者犯了基本概念错误和计算方法错误。
鉴于问题的严重性和普遍性,笔者在为《中国经济学》(2006)撰写的“前言”中,以此为例批评了当前学界浮躁的学风,但是,在审稿时,责任编辑删去了这一部分的内容,拿来征求我的意见,我坚持自己的意见,后来社长再次出面,提出要删掉这部分内容。因为出版社处于强势地位,该书的出版已经拖期,为了能够尽快与读者见面,我只好同意。对于出版社尊重作者权利,征求我的意见,我表示赞赏和支持,但对于一再坚持删去这些批评学风不正的内容,我无法理解。
无独有偶,我把前言的一部分内容以“中国经济学研究30年:反思与评论”投给《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编辑不与我商议,即动手砍掉了前后两大段,刊发在《中国社会科学内刊》2008年第2期上。前面一段是中国经济学近百年的发展史,后面一段是有关学界风气和学者担当,包括对《并存》错误的批评。如果说前面一段有点政治敏感性,刊物为了自保,删去尚可理解,这是中国目前出版界的通例,那么,作为号称中国社会科学界的顶级刊物,而且还是其《内刊》,对批评恶劣学风的文字也不予刊发,岂非咄咄怪事。这还算什么学术机构和学术刊物。更有甚者,当责任编辑打电话给我要身份证号码,以便寄发稿费时,我问他为什么不与作者商议和不经作者同意就随便删改文章,并指出这是侵犯作者著作权的侵权行为,该编辑恼羞成怒,蛮横无理地说,“我删了,怎么样,你去告吧”!并狠狠地挂断了电话。可悲啊!中国学术界和出版界就是这个样子和这副面孔。
过了三个月,在我的催促下,
《通告》:“(5)原文表6中数据指标使用定义错误,涉及指标3个(CPI累计值、PPI月度值和中房指数季度值),错误数据149个”。
“11.13来信”:“通告中第(5)点指出,原文表6中数据指标使用定义错误和运用错误定义的数据计算错误,涉及指标3个(CPI累计值,PPI 月度值和中房指数季度值),错误数据149个。经专家核对无误。具体分项是,CPI累计值定义及其运用错误64个,PPI 月度值定义及其运用错误64个,中房指数季度值定义及其运用错误21个”。
请注意,尽管《通告》和“11.13来信”的表述有一点差别,即后者增加了“运用错误定义的数据计算错误”的说法,但二者并无根本不同。如果说《通告》的表述还有那么一点点笼统和含糊,那么,“
由此可见,为了个人私利,《经济研究》编辑部负责人与《并存》作者一样,居然睁着眼睛说瞎话,顽固地坚持错误,已经走到了置《经济研究》的信誉于不顾的地步。其实,这一招并不高明,明眼人一看便知,其目的在于把水搅混,搞它个错误人人有份,一方面以假乱真,为《并存》作者的错误开脱,一方面为编者自己的错误辩解,以便掩盖某些见不得人的事情;另一方面再打笔者一巴掌,往本人身上泼脏水,反诬笔者“以错纠错”。令人痛惜的是,《经济研究》这样一个曾经有着巨大影响的好端端的学术理论刊物,眼看就要葬送在这些人的手中。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经济研究》发生的这类事件是现行学术评价和管理制度的必然结果。在现行制度下,《经济研究》在经济学界所处的特殊地位,使它能够和敢于这样去做,因为,只要在《经济研究》上发表文章,不仅可以立功受奖,各个学校和机构的奖金多少不等,少则1万元,多则数万元,而且可以晋升教授、副教授,大家都千方百计与编辑部拉拢关系,编辑部负责人也就成了各个高校的坐上宾。对于刊物上出现的错误和怪事,大多数人的选择是回避和漠视,很少有人对之进行批评和抵制。
事情发展到这种荒唐的地步,我不得不将事件的前因后果公之于众,借以引起学术界和出版界的关注和讨论。
附件A:就“试析人民币对外升值与对内贬值并存”致《经济研究》
附件B:就贝多广、
附件C:对贝、朱“致歉信及勘误”的评论
附件D:恶劣的学风,严重的错误――在《经济研究》所内编委会上的发言
附件E:就“关于撤销《试析人民币对外升值与对内贬值并存》一文的通告”致《经济研究》编辑部
附件F:
2008-12-01
2009-03-19,于北京方庄芳城园
附件A:就“试析人民币对外升值与对内贬值并存”致《经济研究》
《经济研究》编辑部并刘树成主编:
贵刊2007年第9期贝多广、朱晓莉的大作“试析人民币对外升值与对内贬值并存”一文,存在着严重的错误。具体情况如下:
表1第5列“房产价格指数同比增长率(%)”中,前4年的增长率均大于100%,后5年和复合增长率只有3.5-10.8%。这里的增长率差距如此之大,我们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笔者认为,作者这里把指数和增长率搞混淆了,前4年是指数形式,后5年和复合数据是增长率形式。另外,第6列
问题远不止此,更严重的错误在表6中。该表占用了两个整版的篇幅,列示了从2002年1月-2007年4月CPI、PPI、A股指数、债券总指数、中房指数及其月(季)度变化率,但所有的变化率数据都是错误的。如果说CPI、A股指数、债券总指数的变化率发生了技术性错误,出现了错行问题,把本月份的变化率写成了上个月份的变化率,那么,PPI月度值的变化率就全部弄错了,不仅很多栏正负号是相反的,而且数值也是错误的,我们不知道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计算出来的;中房指数的变化率不是变化率,而是增长率。总之,在表6中,有5列64行273个数据是错误的。
发现上述错误以后,笔者特意请教了善长于计量分析的专家北京师范大学的李实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的岳希明教授,他们对这种错误也感到惊讶。作为《经济研究》的编委,笔者对杂志负有一定的义务和责任,对于发生如此荒唐的问题感到悲哀和痛心,我们不知道作者、编者和匿名审稿人是如何审查和编校的。请作者和编者给予澄清和解释,并将笔者给编辑部的这封信公开发表,以正视听,同时向读者致歉。具体勘误附后。
此致
敬礼
张曙光,2007-11-25
附:勘误表(为一目了然看清问题的所在,我们用彩笔标出:红色为误,绿色为正,蓝色为此信发出后陆续发现的错误,灰色为《经济研究》2008年第7期认定的“错误”)
表1:中国实际GDP、CPI、房地产指数增长率、上证A股指数和上证A股市盈率水平
|
实际GDP增长率(%) |
CPI指数同比增长率(%) |
PPI指数同比增长率(%) |
房产价格指数同比增长率(%) |
房产价格指数同比增长率(%)勘误 |
上证A股指数(每年最后一个交易日) |
上证A股指数平均市盈率 |
1998 |
9 |
-1 |
-4.1 |
100 |
- |
1220 |
34.77 |
1999 |
6 |
-1 |
-2.4 |
100.7 |
0.7 |
1452 |
37.67 |
2000 |
7.3 |
1.5 |
2.8 |
101.9 |
1.2 |
2192 |
58.76 |
2001 |
6.6 |
-0.3 |
-1.3 |
103.7 |
1.8 |
1713 |
46.26 |
2002 |
9.1 |
-0.4 |
-2.2 |
3.5 |
3.5 |
1419 |
34.5 |
2003 |
9.9 |
3.2 |
2.3 |
5.1 |
5.1 |
1569 |
36.64 |
2004 |
9.5 |
2 4 |
6.1 |
10.8 |
10.8 |
1330 |
24.41 |
2005 |
9.9 |
1.6 |
4.9 |
6.5 |
6.5 |
1221 |
16.38 |
2006 |
10.4 |
2.8 |
3.0 |
5.3 |
5.3 |
2815 |
33.38 |
|
|
|
|
|
|
44.9 |
44.9 |
2002-2006 年均复合增长率(%) |
12.09 |
2.40 |
3.49 |
7.82 |
7.82 |
18.68 |
|
资料来源:彭博资讯、国家统计局